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寨巴勒

2020-12-23 04:25张莉
三月三 2020年5期
关键词:瑶族红薯

初次听说巴勒,是因为那里小有名气的红薯干。五年前,在舅舅家里拜年,他拿出一袋红薯干让我尝尝。看着白色塑料袋里装着的一根根肥硕金黄的红薯干,我便不自觉地咽了咽口水。

打开袋子,取一根送进嘴里,柔韧甘甜,犹如小时吃的牛皮糖的感觉,但是那味道比牛皮糖还要香甜许多。吃过之后,口齿留香,让人久久回味。在以往的印象中,红薯或者红薯干并没有多好吃,只不过是充饥的食物或者是那些缺乏零食的年头的零嘴罢了。自从那次吃了巴勒的红薯干以后,我便对它念念不忘:原来红薯干也可以做得那样好吃!于是我不禁关注:产这种红薯干的地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最近听说巴勒,是那里开发了旅游项目——巴勒山石门关玻璃栈道。玻璃栈道盘绕在险峻的崇山峻岭之中,连绵不断,盘山而上。若是胆小的,只能抬头看天,双脚慢慢挪动前行,千万不要起了好奇之心,往脚底下一瞥。而我对玻璃栈道并无多少兴趣,更感兴趣的是巴勒作为一个瑶寨呈现出来的瑶族特色。

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我约上一群文学爱好者,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路轻风细雨,一路美好风光。虽然车子沿着九曲十八弯的山村道路行进,一路都是在爬山,但路都是水泥路面。向导介绍说,这条路开通很多年了,当年上级政府支持了大部分资金修建,村民投工投劳,现在为发展旅游,道路又得到拓宽。等到农忙时节过去,巴勒全村的人都会来做一次集体维护,村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富裕跟便利的交通条件是分不开的。车上的一位二胡演奏家说,以前他跟艺术团送戏下村,走了6个小时才到达巴勒,有女同志因走得太累忍不住哭了;而现在就好了,一路的风景,一路的好心情。说罢,他吟唱起一首瑶族人民创作的歌谣:

瑶族人民唱新歌,青山百鸟都来和;

歌声满载情和意,声声飞向金水河。

大瑶山上高又陡,如今公路进山沟;

灵香界上骑铁马,河口崖边驾铁牛。

瑶家住在云天外,汽车满载进山来;

装来铁牛秀春色,运来机器把山开。

……

我们陶醉在他的歌声里,也陶醉在瑶族群众创造的美好新生活里。

在半山腰处,我们停下车来赏景。茫茫的白雾从谷底深处慢慢涌上来,漫过了树梢,漫过了山坡,淹没了森林,淹没了我们。须臾,它们又往前面慢慢飘去了,青山露出它的苍茫与雄伟,我不由得感叹:这大自然的神奇画卷是由怎样的妙手绘制而成的!那些云雾,我该怎样来形容呢?“天上遗落下来的棉絮”还是“仙女们洒落下来的轻纱”?真可谓:云拥重山山拥云,霞雾一层锦千层。

很快,我们就到达了一座山的山顶。几十座参差错落的青砖黑瓦房、灰色钢筋水泥房展现在我们眼前。向导说:“到了!”这就是瑶族支系中的一支——茶山瑶聚居地巴勒村。大家下了车就前去参观“忠良乡巴勒红薯产业专业合作社”,在那里,我们看到了一大片的巴勒紅薯被随机地堆放在地面上。这些红薯将在几百平方米的厂房里被加工成为软糯香甜的红薯干,然后销往全国各地,等着人们跷起大拇指赞美呢!在厂房的一侧,有师傅正在安装机器,合作社里的人员介绍说,这机器叫烘干机,是刚刚购置回来的,这样可以实现大规模作业,省去小户小手工作坊的烦琐,解放劳动力……加工成品的销售问题也已经解决,与山外的销售企业签订了合同,这样可以真正提高人们种植的积极性,也可以真正促进村民增收。

参观告一段落,向导将我们带到一户人家的火塘前坐定,揭开一个还烧着温火的锑锅,一股香气扑鼻而来,沁人心脾。锅里一个个红薯热气腾腾,用筷子把它们从锅里夹出,放在竹筛里散热,大家哪里还等得了,早就一人拿了一个享用起来了。我也拿起一个红薯,剥开皮,肉呈黄色,半透明状,如玉一般。轻轻咬一口,顺滑、甘甜、温润,全身顿时感到温暖起来。

