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评价膳食炎症指数与颈动脉斑块内增强特征的相关性

2020-12-23 07:17吴画连黄志强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抗炎颈动脉营养素

吴画连,黄志强

广西桂东人民医院超声科,广西 梧州 543000

脑血管疾病极其凶险,且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1],其病理基础主要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是诱发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2]。超声造影(CEUS)能够清晰地显示颈动脉内膜的增厚状况、斑块大小以及斑块表面的完整性,是目前能较全面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斑块稳定性的一种技术[3]。多项研究证实,颈动脉局部性炎症和机体系统性炎症活动会破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进而引发脑血管疾病[4-5]。长期的个人饮食习惯可能会对人体内炎症机制产生影响,导致体内炎症物质水平升高,使机体长期处于低度慢性炎症水平状态。膳食炎症指数(DII)是一种新的膳食评价工具,能够全面评估膳食抗炎/促炎倾向[6]。目前,对于DII与颈动脉斑块内增强特征是否相关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将CEUS作为评价手段,探究DII与颈动脉斑块内增强特征的相关性,以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15年3月~2019年10月在我院行颈动脉斑块复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具有多普勒超声造影检查和膳食炎症指数测评结果者;斑块最大厚度2.5 mm;常规超声检查颈内动脉起始部或颈动脉分叉处可见斑块;患者对本研究内容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吸烟患者;伴有肝肾功能不全、严重口腔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高血压、糖尿病;对超声造影剂过敏者;颈动脉闭塞及斑块表面钙化明显;后方回声衰减影响观察。最终纳入患者77例,根据患者DII指数的正负情况分组[7],DII指数为正纳入促炎饮食组(n=35),DII指数为负纳入抗炎饮食组(n=42);并根据患者DII指数划分5个等级,即-1.05、-1.05~-0.33、-0.33~0.38、0.38~1.22、1.22。促炎饮食组与抗炎饮食组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具有可比性。

表1 促炎饮食组与抗炎饮食组的一般资料对比[n(%),Mean±SD]Tab.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pro-inflammatory diet group and the anti-inflammatory diet group

1.2 方法

1.2.1 超声检查方法 采用西门子acuson s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配备9L4阵探头,探头频率为4~9 MHz,配备CEUS成像系统软件,超声造影剂Sono Vue(Bracco,意大利),59 mg/支,使用前与5.0 mL生理盐水混匀呈悬液。患者取平卧位,头部略向后仰,暴露颈部,偏向检查对侧。检查颈动脉长短轴切面,观察斑块回声类型(如混合回声、等回声、低回声),在短轴切面测量斑块厚度,如为多发斑块,则选择最厚或可能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斑块作为责任斑块检查。

确保在检查过程仪器设置参数不变,机械参数0.10~0.12,选取目标斑块的最大厚度切面进入CEUS检查模式,初次注射造影剂1.2 mL,随即推注5.0 mL生理盐水,使造影剂充分进入血液循环。观察造影剂沿斑块厚度方向(外膜、内膜面、短轴)分布情况,存储观察过程的动态影像。均由同一名超声副主任医师完成操作。参考宁彬等[8]斑块造影分布特征结果,对本研究斑块进行近内膜和近基底的等分,0级:斑块内无增强;1级:斑块基底部至斑块中部有增强;2级:斑块基底部和近内膜处均有增强。

1.2.2 DII指数测评方法 食物频率调查:采用食物频率问卷调查表获取患者的日常饮食数据[9],包括谷类、禽畜类、水产品、奶制品、豆制品、蔬菜、水果类等食品,调查过程中为患者提供评估食物量的参考标准(常用的食物容器、食物模型、回顾性膳食调查辅助参照食物图谱),以降低患者回忆偏倚。

DII计算方法:采用膳食营养软件计算和分析膳食成分水平,参考《中国食物成分表》[10],根据个人的膳食数据与全球平均摄入量建立联系,分别计算每种食物的膳食成分/营养素的DII,即某种膳食成分/营养素的DII=(该种膳食成分或营养素日摄入量-该种膳食成分或营养素全球人均日摄入量均数)/该种膳食成分或营养素全球人均日摄入量均数×该种膳食成分或营养素抗炎效应指数。DII总分为不同食物DII之和,DII总分正值越大则反映膳食促炎倾向越高,负值越大则反映膳食抗炎倾向越高[11]。

质量控制:由专人负责向患者发放量表,并以现场填写现场收回的方式,若患者在填写过程中因某些客观原因(如文化低无法了解条目或不识字等)不能填写,则由调查人员询问代填,为使调查结果不偏倚,调查人员当场检查问卷调查的结果,若发现有不实或数据遗漏、缺失,及时与被调查者核对、更正,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的双变量相关性分析采用Kendall相关系数法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斑块厚度及回声类型比较

促炎饮食组35例患者共41枚斑块,抗炎饮食组42例患者共47枚斑块。促炎饮食组的斑块厚度较抗炎饮食组的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两组的回声类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的CEUS检查结果比较

两组CEUS 0级增强、1级增强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图1);促炎饮食组CEUS 2级增强多于抗炎饮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斑块厚度及回声类型比较[n(%)]Tab.2 Comparison of patch thickness and echo type between two groups

表3 两组CEUS检查结果比较[n(%)]Tab.3 Comparison of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 results between two groups

图1 颈动脉斑块CEUS图像Fig.1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image of carotid plaque.

