从煮茶文化到漫谈写意花鸟画

2020-12-22 20:57樊文旭
福建茶叶 2020年9期
关键词:花鸟画笔墨美学

樊文旭

(西安美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

茶文化伴随着中华名族的发展和兴盛,一同见证着中华名族的点滴成长,在过往的岁月中茶文化始终占有着不可小觑的地位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煮茶是一门专业的技艺,煮茶的过程则在陆羽《茶经》中有着详细的记载,盛行于唐宋,优秀的茶艺师会在精细中为茶汤添姿添彩,饮茶若作画着实不是操之过急的事情,在等待和品味的过程中体味到的也不仅仅是茶本身,而是超乎其外的美的感受和哲学思辨,茶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名列三大饮品,但绝不止于饮品二字能够达意,这正若写意花鸟画一样、其所蕴含着的文化和大智慧绝不止于技巧二字。现在就由我这个不是很娴熟的煮茶小童用花鸟画这一味“好茶”来“煮就”这香醇的名品。

写意花鸟画确实是一个迷人的绘画科目,自从本科接触花鸟画以来便深深的入迷了。写意作为花鸟画的一种作画方式当然有其独特的一面那就是重写重意笔造型。刚接触花鸟画更多的时候是画工笔,对于写意更多的是叹为观止。虽然自身也会去试着描摹几笔、但终究是意笔草草,不得其味。八大、石涛、徐胃更是尤为敬佩,观其画更是觉得精妙绝伦。研究生终于成为了花鸟专业的学生,更有幸成为乔老师的门生,终于在其指导下开始了正统的花鸟画学习。初学写意花鸟画、临习了许多大家却终不得其法,古人笔墨之精妙甚难摹习。初临虚谷感觉无法下笔、其用墨之金贵、用笔之法门始终习不得一二,自己临摹时注重墨的清淡则笔送不到位、重笔则墨控制不住、虚谷松鼠的灵动感生命感则更难画出。而后临习吴昌硕,倾慕于在其笔墨中所体会出的酣畅淋漓。其大刀阔斧式的描绘使人有痛快的感受、在研习中一步步走近画面内才真正感收到其笔墨之丰富与厚实,石鼓文所带来的结实与厚重感是异常耐看的,水墨的渗化交融在画面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最吸引我的方面也恰恰是尤为难临的关键,每每临习吴昌硕的作品总感到自己放不开、不能如他那般控制自如、收放得当,在水墨交融中使之恰到好处、浑然天成!每当想到此就深感自身笔墨控制能力之不足。书法能力的不足现在显的尤为的明显、笔墨控制能力上不去则写意画的味道总是差很多。在大量临习吴昌硕后害怕流于形式陷在其画貌之中、就换了一些大家的作品来练、八大、石涛、齐白石均有涉猎。其间对于《双鹰图》和《芭蕉竹石》所绘最多、每临摩一遍都有新的体会、而在点点滴滴的积累中控制墨的能力也在一点点好转、但是始终是达不到写的意味。初期在纸张的选择上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试用了很多商家的纸张、最后总算是选到了尚可的宣纸。但是所绘图式的干湿变化还是特别的明显,这就要求自己的笔墨经验得更加的老到、不然干透后画面显的没精神、发灰。虽然自己在向大家的作品上学习临摹了不少、但出去面对大自然时却拿着毛笔无法下手。跟随老师们在写生的学习交流中,使我在理论与技法方面都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在观摩老师写生和创作中体会尤其清晰,渐渐懂得信手拈来的画面构思和随机生发的构图是感受和经验积累后的集中迸发。一壶茶汤能否发挥出十成的功效不全在于茶叶本身,而与其交互的水、炉、火以及承载的器皿都是尤为的讲究,当然不可或缺的正是进行实操的师傅,经验在不断的积累当中成为一种下意识的感觉,对于器具质量的把控自然无需多言,而其对火候与时间的拿捏才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经验的积累是训练出来的,而在一壶好茶中所消耗掉的时间则是禅意积淀的过程,品茶时间和人数的不同都会洗练出不同的生活意味,禅茶一味大概就是在千差万别的品茶文化中最后的归结。而在绘画实践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的是笔墨能力,而充填大脑美学意识的空白则更多的是靠恶补理论书籍,在茫茫多的优秀典籍里经老师推介后我有幸的读到了《美的历程》。李泽厚先生通过这本书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巡礼能在短时间内让人全面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并在其中解析美的概念使读者在其中得到美的熏陶,着实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美学读物。虽然整本书没带领我们欣赏中国艺术作品的“具体细节的艺术美”,但我认为,李泽厚先生却展现了非常完整的中国好几千年的“美的历程”。假使让自己去领略如此漫长的美学历程,绝不能够这样系统完整的感受到美。而在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李先生的这本美学巨作一直都是我艺术道路上的灯塔,面对浩如烟海的艺术史,能够在节奏和秩序中理清美的思路和概念,从而不至于在艺术的孤独中迷失方向,在体验美与通过艺术创作分享美的过程中越发觉得《美的历程》实为美学经典,其所传递出的美的信念对于专业、非专业的观者都有非常明显的指导意义。这是我读的第一本专业的美学书籍,好像打开了一扇从未开启过的窗,使美的光束洒在了心灵的港湾,明白了一个以前在创作中含糊不清的美学概念,回顾历史中的一件一件艺术品,都暗含着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美的原理和美的秩序。当我们打开书籍,走进美的道路之时,这个素未谋面的作者,将会做为我们的向导,像未曾领略过的神奇风光进发。通过时代间文化的差异和政治、经济的变化来从具体的社会面貌中分析时代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主流,从而通过文化层面去概述其在美学领域的具体体现,影响审美朝向的因素有很多,但文化绝对是对其影响最深刻的因素之一。美学思辨能力的提升对践行美术创作的专业人士来说是尤为重要的,画面的内涵与表达的情感亦或者是对于本时代审美观念的把握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从事花鸟画创作中这种感受更为明显,花鸟画的雏形较早的出现在我国的历史当中,只不过花鸟画门类的提出则出现的较晚,但是作为动植物纹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在较早的时期,在出土的远古时期彩陶用具当中就有着丰富多样的动植物形象,而在日后的器物造型与涵盖人一生的生老病死都有着花鸟图案的相伴,人渴望自然和对大自然神秘的好奇感是油然而生的,而用绘画作品来点缀和装饰生活之时,对于美学概念的思考已经经历了非常久远的时光,在较为成熟的既有美学体系下,绘画艺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单纯的具体的美学思辨和追求变得渐渐清晰起来。

