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路径探究

2020-12-23 05:45高晓娟李红翠曲艳萍
新一代 2020年14期
关键词:路径探索现状分析工匠精神

高晓娟 李红翠 曲艳萍

摘 要:高职院校现处在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承担着培养企业所需的能工巧匠的任务。因此,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文章从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入手,以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当今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养现状,探讨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培养更多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现状分析;路径探索

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指出“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第一次在国家战略层面提出要将人才作为实现制造业强国的根本[1]。2016年,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积极鼓励企业,尤其是制造性企业开展定制化、个性化、柔性化生产,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工匠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它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3]。由于工匠精神培养的“早期化”及“终身化”特性,职业院校应尽早开展工匠精神养成教育,这对学生自身发展意义巨大,也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灵魂”与新方向,更对社会和谐发展意义非凡[4]。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软实力、增强竞争力和适应力的有效途径[5]。

一、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养现状分析

(一)社会层面

目前,社会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中国制造往往被贴上“低质廉价”的标签。短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使中国企业过度追求短期利润,而忽略了企业品牌和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企业不重视文化建设和传承,不能给员工提供适宜的“能工巧匠”技能型人才培养环境。很多技能型人才在各种因素诱惑下,不愿脚踏实地工作,不想去传承工匠精神[6];根据近两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有90%以上的高职毕业生是家庭第一代大学生,53%来自“农民与农民工”家庭[7]。职业院校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各级政府对高职教育不够重视,社会对高职教育认可度不高,甚至还存在着偏见;学生家长长期受“普高职低”思想观念的影响,忽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对职业教育有误解,没有对高职院校寄予过多的期望,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对自己的要求降低,失去职业教育兴趣。此外,我国尚未形成“技有其价、技有所值”的价值激励机制,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没有获得相应的经济激励[8]。总之,在新形势下,工匠的社会地位不高,社会对工匠人才缺乏足够的尊重和理解。

(二)学校层面

我国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对工匠精神的重视不够,把高就业率、高升本率、高专业对口率作为学校的考核标准和和建设目标,而忽视对职业素养的教育。在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则更重视技术人才的职业素养培养,他们认为技术人才的职业素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与核心市场竞争力[9]。另外,高校在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时,缺乏实质部署和安排,如很多高校在职业能力教育的教学资源投入不足,特别是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倾向于更多的课堂教学取代实习实训,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10]。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课程考核主要侧重专业知识的考核,倾向于以卷面考核代替技能考核,对于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考核体现较少。

(三)教师层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安排不够合理,更多的是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没能在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大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古板单一,课堂上依然进行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缺乏课堂设计的技巧,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兴趣,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特别是职业能力教育的设计滞后于时代发展需要,只是片面强调专业与工作的协调,而没有在重视学生专业化教育的同时融入专业素养与思想素养的教育,也未能将工匠精神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中,从而导致学生的职业教育受限;部分任课教师本身就缺乏对工匠精神的充分认识,也就难以将工匠精神融入日常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实践[8];截至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专任教师中,中职“双师型”教师占31.5%,高职“双师型”教师占39.7%,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的短缺,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另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缺乏系统的进修和锻炼机会,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水平和培养质量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养路径探索

(一)強化文化引领完善制度保障

主流媒体要发挥社会责任,加大弘扬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着力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使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得到社会尊重,重塑社会价值导向;国家应把工匠精神的教育融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改变现在学校教育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技术、重智育轻德育的现状;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建立稳定的财政保障机制,确保技能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基础条件;政府应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实现教学与生产零距离对接;国家应完善制度保障,推进学徒制改革,实现企业需求与学生实训的资源配置。

(二)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应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以培养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为己任。高职院校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整合到各类课程中;尤其是在实践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将对工匠精神的认知,通过实习和工作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使工匠精神贯穿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始终;高职院校还应根据自身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双师型”教师在师资队伍中的占比,建立“工匠型”师资库,鼓励企业家、技能型人才加入师资库,以更好地满足工匠精神养成的师资需求;高校还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多样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努力营造一种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职业院校对学生的考核,不能只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关注职业素养,可以采取分类考核和实践考核。对于职业素养的考核,可以邀请企业指导老师与在校教师一起参评,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考察,实现对人才综合职业素养的全面考察。

(三)以身作则立德树人

教师的品德言行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职业院校教师只有自身具备工匠精神,才能在教育实施中引导学生树立工匠精神,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在潜移默化中以人格魅力引领学生,并将工匠精神融入都学生职业思想中去。同时,职业院校教师也可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强化作为教师的工匠精神,不断提升自身职业技术水平与教学能力,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出自己的贡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根据学生特点采用项目化、情景模拟、分组任务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结论

工匠精神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取向,它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每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只有社会、高校、教师以及企业的共同协作,才能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1]尹秋花.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06):38-41.

[2]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J].中国应急管理,2017,56(3):3-11.

[3]赵黎娜,王二化等.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究—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6(18): 8-11.

[4]高娜娜.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价值及实施路径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3):8-11.

[5]何晓林等.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8:196-198.

[6]曾庆珠.新形势下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职业教育,2018,11(32):79-80.

[7]钱俊,钱琛.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究[J].德育论衡,2018,09:19-20.

[8]邢智强.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理论分析与路径探索[J].百家争鸣,2017,28(24):182-184.

猜你喜欢
路径探索现状分析工匠精神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试论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警务监督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