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分布式跨域协同制作与传统后期制作流程对比分析

2020-12-23 10:33张海悦
现代电影技术 2020年12期
关键词:跨域调色分布式

张海悦 王 萃 刘 达

(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86)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格式影片和视觉特效(VFX)影片持续推出,电影的制作规模不断提升,制作难度也愈来愈大。一部大制作电影将涉及到素材整理、剪辑、套底、遮片、抠像、灯光、声音制作、调色、母版制作等众多不同种类的专项工作,由于拍摄镜头数量庞大,经常需要联合多家大型及中小型制作团队协同工作。然而,各个后期公司自成体系的制作流程和技术应用相互之间并不兼容,沟通协调多有不便,这给跨地域团队的协作,特别是与国外制作公司的合作造成了阻碍。

随着技术发展和需求提升,我国电影制作生产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后期制作正向欧美发达国家标准化、工业化制作流程演进,分布式跨域协同制作将成为电影后期制作发展的必然方向。目前,虽已存在部分大型后期制作公司通过在各地分部建立小型数据中心来实现协同制作,但却有运营成本高、仅局限于公司内部等问题。本文基于电影云制作平台的分布式跨域协同制作流程和传统电影制作流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分析技术优势,展望发展趋势,为我国电影制作领域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2 电影后期制作基本流程

电影后期制作是指在电影作品拍摄完成后,对各种图像和声音素材进行后期处理,进而形成完整的影片。电影后期制作流程主要包括素材准备、剪辑、视觉特效、声音制作和调色流程。在电影拍摄完成后,由于原始拍摄素材体量非常庞大,首先需要对素材文件进行整理、备份、同步、转码及校验等素材准备工作。随后,由剪辑部门对拍摄素材进行选择、分解与拼接,以形成一个流畅连贯、含义明确、故事完整的作品。后续的后期部门将以剪辑部门提供的画面小样和相关素材作为主要参考来开展工作。视觉特效部门通过建模、绑定、着色、运动跟踪等技术,实现镜头中特殊效果的呈现。声音部门对音乐、音效、对白等声音素材进行剪辑、编辑、录制,混合形成适合影院环境的完整音轨。调色部门对影片的画面色彩进行调整,使影片整体色调连贯,烘托故事氛围。最终,全部制作完成的影片将进行母版制作,由数字电影发行母版(DCDM)经图像压缩、内容加密、文件封装打包生成数字电影数据包(DCP),交付到授权影院。整个后期制作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无论是对于传统后期制作,还是分布式跨域协同制作,其大致交互流程是基本相同的。

图1 电影后期制作基本流程

3 电影分布式跨域协同制作与传统后期制作流程对比分析

基于电影后期制作各个环节的工作特点各不相同,本文将对素材准备、剪辑、视觉特效、声音制作和调色流程,分别对分布式跨域协同制作与传统后期制作流程进行对比分析。

3.1 素材准备流程

在传统素材准备流程中,数字影像工程师(DIT)部门需要对素材进行多种转码,通过硬盘或其他方式将素材分别传送给剪辑团队、导演或客户等。

在分布式跨域协同制作流程中,拍摄完成的素材将直接上传至云端,自动备份和转码,导演及客户可以更便利地进行监看、审查。此外,拍摄过程中应用的LUT(颜色查找表)对于后续的后期工作非常重要,通过电影云制作平台,LUT可以与原始素材、元数据关联保存,方便剪辑和调色部门进行调用与重建,更直观地体会导演及摄影指导在现场拍摄时想要表达的镜头外观和感受。

综上所述,传统素材准备流程与协同制作流程的主要区别在于素材的交付与传输,协同制作流程的交付方式要更加省时、省力。

3.2 剪辑流程

在传统剪辑流程中,对于现场剪辑师与核心剪辑团队之间的远距离传输,小型的媒体文件通常通过互联网传送,体量庞大的素材文件则通过邮寄硬盘传送;对于剪辑团队内部,剪辑师们通常需要在同一个办公室或地点来实现协同工作。由于是“面对面”工作,剪辑师相互之间很容易协调任务,但每位剪辑师必须管理好自己的文件夹,并通过硬盘拷贝或磁盘阵列等方式来保持素材的同步。硬盘拷贝的传输方式效率极低,且容易存在文件被盗或出错的风险,而磁盘阵列仅能实现素材文件的共享,很难支持跨地域的协同工作。

图2 电影分布式跨域协同制作剪辑流程

如图2所示,在分布式跨域协同制作流程中,每位剪辑师可以通过电影云制作平台访问项目全部的媒体文件,无需相互传输备份。当一个剪辑师需要对一个序列或文件进行修改时,只需将该序列或文件“锁定”,在此期间其他剪辑师或助理将无法对其进行修改,保证了项目文件的有效更新,即使是跨域分布式工作,也不会存在工作冲突的情况。此外,由于剪辑流程对网络和硬件条件的要求并不高,剪辑工作可以全部迁移到云端。也就是说,剪辑师只要有一台电脑和较稳定的网络环境,就可在任何时间、地点开始协同剪辑工作。

