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扶贫的途径与策略

2020-12-23 04:16王蓓金沈强
新西部 2020年11期
关键词:定点贫困地区精准

王蓓金 沈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扶贫在国家脱贫攻坚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由于其科技人才聚焦、科技资源丰厚的独特优势,成为科技扶贫的主力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对口扶贫工作,从行业特色型高校视角给出了可操作、可复制的科技扶贫路径与策略,以满足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促进乡村经济的现代化、科技化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高校应有的贡献。

蒲城县隶属于陕西省渭南市,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东北部,是“国定贫困县”。2012年11月,国务院扶贫办、中组部、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新一轮中央、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通知》,确定了44所直属高校承担帮扶44个重点县的定点扶贫任务。为推动这项工作,教育部2016年出台了《关于做好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的意见》,意味着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对于定点扶贫工作要联动起来,保持一致步调,共同助力扶贫,为扶贫增添力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简称“西电”)于2013年9月正式承担帮扶蒲城县的定点扶贫任务。七年来,西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充分发挥学校在电子信息方面的学科专业优势,主动对接区域发展实际需求,配合蒲城县人民政府的总体部署,积极参与蒲城县各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全力推进定点扶贫工作。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2019年5月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发布公告,蒲城县等23个县2018年退出贫困县序列。蒲城这个“国定贫困县”顺利完成了脱贫摘帽工作。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最大的优势在于能为帮扶地区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高校参与定点扶贫是中国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提高扶贫工作成效的重要途径。为此,在全社会扶贫大格局中,西电不断思考如何充分发挥学校特色优势,切实履行好定点扶贫的职责,用实际行动帮助贫困地区激发内生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本文对近年来西电开展的一系列科技扶贫工作实践进行回顾和总结,以期为高校进一步做好科技扶贫工作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科技扶贫的含义

“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目前扶贫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法阵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战也进入关键时期,要实现“脱真贫、真脱贫”的目标任务,需要不同于以往的智慧和力度,要学习新思想、把握新要求、创新新方法、实施新策略。高等学校有着科技人才聚焦、科技资源丰厚的独特优势,动员号召高校科技工作者投身服务于脱贫攻坚战,既是落实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推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有利于以科技创新驱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动学校科研成果和成熟技术向扶贫点转移转化,充分发挥高校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践中的重大支撑引领作用。

当今有两大难题阻碍了贫困地区的发展,一是专业技术相关人才的匮乏,二是生产技术水平的落后。而科技扶贫能够针对性解决以上问题,促进产业化扶贫以及劳动力技能水平的提升。立足贫困区域现状,不断壮大支柱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增加劳动就业能力,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力:一、重点放在治穷与治愚。农业、科研、教育,三者缺一不可,要做好生产经营的培训工作,着力提升科普宣传教育能力,加大培训教育力度,构建科技大循环网络体系,提高劳动力技能水平。二、始终坚持市场主体地位,利用科技手段,注重自我发展,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自身经济优势,重新认识自身资源特点,开发出高品质产品,提升自身竞争力,与市场形成良好互动。三、积极引进成熟先进技术,地域性和适应性是科技扶贫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尤其是贫困地区,需充分结合贫困地区实际情况,应用成熟技术指导,才能发挥出技术的重要作用。

目前国家正在推进的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中,电商扶贫、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龙头企业带动等多项工程均属于科技扶贫的范畴,也与高校的优势相契合。通过将极具高校特色的科技资源和专业人才队伍等自身优势融入到国家扶贫建设队伍中,依靠科学技术,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转变扶贫方式,从救济式逐渐转变为自我发展,扮演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渔”的角色;提高实践能力,充分用好扶贫相关政策,促使贫困地区逐渐脱贫脱困。2013年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制定的《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 国办发〔2013〕86 号),是高校推动扶贫工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探索高校科技扶贫的途径和策略,以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人才聚焦、科技资源丰厚的独特优势,对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推进贫困地区创新驱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电在蒲城县的科技扶贫实践

中央单位的定点扶贫,构成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部分,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高校纳入国家定点扶贫工作体系,可以把高校特色优势与定点扶贫县发展短板相结合,把先进的理念、人才、技术、经验等要素传播到贫困地区,已成为脱贫攻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科技发展基础薄弱,导致科技扶贫实施路径单一,社会参与度较低。蒲城县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定点扶贫区域,目前已顺利脱贫摘帽,在这一扶贫实践过程中,西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依托蒲城县实际情况,走出了一条特色科技扶贫道路。

发挥特色学科优势,促进产学研用融合。充分发挥学校在电子信息方面学科优势,紧密结合学校扶贫点蒲城县的科技需求,引导和支持科技人员深入精准扶贫一线,围绕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与学校扶贫点经济社会发展融合,推动学校科技扶贫工作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以学校扶贫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为依托,组织学校科研团队开展科技扶贫集中攻关,解决制约区域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帮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真正实现脱贫。其中,“农掌门”科技惠农服务平台、人工智能+奶山羊智能养殖系统、“利农宝”智慧大棚控制系统等多个科技扶贫项目已在蒲城縣落地,有效实现了与产业的融合发展。