沿着村庄背后的小路往上行走,这里是层层的梯田。没有稻浪翻滚,稻谷早已经被人们收进了谷仓,想来那些谷仓必定是立着一个个的大小山包了,村民们的心里想必也像那谷仓一样充实了。梯田里,是另一番景象,稻草的根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好像是地里的卫兵,它们像是在回味着稻谷的芳香,又像是在细数着一生的苦辣酸甜:发芽,分蘖,拔节,开花,抽穗,成熟,收获,留守……最后把根腐烂在泥土里,化作春泥。

看着稻田里的肥沃泥土,不知它们是经过了瑶族多少世代的辛勤耕耘才变成这样的。很久以前的大瑶山,山高林莽,野草丛生,是个无人区,一片荒凉。因为饱受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瑶族的祖先被迫离开千家峒,迁徙到了广东,然后从广东迁入金秀大瑶山。进山以后,他们艰苦创业,开荒种地,引水造田,建立村寨,订立石牌规矩;为丰富民族文化生活,编出了香哩歌(“香哩”是瑶语译音,也是歌唱者对对方的称呼。香哩歌流传于广西大瑶山自称“拉珈”的瑶族民间。这种歌首末句一般以“香哩”为尾音,因此得名)。古老沉痛的香哩歌,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走远了;明快欢乐的香哩歌伴随着新的生活唱起来了,瑶族群众的劳动生活充满了阳光与欢乐。如果是在稻谷丰收的日子前来,你也许会听到这样动听的歌声——《剪禾把》:

三十六里的歌声,三十六里的垌场;

七十二里的人群,七十二里的稻香。

香哩!

哪里是云彩?哪里是稻浪?

谷穗拂着蓝天,云彩落在田上。

香哩……

只可惜,我们来得不是时候,否则,一定可以到稻田里体验剪禾把那份收获的喜悦了。除了稻茬,在一些梯田里,我们还看到被新翻过的一排排黑土,那是红薯被收获回了家,只剩下孕育了甘甜红薯的黑土在满足地咧着嘴笑呢。在这里,海拔高,光照充足,且雨水较少,所以产出的红薯才那么香甜吧,我想。

在梯田旁边建有一个大水柜,这个水柜的水是从对面的莽莽山林间引过来的,耗资20余万元(政府投资20万元)。在建成这人畜饮水工程之前,村民的饮水很成问题。就饮水的问题,我专门向县政府的陈调研员咨询过,陈调研员介绍说,他们初到巴勒村,时值冬季,村庄海拔高,凛冽的风直刺入骨,放眼望去,一片荒凉,第一感觉,巴勒是很不适合人类居住的。

当年,陈调研员在村子里到处走走看看,在村子西头看到一位老人正蹲在一个坑边聚精会神地等待着什么。走近一看,原来老人家正拿着一个汤匙,用汤匙将小水坑里那少得可怜的水舀进水瓢里,待舀满了一水瓢再倒进身边的木桶。老人家说,这水不能吃喝,只能用来清洗物什。饮用的水要走上一个多小时,先下山,再爬上村子对面的山冲里去取了背回来,非常艰辛……

陈调研员听闻这个情况后,随即向上级汇报,经过多方努力,争取来了资金,解决了巴勒村的人畜饮水问题。

我拍拍坚实的灰白色水池的边缘,得得作响,坚固;我听听引水管的水灌注到水池里的声音,“哗啦啦,哗啦啦”,仿佛引来的清水在起舞,她们在欢快地游动着,旋转着柔软的身体……

现在,凭借精准扶贫政策的东风,有企业来巴勒瑶寨开发旅游项目,通过土地租赁,或者其他的合作方式,让更多的瑶族群众富裕起来了!