综上所述,相比传统的剪辑流程,分布式跨域协同制作流程打破了剪辑师必须限定在同一空间工作的模式,可以实现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剪辑师们协同剪辑同一个作品。

3.3 视觉特效流程

视觉特效制作流程繁琐复杂,涉及遮片、抠像、ROTO、CG、运动跟踪、合成等多个制作环节,且制作体量庞大,因此多人协同操作一个镜头的情况非常普遍,尤其对于大制作影片,大量的特效镜头需要由多家跨地区甚至跨国际的视效团队共同协作完成。以下将从多个方面对传统视效制作流程与分布式跨域协同制作流程的差异进行阐述。

3.3.1 文件(跨域)传输

在传统视效制作流程中,通常使用FTP等传统网络方式传输小容量视频素材,使用邮寄硬盘或网络云盘等方式传输大容量素材。由于视效制作对画面要求精度高、素材量大,文件大小基本以GB为计量,素材总量高达TB级别,传输过程中很可能出现素材文件大、网络环境复杂、传输频次受限等问题,影响传输效率。

在分布式跨域协同制作流程中,电影云制作平台通过结合超大文件智能分段、海量小文件虚拟拼接等传输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解决网络条件和传输距离带来的影响。此外,视效制作流程中,对于需要长时间停留在一个画面进行操作的制作环节,通常计算消耗的时间远远大于数据传输的时间,对实时性要求并不高。可以将这类工作迁移至云端,实现通过访问云端虚拟桌面的方式开展工作,此时素材文件将不再需要上传下载。

3.3.2 数字资产管理

在传统视效制作流程中,通常将长期工作累积形成的大量场景、形体模型、毛发、自然元素、动作算法等“数字资产”元素集中存储在备份设备或网络云盘中,仅将小部分常用的资产存储于本地。通过这种方式,数字资产可以得到永久保存,但难以进行搜索与复用。

在分布式跨域协同制作流程中,基于云的数字资产管理系统能够实现统一的资产存储与管理,可以更便利地调取、搜索、预览及下载资产文件。相比重新制作一个视效元素或镜头,进行不同程度的资产复用可以省去多个制作工序,提高制作效率。

3.3.3 流程管理

在传统视效制作流程中,面对大量的制作人员和繁杂的制作任务,大量的文件交互过程极有可能造成文件的混淆,甚至存在制作人员在错误的版本上开展任务。

在分布式跨域协同制作流程中,流程管理系统通过对任务、文件及流程进行管理,能够实现任务的统一分配、文件版本的规范化管理、审核流程的个性化制定,使任务工作更加高效。同时,结合统计分析功能,导演及管理人员可以实时了解项目进度和人员分工情况,及时作出调整。

3.3.4 渲染

在传统视效制作流程中,往往采用自建或租用渲染农场等方式进行渲染,存在渲染进度难掌控、计算费用不透明等问题。尤其是自建的渲染农场,设备投入和维护费用巨大,极易发生资源闲置或过载的情况。

在分布式跨域协同制作流程中,所采用的云渲染模式以海量计算能力和弹性工作方式,突破了传统渲染农场面临的成本高、效率低、地域受限等问题,为提高渲染农场使用率、减少闲置资源量和设备存放空间及折旧费等提供了最优的解决方案。

3.3.5 审片

在传统视效制作流程中,通常需要限定好时间和地点,通过集中开会的形式进行面对面审片。而远距离审片则需要先将文件转码至低分辨率文件再进行传送,并通过邮件、远程会议等方式反馈修改意见。这类审片方式相对麻烦,且存在意见无法准确传达、反馈时间滞后、素材易泄露等问题。

如图3所示,在分布式跨域协同制作流程中,基于电影云制作平台的审片系统,能够实现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或手机进行预览和反馈。导演或视效总监可以快速、精准地对镜头每一帧的每个细节做出标记与评论,更加直观地传达修改意见。当多人审片时,即使多方意见不统一,也可以在第一时间查阅调整。同时,通过采用多层安全防护及多用户资源隔离等安全措施,进一步保证了素材文件的安全性。

图3 电影分布式跨域协同制作视觉特效流程

综上所述,视觉特效制作流程中,在文件传输、数字资产管理、流程管理、渲染和审片等方面,分布式跨域协同制作流程比传统制作流程更加便捷与高效。

3.4 声音制作流程

声音素材一般分为同期声素材、效果声素材、音乐素材,声音制作流程通常包括同期声修剪、ADR录音、动效录制、环境声录制、音乐录制、预混、终混等环节。声音制作流程与视效制作流程有很多相似的特点,相对而言,声音制作的素材体量较小,部分环节对设备和环境的要求更高。以下将从多个方面对传统声音制作流程与分布式跨域协同制作流程的差异进行阐述。

