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安全制度建设与管理探讨

2020-12-23 04:19肖凯肖红艳徐雅琳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7期

肖凯 肖红艳 徐雅琳

[摘 要]高校实验室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是高校“双一流”建设不可或缺的教学科研阵地,其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文章分析了新时期高校实验室人防、物防、技防方面的不安全因素,提出健全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的先导作用,以及多部门相互配合,多措并举构建多维度安全管理体系模式,强调发挥人的能动性,实现实验室安全制度化、科学化、常规化、精细化和全员化管理,以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主人精神,保障高校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制度;安全管理

[作者简介]肖 凯(1973—),男,吉林人,博士,讲师,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实验室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肖红艳(1982—),女,四川内江人,硕士,实验师,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室副主任(通信作者),研究方向为实验室管理、纺织科学与工程。

[中图分类号] G48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7-00-03[收稿日期] 2020-08-01

一、引言

高等学校实验室可分为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两大类,是日常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1],其安全關系到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2]。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包括爆炸、火灾、中毒、触电、机械伤害和危化品外流等,造成了人身伤亡、财产损失、负面影响和社会不稳定因素。据有关部门统计,在高校实验室事故中爆炸和火灾占近7成,暴露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仍存在薄弱环节,以及科研探索过程的不确定性,使安全管理更具复杂性和难度。因而,确保实验室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2],需要多部门分工合作,齐抓共管,强化责任意识,落细安全责任,充分发挥人防、物防、技防手段的特点,形成立体防控网络,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保障高校一流建设事业安全和谐发展。

二、高校实验室不安全因素分析

伴随高校事业的蓬勃发展,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数量和种类大幅增加,危险化学品使用量和品种增多,使用率也随之上升[3],学生规模扩大,使用者流动性大,实验室硬件条件及技术人员配置跟不上实验室发展节奏[4]等因素,在实验室使用和管理过程中产生诸多不安全因素,实验室安全管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5]。

(一)安全管理责任意识不强或管理流于形式

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高校“双一流”建设正如火如荼,创新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科研任务越来越繁重,师生的注意力往往着重于多出成果。对于多年未发生较大安全事故的单位,若安全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往往会产生麻痹思想,安全意识松懈,安全管理制度停留于纸面,未真正入脑入心,使用记录随意性大[1-3,6],安全措施往往只是为了应付安全评估和检查。如压缩气体钢瓶属于高压容器,遇倾倒撞击有爆炸的可能性,故要求使用专用柜、专用车或金属链有效固定[7],而部分实验室钢瓶固定不规范,甚至使用细棉线固定,形同虚设。分析某高校实验室火灾事故原因之一是脱离值守,实验者在实验过程中离开房间,数分钟后冒烟,持续一段时间火势蔓延直至烧毁整间实验室,正是由于实验者的疏忽大意,失去了扑救的最佳时机。

(二)电气线路及实验设备老化或超负荷运转

高校大多具有悠久的历史,电力设施负荷落后于教学科研的发展,电气线路老化,私拉乱接严重[6],使用插线板现象普遍,不断电设备未设置独立线路,仪器设备超期服役,以及使用明火电炉等安全隐患。调查发现,个别实验室大功率设备或全部设备总功率超过线路承载能力,曾发生使用马弗炉,设备与空气开关之间的线路烧毁;实验楼长期过载造成配电箱内铜排熔融过半;使用临近报废冰箱,凌晨发生自燃;使用插线板,夜间短路燃烧等事故。

(三)危险源管理松散及使用不规范

危险源不仅指《危险化学品目录》中所列,还包括教学科研活动中,可能发生事故的全部潜在危险因素,一旦触发将导致人身伤亡或疾病、建筑物破坏、设备损坏或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等危害。涉及病原微生物、高电压设备、放射性物质及射线装置、压力容器及压缩气体钢瓶、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弃物等。高校科研实验室相对独立,空间局限,实验人员流动性大,危险源管理难度大,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以危险化学品为例,种类多,用量难估,使用周期短,频次高,参与者多,很难做到随时准确记录,其购买、存放、使用和报废各环节难以形成有效监管[8]。自1997年至今,包括清华、北大、复旦等5所高校先后发生投毒案;危化品使用不当、压力容器、触电等实验室事故也屡见不鲜,折射出加强危险源管理紧迫性和必要性。