瞄准科技人才短板,提供智力服务支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瞄准蒲城县发展突出存在的科技和人才短板,鼓励动员学校科研人员、博士生定期深入扶贫一线,组建了由34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帮扶团和由21名博士研究生组成的博士服务团,集中开展技术攻关,打造科技扶贫品牌,引领当地产业发展,带动农户精准脱贫,强化“造血”功能,为扶贫开发提供有力智力支撑;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科研人员开展为期一至三个月的短期挂职,帮助加强扶贫点科技管理服务能力建设,为贫困地区带去新资源、输入新血液;聚焦学校扶贫点“义务教育有保障”落实情况,发挥学校师资优势,开展支教服务、科普推广、师生心理辅导、师资培训等教育扶贫工作,帮助贫困家庭孩子掌握知识、改变命运、造福家庭,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加强科普宣传推介,提升农民科技素养。学校扶贫点推介最新科研成果,推動学校科研成果和成熟技术向扶贫点转移转化,增强扶贫点产业科技支撑能力。围绕扶贫点支柱产业转化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示范带动一批扶贫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强扶贫点科普工作,加大科技下乡力度,广泛开展农村科技服务和科学普及活动,向定点扶贫点基层党支部赠送科技报刊,提高农民科技意识、科技致富能力和科学素质。

高校科技扶贫的实践途径

一、加强领导,压实责任。加强思想意识,将科技创新作为科技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重点,加强组织协调,压实领导责任,积极转化科研项目成果,服务扶贫工作。推动脱贫攻坚尽锐出战、迎难而上。全校科研人员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弘扬优良传统,找准工作定位,深入科技扶贫一线,积极主动作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建功立业。各教学科研单位充分结合实际拿出切实可行办法,加大对科技扶贫的支持力度。

二、完善机制,优化体系。一是探索建立高校科技扶贫决策机制。由高校、政府、企业、贫困户形成决策合力,充分调研后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交通条件、生态环境、农民素质等因素给出决策。二是建立高校内部各部门、院系横向协作机制,有机衔接贫困区科技人才体系建设、创新创业体系建设、大数据扶贫平台建设、互联网+精准扶贫等各方面工作。三是建立各部门、院系和贫困地区、贫困户的精准对接机制,注重全过程管理,确保各部门各学院的科技资源、科技产业、科技人才、研发资金等要素精确瞄准贫困人口。四是建立扶贫成效评价机制,遵循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原则,确保多维角度下扶贫效果评估的合理性。

三、深入对接,精准施策。要充分对接学校扶贫点脱贫攻坚中的科技需求。各职能部门与教学科研单位要开展深入调研,与学校扶贫点科技扶贫需求精准对接,找准着力点和切入点,创新科技扶贫工作方式方法,强化对科技扶贫工作的考评,推动科技扶贫工作落地见效。

四、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对在科技扶贫中有突出表现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鼓励,树立先进,形成榜样。利用好宣传这个有利武器,及时对科技扶贫工作进行总结交流,借鉴好做法,好经验,不断浓郁目前科技扶贫工作形成的美好氛围。

五、加强激励,切实保障。建立健全高校内部科技扶贫激励与保障机制。在科技扶贫技术攻关方面,一是加大学校国拨经费对科技扶贫的支持力度;二是对于在学校扶贫点开展科技攻关、做出突出成绩的科研人员,以及完成规定工作任务的学校科技扶贫专家帮扶团成员,制定量化标准,适当减免教学科研任务,在年终考核工作中给予业绩认定,在绩效分配时予以倾斜,同时在学校各类先进表彰评选中予以考虑;三是对于学校科技扶贫博士服务团成员,给予博士社会实践学分认定以及研究生创新基金立项支持。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一是对于学校科研人员在学校扶贫点开展的知识产权转让许可收入,提高成果完成人分配比例;二是对于短期挂职人员,保持原有人事关系,原职务、工资、福利、待遇、岗位与学校其他在职人员同等对待,挂职结束后核减相应工作量;对于挂职超过一年的挂职人员,晋升正高级技术职务者,评审时可替代一年出国经历的条件等。

结 语

综上所述,科技扶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要结合区域的特点,立足于高校当前学科优势情况,从完善扶贫机制、优化扶贫体系、加强保障激励、精准对接施策等方面发力,在巩固发展已有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思考如何能在“后脱贫时代”更好地探索科技扶贫的路径,避免出现返贫与停滞不前的状况,真正达到彻底消除贫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俊杰,李晓鹏.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理论与实践——基于中南民族大学在武陵山片区的扶贫案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01):79-84.

[2]徐一,杨建国.以科技扶贫为重要抓手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7(06):11-13+26.

[3]何昊华,林高华,陈超,杨志伟,徐晶芝.充分发挥特色优势 助力打赢脱贫攻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定点扶贫贵州省六枝特区工作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5(03):371-377+228.

[4]扶贫攻坚 科技先行——科技扶贫“百千万”工程2017年实施情况统计[J].中国农村科技,2018(10):24-27.

[5]胡坤,徐军伟.高等院校聚力精准扶贫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7(06):53-54.

作者简介

王蓓金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科研管理方面研究

沈 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主要从事高校扶贫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定点贫困地区精准
比亚迪集团扶贫
直线过定点的5种特优解法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精准扶贫美了乡村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圆锥曲线专题(一)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对一道定点问题求解的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