3.4.1 文件传输与存储

传统声音制作流程与传统视效制作流程相似,邮寄硬盘等传输方式很容易对传输效率造成影响。

在分布式跨域协同制作流程中,拍摄完成后的同期声数据及相关电影影像数据将上载至云存储进行备份及转码处理。通过实时调用云,即可开展声音降噪、修复及编辑等相关工作。基于云的文件存储与传输模式相对更加便捷,且提升了安全保障。

3.4.2 分布式协同制作

在传统声音制作流程中,声音制作人员需要在同一地点实现协作剪辑,且经常需要备份和相互传输文件以保持同步。对于包含大量视效镜头的影片,很多声音的工作都需要等到视效制作基本定型或全部完成后才能开始。

在分布式跨域协同制作流程中,通过电影云制作平台,多个声音制作人员可以在任何位置、任何时间协同处理一个项目。并且,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视效镜头完成的进展情况及要表达的内容,提前为后续工作做准备。此外,远程ADR录制解决了配音演员不在当地的情况,演员或声音制作人员不再需要长途跋涉前往录制所在的城市或国家,只需找到相同的能实现远程ADR的录音棚,即可进行远程录音。

3.4.3 声音素材库

在传统声音制作流程中,每个音频制作公司或工作室通常会有自己的一套声音素材库,有些是以往做片子积累的,有些是直接购买现成的音效库(比如刮风、闪电、瀑布、森林树叶沙沙响、鸟叫等声音)。但素材库各自独立,资源相对有限。

在分布式跨域协同制作流程中,基于云存储的声音资源库通过整合个人及平台的声音素材,可以提供更加丰富、全面的音效和音乐,节省了重复制作的成本,也让素材的经济价值得到最大化。

3.4.4 审查

在传统声音制作流程中,通常以电话、远程传输或前往现场等方式进行沟通。尤其是在制作的收尾阶段,导演甚至要来回前往调色、声音及视效制作所在的公司进行审查。

如图4所示,在分布式跨域协同制作流程中,通过云审查功能可以实现多人随时随地进行审查和反馈。完成的声音可以与画面进行初步合成,使导演在第一时间就能感受声画同步的效果,及时地给出反馈意见。

图4 电影分布式跨域协同制作声音制作流程

就目前而言,声音制作流程中的声音录制和混音环节很难实现分布式跨域协同制作。一方面,声音录制和混音环节对环境和设备的要求极高,通常需要在配备有话筒、声卡、调音台等专业设备,且经过专门设计和装修的录音棚进行。另一方面,声音制作过程需要保证绝对的实时操作,例如,当调音台上的音量推子被推动时,工作站要实时地记录轨迹并反馈到监听系统让录音师听到。目前,虽然大部分的声音编辑软件都可以支持云端化,但相比使用鼠标、键盘进行操作,专业的声音制作人员更习惯使用专门的操作台进行录制和混音,操作起来更加便捷、高效。

综上所述,分布式跨域协同制作流程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声音制作流程有关文件传输与存储、声音资源库、分布式协同制作及审查等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但此类优势主要体现在声音剪辑环节,就目前而言,想要将分布式跨域协同制作全部应用到声音制作流程中仍存在着一定难度。

3.5 调色流程

对于调色流程,实现分布式跨域协同制作同样存在着难点。由于调色工作对于播放的实时性以及画面质量与精度的要求极高,目前的网络带宽、监看条件很难实现分布式跨域协同制作。一方面,专业的调色流程通常需要配备大型的硬件设备,实现在最高精度和速度下进行校正和监控。对于调色师来说非常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专业调色台,始终将视线保持在监视器上,双手通过在多个按钮和旋钮之间快速跳转实现多个参数的同时调控。另一方面,调色工作对色彩非常敏感,必须使用原始文件或由原始文件合理转码后的高精度DPX或EXR序列文件,并以实时的速度回放画面,反复查看一整组镜头,若想要实现跨域协同调色,对于网络带宽要求极高。而目前,只有在标准调色厅的银幕下面对面审片,才能够符合调色流程所需的所见即所得的审片条件。

4 总结

电影后期制作的基础就是团队合作,加强对电影协同制作流程化管理的重视,加强对交互环节的把握,实施分布式跨域协同制作,以提升电影制作的质量、水平、能力和效率,在更大程度和更高层级上整合优化各方电影制作资源,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将是新时代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对电影分布式跨域协同制作与传统后期制作流程进行对比分析,挖掘电影后期制作流程云端化的优势,为实施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数字电影网络化、分布式协同制作提供参考,进而推动我国电影制作提质增效升级。

猜你喜欢
跨域调色分布式
中国工程院航天航空航海国际工程科技论坛跨域运载技术创新平行论坛征文函
为群众办实事,崂山区打出“跨域通办”组合拳
4K制作环境下的电视节目后期调色技术研究
居民分布式储能系统对电网削峰填谷效果分析
G-SRv6 Policy在跨域端到端组网中的应用
影视调色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重要性
基于Paxos的分布式一致性算法的实现与优化
实现跨域的最佳方案CSST
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调色师?
解码调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