(四)忽视实验个人安全防护

实验者进入实验区域需要根据实验的特性做好充分的个人防护,实验服是身体防护的基本要求,如果实验具特殊性还应选择化学品防护服、防放射性服等。此外,还应使用护目镜或面罩等眼部防护;口罩或呼吸器等呼吸防护;棉纱手套、丁腈手套、乳胶手套或隔热手套等手部防护;必要时还应佩戴安全帽保护头部,耳塞或耳罩保护听力;并且穿平底鞋[9]。国内高校实验室忽视实验防护的现象比比皆是,往往仅是穿实验服而已,个别实验者佩戴饰品、隐形眼镜进行实验操作,以及在实验区域内饮食,增加对实验者造成人身伤害的风险。

(五)中止初期事故的物资储备和能力不足

大多数安全事故若能在初期发现,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可以消除在萌芽状态,因而应急物资的储备和当事人应对能力成为重要因素。通常,高校实验室配备了消火栓和灭火器等物资,但数量和分布,以及是否满足不同火灾扑救,是否处于正常状态还有待考究。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紧急冲淋洗眼系统灭火毯(砂)等配置还达不到要求[3,6]。高校安全教育培训理论多于实践,消防器材实操缺乏,事故来临则手足无措。在前述冰箱自燃事故中,如配备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就有可能及时预警和扑救,避免事故扩大,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六)逃生物资和技能匮乏

安全事故发展到无法自行扑救的程度时,保证人身安全不受伤害变得尤为重要。高校实验室防毒面具、安全头盔、口哨、反光背心、手电、喊话器、安全锤、逃生绳、急救包等应急逃生物资的储备几乎空白,日常安全管理中,检查的重点通常是安全隐患的发现和整改,而忽视逃生物资和逃生技能的改善和提高,盲目逃生时有发生。在火灾、地震中跳楼逃生,致死致伤的现象屡见不鲜。

(七)智慧实验室建设滞后

防范事故胜于补救,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依赖人防向依靠技防进化成为可能。智慧实验室能够通过学习培训系统,让使用者掌握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学习操作规程;通过预约和门禁系统,实现进出实验室人员管理;仪器设备预约系统,从源头上解决非法使用未预约设备问题;远程视频系统,实验室管理者能够实时指导,同时起到监督作用,纠正不规范操作;烟感报警系统第一时间感知危险,并短信通知物管人员和相关责任人,有效将事故消灭在萌芽之初。然而,受经费等条件所限,高校智慧实验室建设滞后。

(八)对环境产生的危害未引起足够重视

国内高校实验室废气、废液和固体废物排放随意性较大,数量难以统计,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日渐凸显。实验室气体排放多采用通风系统引至楼顶,直接排放或处理系统长期不维护;为图省事,将化学试剂或容器洗涤水等废液偷偷直接倒入下水道[9];试剂空瓶、过期或废弃试剂及其他实验固废混入生活垃圾等现象较为普遍;实验室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未得到足够重视,对环境和公共安全造成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三、实验室安全制度建设与安全管理多维体系构建

(一)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先行

实验室安全管理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制度先行的原则。遵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学科的特点,制定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从制度建设入手,筑牢安全“堤坝”。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包括从进入实验室许可到安全实验管理,从应急预案到安全巡查,从实验室安全评估到责任追究的全过程,涉及实验守则、实验操作规程、安全培训制度、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值日制度、安全检查与整改制度、实验室安全评估制度、应急队伍和处置预案、危险源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废弃物排放、安全环保承诺制度、消防器材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等。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安全实验,压紧、压实安全责任,使安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1,2,4]

(二)安全是每个人的责任

人防、物防和技防三个安全防范手段中,人防是第一要素。人的安全意识是导致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在实验室安全事故中,人为因素占相当高的比例。因而,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不能仅仅依靠职能部门,而是要求全体师生员工丢掉侥幸心理,树立安全无小事的责任意识,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一方面让安全实验成为实验参与者的一种良好习惯,即使没人检查也要遵守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流程实验;另一方面安全事故的魔鬼往往藏在细节中,每位师生都应成为安全实验的守护员,要有管“闲”事的主人翁精神,无论何时何处发现安全隐患,即便是他人的“责任田”,也要主动干预,主动提醒,将风险扼杀在摇篮中。安全管理职能部门更应主动作为,通过与全体师生签订安全责任书及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将压力传导并深植于每个人心中,促使师生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8],让安全成为一种文化传承。

