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代学徒制为突破口,破解农机技能人才培育难题

2020-12-23 13:06
时代农机 2020年2期
关键词:农机岗位技能

闫 建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重庆 万州 404155)

2019年6月25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发文《关于做好高职扩招培养高素质农民有关工作的通知》农办科〔2019〕24号提出,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培养乡村振兴带头人,启动实施“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经过5年的努力,培养100万名接受学历职业教育、具备市场开拓意识、能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高素质农民,形成一支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带得动的“永久牌”乡村振兴带头人队伍[1]。

1 农机技能人才队伍现状

1.1 总量不足

由于农机相关工作自身的特殊性和工作条件的艰苦性,在毕业生双向选择的政策下,农机专业毕业生面对更多的选择时,自然向福利待遇好,地理位置和工作环境优越的大城市发展。

(1)农机管理部门人才总量不足。农机管理部门是行政事业单位,受政府编制控制,什么时候进人、进什么人完全由政府决定而不是由农机部门自己决定。学农机的不一定能进农机部门,进农机部门的大多是其他专业的人员,所以尽管有些地区农机人员编制已满,但专业化程度不够,专业与行业脱节,从而导致农机系统人员数量足够,专业人才总量不足[2]。

(2)一线农机操作、维修人才总量不足。其一,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大多农机机手都是兼职,农忙时经常出现种植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无法找到合适机手的情况。其二,农机维修技术含量较高,没有经过专业学习或培训的从业人员无法掌握维修技能。以重庆市渝东北片区为例,专门从事农机维修的农机技能人才不足10人,而需要为周边8个区县的农机具提供售后服务,一到农忙季节售后人员忙得焦头烂额、难以分身,大多时候只能通过手机视频为用户提供售后服务,无法及时为用户排忧解难,严重影响农机具推广。

1.2 留不住

由于农机行业较其他行业更为辛苦,风吹日晒、早出晚归、待遇平平,导致农机从业人员流失率高。以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为例,从2014年至2019年共有毕业生135人,仍在从事农机行业的仅有8人,即平均每年的毕业生中仅有1.33人从业农机行业,流失率远远高出其他行业。

1.3 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

根据对重庆市各区县农机技能人才调研,从事农机操作、维修的技能人才学历普遍较低,95%以上为初中、高中毕业,大专、本科毕业生不足5%。以上情况导致大多农机技能人才缺乏系统的知识,在维修时无法将故障现象与故障原因融会贯通,大多只能维修“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故障。尤其是由国二升至国三排放标准,发动机引入电控模块,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农机维修人员,显得力不从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环保标准日趋严格,电控设备、液压装置、智能控制等一系列高新技术将应用至农业装备,这就对农机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破解办法

农机技能人才是带动农村产业发展的带头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力军。如何有效破解农机技能人才队伍现状,提高农机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在苦苦思索之际,教育部实施的现代学徒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培育路径。

2.1 现代学徒制核心内涵

(1)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与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学院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形式,依据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2)弹性学制。学生培养不再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打破现有学期界限,实现“农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农闲季节以专业理论教学为主,农忙季节以生产实践教学为主,按季节循环组织教学,使教学环节与农业生产环节紧密结合。

(3)招生招工一体化。学生入校即入企,具有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学生入校经过企业面试选拔,与企业、学校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的“双重身份”,明确各方权益及学徒在岗培养的具体岗位、教学内容、权益保障等。

(4)岗位培养、在岗成才。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培养模式相比,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重点体现在岗位培养、在岗成才。学生(学徒)理论知识由学校教师讲授、技能知识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在企业岗位培养,最终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掌握核心技能,培育成才。

2.2 破解路径

(1)切实提高技能水平。通过现代学徒制双主体育人机制,破解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脱节的问题,培养技能人才更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切实提高技能水平。第一学年9~12月,在校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1~7月到企业装配与调试岗位在企业导师指导下进行单岗培养,掌握单项技能,熟悉企业产品、融入企业文化。第二学年9~12月,在校学习岗位核心理论课程,为轮岗培养提供理论支持;1~7月到企业设备管理岗位、品质检测岗位、售后服务岗位在企业导师指导下进行轮岗培养,掌握综合技能。第三学年9~12月在校学习职业拓展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1~7月企业根据学生特长分配岗位,在企业导师指导下进行定岗培养。

经过三轮工学交替,在学校老师、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切实掌握岗位技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通,提高技能水平。

(2)留得住、干得好。学生从入学经过企业选拔,与学校、企业签订三方协议,就具有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学生经过在企业的单岗培养、轮岗培养、定岗培养,学生有效地融入了企业文化、适应了企业环境、掌握了岗位核心技能。毕业时学生在现有岗位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很难再跳槽到一个陌生的行业从零开始,大大降低跳槽的概率。

(3)提高知识技能的系统性。现代学徒制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为现有农机技能人才系统的学习提供了渠道。为了适应农机技能人才学习时间、学习方式的特殊性,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坚持送教上门,教学重心下移,采取集中教学与分散教学相结合,农忙季节与教学环节相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分阶段完成学业。

3 取得成效

经过前期的广泛宣传,2019级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招生录取44人,其中16人来自企业员工、14人来自各区县合作社农机技能人才、14人来自高中、中职毕业生。这44名学生,经过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进行培育,必定能为重庆市农业机械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4 结 语

由于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还未在全部专业推开,在运行过程中必定会困难重重。但是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在试点过程中已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也一定能够为农机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有效途径,解决农机技能人才培育难题。

猜你喜欢
农机岗位技能
沃得农机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CHAME 丞华农机展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