因为刚下过雨,梯田旁边的水渠里,秋水在汩汩流动着,仿佛在低吟一支生动的香哩歌。

回到刚才我们吃过红薯的那户人家,火塘旁边一位老奶奶在破篾子,她的身边摆着一对刚刚编织好的箩筐,散发着鲜竹的清香。老奶奶一边熟练地把一根竹子变成了一根根细长的条儿,一边笑眯眯地问我们红薯好不好吃。我们问及老奶奶的年龄时,大家都觉得不可置信,有着光滑的黄色瘦削脸庞,頭发尚未全白的老奶奶说她已经83岁高龄!那些竹子在她手里被利索地变成了一根根小篾子,那些小篾子又被她变成了箩筐、竹篮、竹筛……

我仔细观察着那些箩筐,大致呈圆形,不封口,犹如碗状,底部略小,中部略鼓。编织的时候先打好了底,再用八根较大的竹条做筐梁,然后用竹篾绕着筐梁编织。

看到我们对这些竹制品感兴趣,老奶奶给我们介绍以前的一些竹制的生活生产工具:那个如长长的一个锥形的器物,叫作“鱼攒”,它是由一个封顶的锥形加一个盖子而做成,盖子也是锥形的,但是不封顶,留着的小口可以让鱼儿进入。鱼攒里放着诱饵,鱼儿钻进去吃食,就钻不出来了。另外还有长得像梳子一样的砍鱼梳刀,有着密密麻麻小格子的如帘子一般的鱼帘……在过去的那些艰难岁月里,当地的瑶族群众就是靠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制造出这些简单的工具,用以进行劳动生产。如今生活好了,它们也都成了历史的见证物。

小巷被雨水洗得干干净净,各家屋顶上缠绕着一圈一圈不肯飘散的炊烟,屋前的竹篱笆上金黄色的大南瓜默默无语。两个身着瑶族服装的小女孩从巷子里走过,留下银铃般的笑声在巷子间回荡着。我的目光追逐着她们,直至消失在巷子的尽头。经过一户人家的门前,一位身穿绣花服饰,头戴插有牛角一般弯弯银板做装饰的帽子的大婶招呼我进屋坐坐。

大婶正在雨后的阳光下绣着瑶族织绣,她左手拿针,右手拿布,动作娴熟而快捷,纯黑色的底布上绣出了红、黄、绿、白几种色彩鲜艳的图案。我细细观察,绣在中间一排白色的是山鹰。

在与大婶的交谈中得知,茶山瑶自称为“拉珈”,意思是“住在山上的人”。崇鸟的习俗到现在依然还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除了绣布上绣出了栩栩如生的雄鹰外,还有炯炯有神的龙睛花、迎风飘扬的旗子花等,每一种花纹图案都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如今留传下来的春节期间的“舞香龙”,是瑶族群众过年时为了庆祝丰收、祈祷吉祥平安、祈望神龙庇佑而举办的一项民间活动。另外,现在金秀茶山瑶每年都举办一次较为大型的“功德节”,其中就有遗留下来的“安龙”仪式。茶山瑶认为,满山满岭的作物全靠山龙降雨赖以生存,若是久旱无雨,则要重新“安龙”求雨。在姑娘的嫁妆必备品——孩子的背带中,也会绣上“龙骨花”等与龙相关的花纹。

说到姑娘的嫁妆,茶山瑶的婚恋也是很有特色的。以前,茶山瑶家家户户的大门左上方或右上方都有一个漆着朱红色阑干似阳台的吊楼,吊楼旁的房间里就住着美丽的“侬娇”(姑娘)。勤劳而勇敢的年轻“侬给”(小伙子),会在月光如水的晚上给心中的“侬娇”唱“慕情歌”:

你长得像朵花呃,香哩!

出门蝴蝶跟着你,

回家蜜蜂跟着你。

要是你再戴上银板和耳环,

满坡的花儿就不香了,

满山的鸟儿就不叫了,

我的三魂七魄啊,

也就跟你去了呃,香哩!

唱完了以后,早已相中了那勤劳而勇敢的年轻“侬给”的美丽“侬娇”“吱呀”一声打开房门,在吊楼上笑盈盈地向“侬给”伸出她温柔的手……一双双一对对的“侬给”“侬娇”开始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正沉醉在温暖的遐想中,电话铃声响了起来,领队催促我们返程了。依依地,我们向秋风中多彩的瑶寨巴勒道别,挥挥手,向瑶寨巴勒天边玛瑙般的云彩道别……

作者简介:张莉,女,瑶族,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人。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来宾市作家协会理事,金秀县作家协会主席,广西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

猜你喜欢
瑶族红薯
瑶族织锦
挖红薯
秋季怎样种植红薯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红薯喂猪 注意四点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蒸红薯,学一招
坚强的红薯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