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综述

2020-12-23 13:06陈彦均
时代农机 2020年2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差距学者

陈彦均

(江西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1 农村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研究综述

关于农村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研究有很多,不同的学者研究的视角和结论也不尽相同。其中,邓创和徐曼(2019)以31个省市以及自治区的数据作为样本,利用面板平滑迁移模型以解决一般面板模型的不足,对农村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农村金融发展的结构与规模对于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了非线性特征,特别是从结构视角出发,两者的关系呈现出倒“U”关系,并进一步地提出,改善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和推进普惠金融政策。在样本选取上,朴启雄(2018)独创新的思路,单独以吉林省作为研究对象,以吉林省地级市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利用面板数据模型探讨了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发现对于吉林这个农业大省而言,涉农银行的大力发展的确会改善城乡收入的差距。许书杰、于雯和周连秋(2017)通过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城乡金融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而且还存在着明显的门槛效应,农村金融环境异常恶劣。为此,他们提出在转变观念的同时要加大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大力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做到授人以渔,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居民的收入问题,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乡村振兴。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学者在不断地进行创新。谢金楼(2016)在实证检验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机制模拟,采用了1994~2014年间的27个省市自治区的年度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并使用了改进后的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建立了四个检验系统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发现所得到的实证结果与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以及城乡居民收入的发展现状基本吻合,农村金融效率的提高和农村金融结构的改善对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最新的研究表明,在长期中,农村金融的发展会改善城乡收入差距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研究综述

和城乡金融发展存在二元结构一样,农村金融本身也存在着二元结构,即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在上文中提到的农村金融多指正规金融,而实际上在广大中国农村,存在着广泛的非正规金融。对于非正规金融的研究,不同的学者也有着不同的视角。赵洁(2018)关注的重点是非正规金融与收入不平等以及农户多维贫困之间的关系。他使用了2014年和2016年的全国数据,从个人、家庭和社区三个角度展开广泛的问卷调查,并通过建立有序logit方程来研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对于农户的贫困具有显著的缓冲作用,同时在调节收入不平等和农户贫困的关系上发挥着中介作用。李玮和吴平(2019)则是将研究的视角集中于农村非正规金融对于农村消费的影响,他们使用了两个年度的25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作为样本,并建立短面板模型,分别运用混合回归和分样本回归两者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非正规金融对于促进农村地区的消费发展有着更积极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正规金融产生替代效应,呼吁国家要多多关注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并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走向正规,进一步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蓬勃。除了以上两个方面,还有学者对于农村非正规金融和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陈亮和陶冶(2017)使用31个省市自治区前后八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并建立了空间计量模型,使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两种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同时采用平稳性检验和固定效应检验来保证研究结论的正确性,结果发现农村家庭收入和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存在着高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对于农民收入的增长起着积极的作用。而张兵(2016)的研究视角则更为独特,他研究的是农村非正规金融对于农村居民创业的影响。他从内生性的视角出发,选取了2013~2015年间江苏省10个市县下的村镇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建立pr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探讨了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对于农村居民创业的微观影响机制。他发现信贷约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他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信贷约束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对于信贷约束起到了缓解的作用,同时进一步地带动了农村居民创业的积极性,对于完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 农村金融发展作用机制的研究综述

对于农村金融发展产生的作用与影响,不同的学者有不一样的研究结构和研究视角,不过有一个结论是大部分学者基本认可的,即农村金融的发展对于农村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孙璐璐(2019)通过理论分析发现,农村金融的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现代化生产、农村投资的增长,农民收入的提高以及农村科技成果的转化都起到了积极意义。在细分视角上,城乡收入差距则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王修华和邱兆祥(2011)使用了1978~2008年30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使用全微分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了农村金融发展对于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机制,其中包括门槛效应、减困效应和排斥效应三个方面。并提出要建立属于中国自己的农村金融发展体系,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金融权利,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在研究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基础上,也有学者对农村内部收入差距问题展开研究。张敬石和郭沛(2011)使用 VAR模型,以 2000~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并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对农村金融发展程度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对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产生负面影响,而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则会对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产生真面影响。除了上文所述三个研究方向,有学者从更宏观的视角出发,研究农村金融发展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董晓林和朱敏杰(2016)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出发,认为制度和技术这两个层面才是推进农村金融发展和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关键所在。在中观层面,鲁钊阳和李树(2015)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对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他们采用了31个省市自治区从1998~2012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差分矩估计和系统矩估计两种基本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并进一步添加控制变量再次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农村金融的发展的确会对区域产业升级产生促进作用,若要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在发展农村金融的基础上还需进一步地推进法制建设和财政支持,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上研究皆是从关系角度来研究农村金融发展的作用机制,同时也有学者从结构角度出发来剖析农村金融发展,即从农村正规金融和农村非正规金融两个视角出发研究农村金融的制度改革。刘丹、王翌秋和沈晖(2017)使用江苏省1202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建立有序多分类logit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创新性地建立了两者的放贷选择线,探讨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对于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统筹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合作,对于建设与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差距学者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福建省农村金融减贫的路径研究
多去“扳手腕”——实际是跟差距较劲
农村金融政策异化:问题、根源与法制化破解方案
学者介绍
课桌和电脑的差距好大
农村金融大变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