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变得不再简单

2020-12-23 01:59潘小春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0年8期

潘小春

【摘  要】 劳动教育是中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劳动教育在青少年意志、品质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劳动意义;劳动措施;劳动创新

一、确立目标,明确劳动意义

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树立热爱劳动、诚实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正确思想。帮助学生端正劳动态度,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日常生活、发展生产、提升自我、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手段,是每一位公民的神圣权利和光荣义务。

2. 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在劳动中磨炼学生意志;提升积极进取意识;培育竞争与合作意识、效率意识等。

3. 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包括生活自理能力,服务他人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等。

4. 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士“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里的事主动做、别人的事帮着做”等习惯,进一步培养“苦干”加“巧干”的习惯与意识。

二、多措并举,深挖劳动内涵

1. 积极动员,提高劳动认识。利用班会等,开展以热爱劳动为主题的活动并展开讨论。教师可以给学生讲古今中外爱劳动的名人故事,学习有关劳动的古诗文等,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创造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

2. 榜样激励,加深劳动理解。其一: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用爱和诚感染学生,用言和行引导学生;其二:我们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典型案例,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3. 家校配合,形成劳动氛围。(1)提供家庭劳动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劳动教育的第一场所。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需要家长密切配合。我校将通过告家长书、家长会、学生家庭劳动指南等方式,引导家长鼓励孩子参加劳动。(2)营造班级劳动氛围。教室是学生一日在校生活的主要场所,我们将强化班级劳动环境氛围建设。如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班会,开展“劳动主题手抄报”评比等。

三、创新实践,劳动不再单调

1. “农场牧歌”。在农场种植活动的实践基础上,借助真实情景下的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在翻地、播种、浇水、施肥、锄草中观察发现、实践锻炼和想象表达,以此积淀写作素材,触发写作灵感,培养写作兴趣。

2. “理财小能手”。以学生为主体,重体验、重合作、重研究。比如结合学生身边的社会金融机构的“项目”开展一些活动。建立“劳动银行”,学生通过劳动获得“劳动币”。

3. “慧眼发现美,巧手创作美”。邀请有一定劳动特长或技能娴熟的家长担任劳动教育辅导员,开展如面点制作、艺术插花、家居美化、手工剪纸、数码摄影等线上、线下活动。

劳动教育,看似简单,但若能积极深入地进行实践与探索,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兴趣爱好与精神品格的角度入手,那么,劳动便不再简单。

【参考文献】

[1] 康翠萍,龔洪. 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旨归[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6).

[2] 黄玲妹. 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有效实施途径与策略[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12).

[3] 卢丽华,于明业. 基于新时代构建中学劳动教育课程[J]. 中国德育,2020(2).

(责任编辑:陈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