(三)安全教育培训与实验室准入制

国内高校普遍开始重视安全教育培训,将其纳入绩效考核,遵循教育学规律逐步建立符合学科特点的安全培训体系。部分高校围绕实验室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各类实验室安全隐患的种类及防范,突发事故应对措施,应急逃生、自救互救、生命支持和危险废弃物的处置等内容,开设《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等安全教育类课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在师生在开展安全培训和演练,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将安全实验融入校园文化,努力构建科学、长效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实施实验室准入制,就是通过安全教育学习并通过考核后,才允许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它是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最基础的环节,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和规范实验参与者的行为,促使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安全风险,成为创建平安校园的重要手段。

(四)提升信息化管理和技防水平

近年来,高校以实验室以问题为导向,倒逼安全隐患主动解决方案。例如信息牌在国内高校已得到普及,张贴于实验室门外,实验室责任人、电话、实验室危险源等信息一目了然,便于重点监管和应急处置。智慧实验室的建设在高校也得到了一定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实验室安全管理效率。其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控实验室安全状况,禁止未预约人员进入实验室,禁止使用未预约仪器设备,并视频监管和记录实验过程;智能识别大功率用电,遇险自动切断电源;智能识别初期火灾烟雾,及时预警;还可实现化学品试剂台账管理、节能管理和环境检测等;将实验室的各类信息动态呈现于电子屏和远程,实时监控管理。高技术手段克服人为因素,更有效起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五)危险源全过程精细化管理

高校危险化学品多由各實验自行采购、自行管理[8],其全过程精细化管理更要充分依靠各实验室责任人,与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紧密配合,外抓采购源头,内抓使用报废管理。我校建立的危险化学品统一采购平台值得借鉴,实验室通过网络平台提交购买申请,说明用途和用量依据,分管领导和学校主管审批后,直接配送至实验室,避免了危险化学品家底不清的诟病,利于校院两级监管。实验室配置专用危险化学品柜完善存放条件,分类存放、科学存放,严格实行“五双”管理,废弃物集中收集并张贴危险废弃物标签送至指定地点,由学校主管部门按环保规定统处理。此外,高校不断创新手段,加强其他危险源的管理,例如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加强重点实验和重点设备的管理;有的高校尝试建设集中供气系统,将中央储气设备中的气源经调压后通过管路送至各个分散的终端用气点,其主要优势“人瓶分离”,有效降低气体钢瓶事故发生率。

(六)曝光隱患与整改绝不姑息迁就

安全检查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旨在落实各项安全制度和措施执行到位,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高校安全检查形式向常态化、多样化、纵深化发展,包括日常巡查、专项检查、交叉检查、重点检查、整改复查等[4],检查内容日渐全面。对于检查发现的问题绝不能一纸整改通知书了事,而是将问题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中,形成不整改人人谴责的氛围;对于整改不到位的实验室,停止实验直至达到安全实验的要求。

四、结语

高校实验室安全不是某个部门、某些人的责任,需要多措并举,提高人的素质,加强物防、技防建设,举全校师生之力,将预防为主贯穿始终,把握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这一主线,综合各方面因素,未雨绸缪多维度构建安全管理体系。层层落实、落细安全责任,与师生算政治账,算经济账,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增强责任心,将安全意识置于一切之上。高校更要不断总结事故教训,借鉴先进经验,创新安全管理机制,努力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人才培养提供安全的实验平台。

参考文献

[1]焦昕倩,董招君,牛姝.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21(5):25-27.

[2]李俊,祝永卫,温涛,等.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促进平安校园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5):203-205.

[3]刘诗扬,柳叶飞,单秀峰,等.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强化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7(3):284-284.

[4]仇念文,安绪常,贾继文,等.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81-185.

[5]史天贵,彭绍春,兰山,等.高校实验室综合改革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2):1-3.

[6]王小璠,黄晓梅.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设绿色和谐校园[J].价值工程,2012,31(10):264-265.

[7]王妍.浅谈高校实验室安全防护工作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9):183-185.

[8]赵宏亮.高等学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J].管理学家,2020(6):124-125.

[9]程敬丽,毛黎娟.美国大学化学实验室的管理与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7):176-177.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laboratory undertakes the important task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is an indispensable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osition for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ies. Its safety problem has gained increasing concer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secure factors of university laboratory in civil air defense, material defense and technology defense in the new period, and puts forward the leading role of improving and perfecting the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as well as the cooperation of multiple departments to build a multi-dimensional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model. The purpose is to emphasize the initiative of people, realize the institutionalized, scientific, regular, refined and whole-staff-participation management of laboratory safety, and guarantee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various undertaking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laboratory; safety system; safety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