2.3 不同DII指数与颈动脉斑块内增强的相关性分析

DII指数与颈动脉斑块内膜增强呈显著性正相关(Kendall相关系数为0.659,P<0.001,表4)。

表4 DII指数与颈动脉斑块内增强的相关性分析(n)Tab.4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DiI index and carotid plaque internal enhancement

3 讨论

颈动脉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早期表现,因为颈动脉内膜增强特征是颈动脉早期粥样硬化的一种标志,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进展可直接导致脑卒中[12],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能够引发脑卒中,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下降、甚至死亡的重要病因。临床上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方法有很多,最具优势的属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3],CEUS在常规超声的基础检查具有更简便、直观、可重复的优势[14-15],对斑块新生血管可随时显示、跟踪,可测量斑块厚度、回声,是一种良好的血流示踪剂。

合理营养是健康的物质基础,平衡膳食是合理营养的根本途径;相反,膳食不均衡不旦会导致机体的脂溶性营养素缺乏,还会增加机体的炎症反应,导致体内代谢紊乱,引发颈动脉斑块,诱导心脑血管疾病发生[16]。但目前关于膳食成分/营养素对颈动脉斑块的作用,都是基于某种单独食物的营养素研究,尚缺乏膳食整体全面量化的相关研究。DII指数可综合量化膳食成分/营养素状况,区分膳食抗炎/促炎倾向。饮食习惯与血脂关系密切[17],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已有研究证实,总胆固醇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18],这提示饮食习惯可能与颈动脉斑块厚度存在关系。本研究发现促炎饮食组的斑块厚度较抗炎饮食组的增厚(P<0.05),证实了饮食差异与颈动脉斑块厚度确实存在关系。可能是由于促炎饮食导致机体内炎症物质水平升高,以此释放炎症因子,加速血管内皮损伤和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破坏血管内皮细胞的抗炎、抗凝能力,使血小板活化、迁移,增加血小板聚集,促进斑块增厚。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出芽主要源于动脉外膜滋养血管,在中膜延伸入斑块基底部。随斑块进展,新生血管会不断以芽生方式向内膜方向生长[19]。因此,本研究以斑块长短轴切面将斑块进行基底部和近内膜处的等分,能更直观的观察到斑块内新生血管分布特征。本研究在对患者行颈动脉斑块行CEUS检查发现,促炎饮食组的斑块基底部及近内膜处增强多于抗炎饮食组,尤其是近内膜处最为显著,说明促炎饮食会加重动脉斑块的炎症反应,使斑块基底部及近内膜处增强外。Behradmanesh等[20]研究也表明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的发生,会诱导细胞凋亡来损伤血管内膜,使血管内膜过度纤维化,脂肪斑块形成,使平滑肌细胞增殖,增加斑块物质容积,加重颈动脉的炎症反应。而促炎饮食机体长期处在慢性炎症水平状态,由此释放大量的氧化自由基,会强化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反应[21],使血管舒张因子减少,收缩血管物质增加,进而加重颈动脉斑块炎症反应[22]。当炎症介质渗入细胞外间质时,在增加斑块容积时,也降低了滋养血管壁的氧弥散能力[23],从而促使动脉外膜滋养血管新生,使斑块内病理性新生血管增多,降低斑块稳定性[24-25],这与本研究CEUS提示斑块基底部及近内膜处增强结果相符。而本研究中的双变量相关性分析也发现,DII指数与颈动脉斑块内膜有无增强呈显著性正相关(P<0.001),说明DII指数越高,颈动脉斑块内增强特征越明显,斑块稳定性越差。这与DII指数越高反映促炎饮食倾向越严重有关。促炎饮食导致机体长期处于慢性低度炎症状态,其所表现出非免疫系统的正常反应,会呈现出一种持续免疫反应的积累和对新生微血管的破坏状态,致使斑块内部结构疏松,助于新生血管向斑块内部生长,以至延伸至近内膜处。

基于促炎饮食的危害,临床上应指导患者合理膳食,少食动物性及红肉,因为动物性脂肪中的饱和脂肪酸具有促炎效应,会增高机体的炎症标志物水平[26];多食蔬菜、水果、谷物、豆类等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和膳食纤维的食物,以提高机体的抗炎水平,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增强机体免疫能力,促进病情转归。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且属回顾性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后续仍需更大样本量或前瞻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综上所述,促炎饮食患者的颈动脉斑块较厚,DII指数越高,颈动脉斑块斑块内增强特征越明显,可能引起斑块的稳定性,导致脑卒中的发生。

猜你喜欢
抗炎颈动脉营养素
老年人护眼七大营养素
食物中的“有色”营养素
因人而异合理补充营养素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中药复方提取物对IBDV感染SPF鸡抗氧化和抗炎能力的影响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两种血竭凝胶抗炎抗菌效果比较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
揭秘“食品级”肌肤营养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