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在不同时期的胸部CT表现及出院后核酸复阳肺内病灶变化特点

2020-12-23 07:17林红东蓝博文周玉祥马伟琼陈镜聪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胸膜胸部核酸

林红东,蓝博文,周玉祥,马伟琼,陈镜聪

惠州巿中心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 惠州 516001

COVID-19是由SARS-Cov-2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国内文献[1-2,5-9]对COVID-19的临床特点表现及胸部CT表现报道较多,但对其病灶动态变化及转归特点较少,尚未发现有关COVID-19患者出院前与出院后(核酸检测复阳)的肺内病灶前后变化特点的报道。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54例COVID-19确诊病例的临床及胸部CT影像学资料(其中11例患者出院后核酸检测复阳),归纳总结COVID-19患者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核酸检测复阳)肺内病灶变化及转归特点,以提高影像科及临床医师对COVID-19胸部CT影像学表现及转归特点的认识,更好指导临床对治疗效果的评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20年1~3月54例COVID-19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纳入标准:COVID-19核酸检测阳性,病程中胸部CT检查3次,且入院时及出院前必须有1次胸部CT检查。排除标准:COVID-19核酸检测阳性,但胸部CT未见异常;病程中胸部CT检查小于3次或入院时及出院前无胸部CT检查。其中男26例,女28例,年龄1~75岁。40例有发热症状,14例无发热,其中3例无症状,11例仅表现为咽痛或干咳。

1.2 检查方法

采用Philips 16排CT扫描仪行胸部CT平扫,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0 mA,层厚1.25 mm,层间距1.25 mm,吸气后屏气扫描,扫描范围从肺尖到肺底。

1.3 图像分析

由2位高年资主治医师独立对图像分析,意见不统一时,由高级职称指导、协商后达成一致意见。观察内容包括,基本征象(密度、数量、分布、是否有网格影、边界是否清晰、支气管血管束改变),病灶在不同时期动态变化(形态、密度、是否有吸收或新增、首次吸收时间等)。将病灶新增、首次吸收时间分3个时间段记录(一段7d,二段7~14d,三段14d)。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史及临床分型

42例近14 d去过武汉市或湖北省,12例无去武汉市或湖北省史;普通型51例,重型3例。

2.2 基本征象

单叶单灶2例,单叶多灶3例,多叶多灶例49例;沿胸膜下分布为主(n=46,图2B~C),沿血管束分布为主6例(图2B),沿肺叶分布2例;磨玻璃(GGO)54例,GGO伴局灶实变28例(图1B、4B),GGO伴细网格征34例(图1A),GGO伴晕征23例(图2B),含气囊腔征3例(图1B);血管束增粗14例(图2B),支气管增粗或扩张18例;1例伴双侧少量胸腔积液。

2.3 不同时期病灶密度、形态变化及开始吸收时间段

早期CT表现为单灶或多灶斑片GGO影;进展期病灶明显增多、密度增高,范围增大(从斑片、小片状变成片状、扇形或楔形);1周后发展为重症期,CT表现双肺多发或弥漫GGO,胸膜下或肺外带形成片状实变,3例病灶内可见含气囊腔,其中1例为蜂窝征;转归期病灶开始吸收减少,47例病灶首次吸收时间在7~14 d,7例病灶首次吸收时间在14 d后,表现为病灶缩小,密度不均匀减低,以边缘为主,中心区域密度不均匀增高,局部形成纤维条索(图1C、2C、3C)。6例在转归期出现新增病灶或病灶范围增大(图1A~B、图2B~C)。9例出院后7~15 d出现核酸检测复阳,2例核酸复阳出现在15 d后,但其肺内病灶较上一次CT(出院前)吸收减少,未见新增病灶。46例符合临床出院标准时,出院前胸部CT仍见多发磨玻璃病灶。

3 讨论

图1 患者男性,56岁,发热1周Fig.1 Male patient, 56 years old, fever for aweek.

图2 患者女性,68岁,发热5dFig.2 Female patient, 68 years old, fever for 5 days.

图3 患者男性,69岁,发热2dFig.3 Male patient, 69 years old, fever for 2 days.

图4 患者男性,41岁,发热6dFig.4 Male patient, 41 years old, fever for 6 days.