李先生这本《美的历程》我反复读了三遍,从一遍遍的反复当中我读到的是不同的层面,从最初单纯的故事本身的感受,到历史浓厚积淀的文化再到质朴的纯真的美学思想,认真思考美的概念是从《美的历程》开始的,它若惊雷一般,使我对于所正在从事的绘画学习有了一个突破性的认识,开始关注画面内容之外的社会现实和埋藏在画面之内的美学意义。画画不在单纯的是一件技能层面的叠加,而是更深层次的审美上的一步步突破,而作画也不再是普普通通的见啥画啥而是在大脑中反复去研磨后展现出的美学图式,而观察的对象也不在局限于单纯的动植物类,也不再是单调的绘画门类,由之前的单纯性的绘画学习开始旁涉生活中的美的感受,从深入观察美的那一刻起,我发现了更加宏大的世界,这时才明白了走入自然、走入生活、走入社会所带来的源头活水的美的滋养。而在画面中的变化也更加明显,生活气萦绕在画面的间隙中,盘活了布局,滋养出了生机,植物不再是牢笼中干枯的枝叉,动物也不再是标本似得形态,而是处在不断在生长的环境中的人格化的精灵,而我也不再是面对着画板的编排者,而是在生机勃发的环境中遨游的风、自由的鸟,更像是庄子所描绘的“无所待”。

初次读本书是在两年前了,虽然对于文本的记忆不是很深刻,但是对于先生的美学思想和行文框架非常的明了,深藏在内心的读书感受一直没有书写出来,也许是时间的凝练和生活中的感受没有积淀到位,恰有此次书写任务而得以完成,内心是非常欢喜和激动的,从实践中回顾这本上世纪八十年代形成的美学典籍让我感慨颇多,内心的崇仰之情溢于言表,正如我之前所讲的能在思想沉淀的前期读到如斯书籍的我是幸运的,而如我一同受过先生艺术思想滋养过的后辈也必定和我有着类似的感受。艺术人生着实若先生所言:“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所以“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说得干脆、坦率、直接和不加掩饰。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美的历程》将继续指引我前进的方向,而从中体味出的源头活水般的艺术源泉将伴随我的艺术生涯。

煮一壶好茶不仅仅是解渴亦或者是交流场合的载体更是一种文化和修养。是在不同时空间下积淀出的趣味人生和生活智慧,窥一斑而知全豹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所体现出的东方思维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写意画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在体现中国意味、哲学内涵上与茶文化有着同样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而其中的学问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参透的,随着画家的经历与人生阅历的增长而不断变化与丰富。画面所展现的不仅仅是物象而已,更是画家对于生命、生活的体会与哲学认知。而我正是艺途参悟道路上茫茫人潮中的一粒尘埃。

猜你喜欢
花鸟画笔墨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浅析唐代壁画中的花鸟画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工笔花鸟画
笔墨童年
外婆的美学
卓尔不群——顾光明花鸟画欣赏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