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路径拓展村级集体收入

2020-12-22 03:23陆智晶
农村财务会计 2020年12期
关键词:种养劳务村级

□ 陆智晶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不断探索村集体经济增长新模式,深入发掘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路径,大力创新劳务性收入、投资性收入增长点,促进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总量达2039万元,全县298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5万元,其中39个村达10万元以上,预计2020年末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数量将再翻一番。

一、三个一批,盘活集体资产

对村集体“三资”全面排查,明晰权属,重点对部分年久遗漏、权属不清资产进行重新确权登记,对部分长期封存、多方共有的资金进行依法分配,对部分存在矛盾纠纷的资源进行法律调解,使“遗漏沉睡”的“三资”得到盘活,“保值”一批。全县共重新确权登记村级集体房产6000多平方米、山林田地面积1.02万亩、集体资金16 万元。由组织部牵头联合法院、司法局、林业局等部门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合同专项清理行动,对部分租金明显偏低、程序不合法的集体资产租赁合同进行清理,通过签订补充协议等方式提高租金,规范契约“升值”一批。全县共清理不规范合同149份,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46多万元。其中,金鸡镇新民村在多年前,将4000亩山场以每年每亩8元的低价租给梧州福莱斯三威林业有限公司20年,村委多次想提高租金但协商无果,镇政府牵头司法所、综治办、林业站等部门调解,最终将租金提到31元且每五年递增10%,为集体收入增收92000元,增幅达342.3%。针对部分村级集体资源空置多年,或出租后经营不善而体现不出价值的情况,成立专业法律工作组,指导各村通过解除合同或回购等方式,重新取得集体资产的经营权,加强经营管理提高集体经济收入,“增值”一批。其中,同心镇4个村把原已出租的鱼塘重新收回,聘请专业团队自主经营管理,鱼塘的经济效益大幅提升,仅靠此项村级集体经济每年增加收入50多万元,增值率达521%。

二、四种模式,拓宽经营性收入

一是资源开发。结合各村自然禀赋,通过资源、资金、劳动等方式入股组建合作社,开发资源、共同致富。例如,太平镇陈垌村就地取材,利用天然无污染山泉水,以“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合作社,创办矿泉水厂、酒水厂等项目。目前,该村90%农户参与入股,每股每年可获得600元以上分红,村集体经济收入也达到了15万元以上。二是技术改良。由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协调指导各村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参与种养创新、技术改良、品种优化等实现增产增收。例如,古龙镇主打产业是八角种植,由于八角树高、枝杈桅,采摘困难,经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实施“矮化增产”技改后,产量明显提高,采摘成本下降,农户从中受益,村集体经济也大幅提升。2019年全镇11个村集体中有6个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三是产品研发。对特色种养集中的村镇,由县扶持壮大集体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农业农村局、科研机构、大企业等共同研发新产品,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入融合。其中和平镇是粉葛种植大镇,由于缺少“前端”产品,过去只能进行粗加工,利润微薄。通过研发新产品、运用新工艺,已形成葛根茶、葛根粉、葛根面、葛根片、葛根粒等多种产品,有效提升了附加值,正逐步形成完整产业链。目前全镇粉葛面积达3万多亩,年总产量12万多吨,全镇粉葛总收入超过1亿元,既带动了产业发展又带富了集体经济。四是引进“外援”。利用外出务工人员掌握的技术和资本积累,动员邀请他们回乡租赁集体资源、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和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其中新庆镇新庆村的外出务工人员,掌握了手套制作的技术,几个人共同出资回村里租下闲置集体用房,开办手套加工厂,就地聘用200多个村民,既实现了群众家门口就业致富,又增加了村级集体的收入。

三、四重就业,增加劳务性收入

一是输出转移就业,安置一批。各村集中富余劳动力组成劳务队,统一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依托“党组织+劳务队+工业园”模式,向县工业园区输出劳务,有效解决园区“用工荒”与农民工“就业难”两个问题。县陶瓷工业园每招收一名员工就给予村集体200元的“岗前培训费”和“招工费”,目前陶瓷园共安置就业8000多人,平均工资4500元左右,实现1000多户贫困户顺利脱贫,同时为集体经济带来20多万元收入。二是依托龙头就业,吸纳一批。依托本地种养龙头企业,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大企业”模式,各村以土地、资金、劳务等方式入股,共同发展种养产业,既实现农民家门口就业又富了集体经济。天平镇新兴村联合6家公司组成联合体投建养鸡场,占地面积200多亩,带动100多农户养殖三黄鸡,促进35户贫困户就业,现存栏达120万羽,每羽利润达3.2元,年总利润达960万元,每年还能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多元。三是工程建造就业,消化一批。利用熟悉本地情况优势,各村合作社组建工程施工劳务队和工程队,参与路桥工程施工、电信设施建设、水利电力工程等项目获取施工费和劳务费。塘步镇10个村与贵州宏电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工程项目劳务协议,负责施工前期对群众的广泛宣传、丈量土地、纠纷调处等工作,促进就业100多人,村民除了获得劳动报酬外,村集体经济还获得共16.6万元的“集体劳务费”。四是扶贫车间就业,分流一批。通过鼓励引导在外能人回乡创业,各村以土地、资金等方式入股,就近开设扶贫车间,帮助实现脱贫增收。太平镇柴咀村引入杰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开设果业加工、果筐生产、喇叭生产、首饰配件生产等多个扶贫车间,年产值达2000万元,直接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同时每年还为村集体带来28万元的收入。

四、四个领域,创造投资性收入

一是抱团物业租赁,创造固定分红。通过政府主导,村级集体经济以“土地资金入股+国有企业投资建设”,共同开发县城和各乡镇农贸市场,既为农产品流通搭建平台又能获取固定租金收益,实现双赢。目前,全县294个村集体共整合出资金7095.7万元,用于新建或改造10个农贸市场。其中埌南、和平、金鸡3个乡镇市场已投入使用,租金比之前翻了一番。2019年共获得851万元的投资分红,成为全县村集体经济“单项”最大收入。二是投资新兴产业,增加投资分红。在村“两委”带动下,村民以资金、土地等方式入股建立合作社,大胆投资于朝阳产业,分享投资收益。藤州镇谷山村在第一书记带动下打破传统,大胆投资“共享洗车”项目,通过在加油站安装24小时无人洗车机,一个站点能为集体经济每年增收6万多元。三是拥抱龙头企业,坐享运营分红。由县壮大办协调整合各村集体经济资金,抱团入股本地龙头企业,坐享经营红利。全县2020年共整合集体经济资金3000多万元,投入县农投公司、双胞胎集团筹建的标准化养猪场项目,计划建设育肥场2个,代养场20个,项目投产后预计集体经济年收益达300万元以上。四是入股特色种养,享受经营分红。在村经济能人带动下,村民以土地、现金等方式入股,成立种养专业合作社,发展水果种植、生态养猪、水塘养鱼等项目,既壮大了集体经济又带富了村民。金鸡镇打铁咀村民,在能人的带领下,把整个小组所有水田、旱地、林地集中起来,开发大青枣种植200多亩,修建鱼塘80多亩,建成高床猪场15亩等,实现合作社年纯收入60多万元。

猜你喜欢
种养劳务村级
雇员对交通伤害发生负主要责任,能否要求雇主赔偿
张小燕:代言“洪洞三保” 提升劳务品牌
村级义务消防队值得一试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打造用好劳务品牌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伊川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探索
谁为村级产业“接生”?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