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痴”让盐碱地变“鱼米之乡”

2020-12-23 04:39
文萃报·周二版 2020年46期
关键词:云楼养鱼盐碱地

金秋之时,稻穗低垂,水鸟高翔。在黑龙江省肇源县的盐碱地上,蔡云楼抓起一把稻田旁的碱土扬向空中,他打趣说:“近20年跟碱土面子较劲儿,不毛之地见了绿,种水田也能挣钱了,国家欠俺一个生态大奖!”

下海承包沼泽

从农家子弟到乡村学校老师,再到家族唯一“吃公粮”的干部,蔡云楼曾是家人的骄傲。1998年,松嫩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大水退去后的第二年,初为人父的他已35岁,也面临一场人生抉择——是否辞职下海,承包这片沼泽?

当时,全家存款只有600元,老爹因为他辞职,气得半个月没跟他说话。他拉不下脸问爹妈借,就跟儿时玩伴姜发借了300元,两人又借来一条船,扛了一桶油、一袋土豆、一捆葱,在岸边的窝棚住下来开始打鱼。

连续一个月“打窝聚鱼”,却连一条鱼的影子也没看到。“再不出鱼,我的人生就破产了!”回忆起那段岁月,蔡云楼至今心绪难平,他说,人生的梦想是有条件的,成功了是梦想成真,不成功就是白日做梦,如果没有这方水土的眷顾,自己今天也不会对这片水土这么痴迷。一个响晴的上午改变了一切,姜发捕鱼“打窝”发现了大鱼。就这样,每个人赚了100多万元。蔡云楼说,洪水冲来了“第一桶金”,也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瞄准种植水稻

肇源县是典型的土地盐碱化地区,几户村民于2002年将2.4万亩盐碱地以6万元低价转包给了蔡云楼。“当时一斤饲草能卖1毛5分钱,就琢磨种饲草也能挣钱,反正地价这么便宜!”蔡云楼说,要种草,先养地,他把土地围起来连续3年没种。

与此同时,更大的宏图在他胸中激荡:洪水退去、泡泽渐涸,能不能从附近的嫩江引水,把盐碱地和泡泽变成湖泊湿地,种芦苇、养鱼,岂不更挣钱?说干就干,他自己投资修建引渠和围堰,把几个泡泽联通起来,芦苇还真长出来了,鱼也养起来了,附近的区域生态环境也得到改善,到2006年,芦苇加上养鱼的收入达到500万元。

2007年,眼看着养鱼不再那么赚钱,蔡云楼瞄准了种植水稻。有人泼冷水, “多少老板开着奔驰、宝马车来种盐碱地,最后没招儿骑着摩托走的,要想破产,你就大胆干吧!”……蔡云楼很倔,不听这些,他想试一下。

做足了前期功课,他从县里、省里和外省请来专家团队,圈定800亩盐碱地搞试验。结果,水稻亩产怎么也不能突破600斤,甚至还有绝产的,而盐碱地种水稻亩产至少700斤才能回本。5年里赔了1000多万元,专家团队被迫解散,梦想几乎被撕碎。

屡战屡败的蔡云楼那段时间有些“魔怔”,依旧经常扎在碱水田里成了“碱痴”。一年秋收,他的试验田里有一处地块的6亩地单产超过了850斤。翻出生产记录,这块地比以往晚栽了20天。他把水装回来反复试验,发现气温的差异会导致水面盐碱溶解分离,直接影响水稻生长,最终影响产量。

如今,蔡云楼的盐碱地水稻亩均产可达1000斤,蔡云楼总结了一套盐碱地改稻田的“秘笈”。

稻田养河蟹

蔡云楼在试验种植水稻时,同步开展稻田养蟹试验,带动附近村民搞有机种植和河蟹养殖。

肇源县的盐碱地,如今已成为科技攻坚的竞赛场。不仅有蔡云楼这样的民营企业家,袁隆平院士团队、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团队等,也在此全力攻关盐碱地改良。

过去的盐碱地治理,主要采取种植向日葵等旱地耐碱作物等方式,现在旱田改水田、低产田改高产田,等于再造人工湿地,对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有重要意义。

在蔡云楼看来,通过市场撬动龙头企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盐碱地改造,推广基层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土办法”,可以开拓“新蓝海”。“企业家渴望用财富和数字说明价值,也更愿意用这片绿水青山和金色饭碗书写人生。”他说,自己的名字是云中楼阁,但干的事却是脚踏实地,希望有更多“土老板”带领乡亲们,在苦碱水里奋斗出甜滋味儿。

(据新华社讯)

猜你喜欢
云楼养鱼盐碱地
“希望这‘光板’的盐碱地都变绿”
奇葩植物使盐碱地变景观
为什么自来水不能养鱼?
养鱼记
养鱼
七绝·岁末染恙恰遇除夕以记之
忆旧
过云楼藏书传奇
盐碱地变良田
盐碱地变良田/盐碱地为什么不立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