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安全行车的公路交安分项优化设计

2020-12-23 07:01方锐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0年8期
关键词:行车安全优化设计

方锐

【摘要】公路交通安全分项工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公路的安全通行能力,随着公路路网密集程度的提升,单纯依靠被动式交安设施已无法满足现有的通行现状,急需从驾驶人角度出发,提出基于行车安全的公路交安分项工程优化设计方案。本文以公路交安分项优化设计为研究对象,从平交道口优化、路侧振荡带优化及小半径曲线路段优化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优化设计方案,供同类工程参考借鉴。

【关键词】行车安全;交安分项;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U11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3362(2020)08-0024-02

1.国内公路交通安全现状分析

通过分析大量现场调查数据可知,公路交通安全事故数量和程度与公路交通安全分项工程的整体设计及布设水平有直接关系;虽然我国通过多项措施并举的方式将公路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数量及危害程度控制在了合理水平内,但国内公路的交通安全事故现状依旧严峻,呈现集中高发、设防不足的特点;诱发公路交通安全事故的相关因素依旧较多,尤其是在多种因素的耦合影响下,公路交通安全整体状况亟待提升。目前,通过分析国内公路交通安全分项的总体情况可知,绝大部分交通安全设施类型均为被动型安全设施,大部分路段在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对交安分项工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尚未提出系统的基于驾驶人角度的交通安全分项工程设计及布置方法,交通安全设施的设计及布置人性化程度较低。随着我国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交通安全分项工程设计及布置理念亟待更新。图1为目前决定交通安全分项工程设计及布置理念的主要因素。

为了提高公路的交安分项工程设计整体水平,单纯设计被动式交安设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基于驾驶人角度,提出考虑驾驶人行车安全的主动式交安设施设计方案,从而提高公路交安设施的主动设防能力。

2.平交道口公路交安优化设计分析

2.1 平交道口通视距离优化设计

平交道口是公路中最常见、最基本的构成形式,也是以较低成本实现不同路段的快速交叉分流的重要手段,公路平交道口(除公铁平交道口等特殊平交路段外)一般使用信号灯完成车辆行驶控制,在局部道路拥堵的情况下,亦可通过人为控制信号灯时长的方式实现平交道口的交通量调度。为了保证平交道口车辆行驶的平顺性和安全性,在交安设计过程中必须尤其重视道口周围的通视条件,若通视距离不足,驾驶人在驶入平交道口的过程中则无法及时掌握对向车道的行驶情况,不利于驾驶人提前预判;因此,驾驶人在过境平交道口时,制动距离必须小于通视距离,在平交道口通视范围内应明显障碍物遮挡[1]。图2为平交道口通视距离示意图。

如图2所示,在平交道口交安设计过程中,应最大限度保证极限通视三角区域内的通视条件,尽量避免布置大型构筑物,保证三角形区域内的最大净空条件;三角形区域内的绿化植被应尽量选择低矮植被,或者直接用作平交道口行人安全岛。

2.2 在平交道口附近既有护栏设施上增设反光警示标示

在城市大型平交道口位置,在临近交叉道口位置一般会安装防撞护栏,防止出现因交通量过大导致的车辆冲出主线事故;通常情况下,防撞护栏一般安装在转弯过渡段,由于夜间光线较差,车辆驶入平交道口后,不能及时发现路侧防撞护栏,不利于驾驶人员的主动设防,建议在原防撞护栏上粘贴反光警示标示,机动车大灯照射警示标示时,警示标示能够主动反光,以此主动提示驾驶人员减速避让。反光警示标示的粘贴长度应完全覆盖护栏实际长度,警示标示净宽应介于150mm~200mm之间,粘贴高度以护栏高度为基准。图3为平交道口护栏警示标示粘贴示意。

3.公路路侧振荡带设施优化设计分析

在山区公路中,大部分路段采用填方路堤结构形式,在该路段行驶过程中,为了保证通行安全,防止出现车辆冲出主线诱发的坠崖、坠河等恶性事故,除了加强公路路侧的防护栏防撞等级外,还必须加强公路主动设防水平,从机动车驾驶员角度出发,提出基于驾驶人角度的安全防护策略。

振荡带在车辆荷载冲击作用下能够给予驾驶人实时的主动行驶反馈,以物理振动的方式提示驾驶人驶离主线,这对提高山区公路的驾驶安全性,提升山区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主动防护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振荡带的布置形式,可将其细分为连续型和间歇型两种,在具体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公路危险路段特点和行驶工况科学确定振荡带形式。连续型振荡带适用于团雾易发、路面湿滑路段,将振荡标线以一定的间距均匀、连续地布置在公路路侧,布置角度和方向与公路主线一致,一旦驾驶人车辆驶离主线并接触到振荡标线段,强烈的振动反馈将及时提醒驾驶人重新调整驾驶方向,从而有效防范恶性事故的出现[2]。

除了做好振荡带的选型外,还应加强振荡标线路段的辨识度,在公路交安设施设计实践中,一般通过色差的方式提高驾驶人员的辨识度;在高等级公路中,橙色一般作为交通安全设施的主色系,在同等环境条件下,橙色能够快速唤醒处于疲劳驾驶状态的驾驶人员,故选用橙色作为振荡标线突起位置的涂装色。图4为振荡标线路段色差示意。

4.公路小半径曲线路段交安优化设计分析

小半径曲线路段在山区公路中尤为常见,由于山区公路山体分布复杂,为了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工程量,必须借助小半径曲线路段组合过境;为了保证该路段的行驶安全,必须从驾驶人角度出发,基于行车安全层面,对既有的公路交安分项进行优化设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清理行車视距范围内的各种障碍物。由于车辆在小半径曲线路段的行驶视线本身就受到山体等障碍物遮挡,为了最大限度清理行车视距范围内的各种可能遮挡视线的其它障碍物,保证驾驶人在该路段行驶过程中能够对各种潜在路面危险因素做出超前预判,建议清理曲线路段的高大植被、广告牌,定期检查挖方路基两侧边坡上的平整度,对严重影响行车视线的边坡应予以削坡处治,尽量缩小驾驶人的视觉盲区范围[3]。

(2)对连续转弯路段采取强制限速。限速方法以物理限速为主,配合标志标示提示,建议将弯道限速提示标志适当前置,并加密提示牌布置密度,发挥主动提示功能;在临近转弯路段提前铺设减速路面,通过物理振动的方式,强制驾驶人降低车速,工程上常用级配碎石对原有沥青混凝土路面进行表面处治。此外,可配合路面标线给予驾驶人视觉刺激,通过快速划过的标线,反复刺激驾驶人,给驾驶人营造出行驶速度过快的假象,促使驾驶人主动控制车速[2]。

5.结语

公路交通安全分项对公路的安全、可靠运营具有重要保障作用,随着公路建设里程和运营环境的变化,有必要对原有的交安设计方案进行局部优化。本文以公路交安分项工程优化设计为研究对象,从平交道口优化、路侧振荡带优化及小半径曲线路段优化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以期提高公路交安分项工程的整体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 郑晶晶.平面交叉对一级公路的行车安全影响及对策[D].西安:长安大学,2017.

[2] 戴广雷.山区高速公路路侧振动带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8.

[3] 程明.山区低等级公路改扩建工程小半径曲线段安全措施与效果分析[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2.

(作者单位:山西省交通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行车安全优化设计
简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优化策略
浅析GYK对轨道车行车安全保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