COVID-19病原体是SARS-CoV-2[6-7],是β属新型冠状病毒,单股RNA,大小60~140 nm,椭圆形或圆形,主要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临床主要表现发热、干咳,部分患者表现为腹泻,亦可无症状隐性感染,潜伏期1~14 d,平均3~7 d[8]。本组病例中14例(26%)患者入院时无发热症状,但胸部CT提示肺部感染。COVID-19不同时期影像学表现不同,也有一定的交叉重叠,依据指南[9]将CT表现分为早期、进展期、重症期及转归期。本组病例通过多次(至少3次)胸部CT检查动态分析COVID-19病灶的演变及转归过程。COVID-19早期出现在发病1周内,胸部CT表现单灶或多灶斑片状或结节样磨玻璃影,边缘欠清,可见晕征,沿胸膜下(肺野外带)、血管束分布,以双肺下叶居多。本组病例54例(100%)均可见磨玻璃密度影,23例(44%)可见晕征,2例(3.7%)为单发病灶,52例(96.3%)为多发病灶,与文献报道相近[1-2]。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疾病的进展,病灶逐渐增多,并融合成大片状,宽基底紧贴胸膜,形成扇形或楔形改变,在磨玻璃样密度为背景下可见细网格征(小叶间隔增厚),出现局灶或片状实变,内可见增粗血管束及支气管,少数病灶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呈云絮样、烟花样改变。本研究中34例(63%)磨玻璃密度内可见细网格征,28例(52%)出现局灶或节段性实变,14例(27%)内可见血管束增粗,18例(33%)见支气管增粗或轻度扩张。随着病程的进一步发展,大部分进展期患者(96%)进入转归期,即吸收、消失期,此期病灶相对稳定并开始逐渐吸收,表现为病灶范围缩小、密度不均匀减低,边界变模糊,内部区域细网格、条索样密度增高影,最后大部分病灶可完全消失,少部分则形成条索状、网格样纤维灶,且沿着胸膜下或血管束长轴平行分布,增粗血管束及支气管恢复正常。本组病例吸收散变化过程与已有研究相符[3-4];少部分进展期患者(4%)转为重症期,CT表现双肺弥漫磨玻璃密度背景下出现节段或肺叶实变,甚至形成“白肺”改变[5,10];少数病例出现含气囊腔,甚至蜂窝样改变,此期病灶范围较进展期广,实变较多。本研究1例重症患者出现节段性蜂窝肺改变;3例(6%)入院时为普通型,1周后发展为重型,重型比普通型患者病灶范围更广,实变区域更大,常为肺段或肺叶实变,以胸膜下更为明显,本研究与现有研究报道基本一致[11-12]。有文献报道右肺中叶和远离胸膜的部位受累提示病变范围比较广泛[13],右肺中叶和远离胸膜的部位受累间接提示转重症的重要征象[12],原因可能为COVID-19疾病进展按从外到内、从下到上的发发展趋势[14]。本组病例中5例为单叶受累,49例为多叶受累(包括右肺中叶),病灶以胸膜下分布为主,远离胸膜区域也有受累,仅有3例转为重症,其中1例在转归期右肺中叶出现新增病灶,本研究结果并不支持以上文献报道观点。

本研究发现COVID-19在转归过程中出现“此消彼长”征象,即大部分病灶吸收的同时出现新增病灶或病灶范围增大,与柏玉涵等[15]的研究相符合;本组6例(12%)出现这一征象,其中5例在7~14d期间出现这一变化,1例出现在14 d后,笔者推测出现这一特征原因是病灶新旧不一,原有病灶在机体免疫力相互作用开始吸收,新增病灶可能是病毒肺内播散,导致两者病程时间不同。

有学者认为CT影像所见肺部受累程度总体上与疾病严重程度、临床转归基本一致[8,16],但本研究发现COVID-19在进展期、重症期胸部CT表现与疾病严重程度基本一致,而在转归期影像学表现相对滞后于临床表现。这与郭佑民等[17]的研究相符。本组54例患者符合临床出院标准时,46例(85%)出院前胸部CT仍见多发磨玻璃、条索样病灶,8例(15%)出院前CT显示肺内病灶基本消失;11例(20.4%)患者出院后出现核酸检测复阳,但其胸部CT病灶却较上一次CT(出院前)吸收减少,未见新增病灶。COVID-19转归期病灶吸收消散慢,前期吸收较后期快,磨玻璃病灶比实变消散快。本组47例(87%)病灶首次吸收在7~14d间,7例(13%)病灶首次吸收时间在14d后。COVID-19胸腔积液少见,本研究54病例仅1例出现少量胸腔积液,与文献报告相符[5-6,11]。

COVID-19典型影像表现为沿胸膜下分布的磨玻璃密度灶,小叶间隔增厚,病灶内血管束增粗,节段实变,其病理本质是肺泡炎、肺间质炎症。SARS-CoV-2病毒与肺泡上皮细胞膜表面ACE2受体结合,入侵肺泡上皮细胞,导致肺泡细胞肿胀、增生,肺泡腔浆液、纤维蛋白渗出,肺间质血管充血、扩张,炎症细胞浸润[18-19]。汪翊等[16]认为而病灶内出现含气囊腔是COVID-19罕见征象,本组病例中3例可见有病灶可见含气囊腔,其中1例蜂窝状改变;有学者认为COVID-19病灶内气腔为病变坏死后形成的空洞[20],本研究认为病变内含气囊腔是由于小气道损伤、气道内黏液造成小气道堵塞[19],导致肺泡过度充气,形成含气囊腔,因此在转归期大部分含气囊腔消失。

COVID-19不同时期影像学表现不同,其转归过程有一定的特征及规律,转归期病灶吸收消散慢,影像学表现滞后于临床表现,少部分病例可出现“此消彼长”的变化。因此,正确认识和掌握COVID-19的CT影像学变化过程对其早期诊断、排查、疗效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猜你喜欢
胸膜胸部核酸
体检要不要拍胸部X 线片
多层螺旋CT鉴别恶性胸膜间皮瘤与胸膜转移瘤的应用价值
全员核酸
核酸检测点上,有最可爱的平江人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床旁超声判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自发性气胸拔管时机的参考价值
第一次做核酸检测
放疗中CT管电流值对放疗胸部患者勾画靶区的影响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核酸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