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播音主持艺术语音发声理论的几点思考

2020-12-23 04:47许成龙
声屏世界 2020年16期
关键词:播音主持

许成龙

摘要:播音实践者和播音专业学者根据播音工作实际总结经验,并在参考语音学、语言学、生理学、物理学,借鉴戏曲、声乐、表演等姊妹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了符合播音主持艺术自身特点、规律和要求的播音发声理论体系,是中国播音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播音主持语音发声相关的教材琳琅满目,通过研究几部主流教材,对鼻韵母“ong”的发音描述、四呼归类原则和吸气要领问题提出相关思考。

关键词:播音主持 语音发声 发音描述 四呼归类原则 吸气要领

基金项目:姑苏宣传文化人才工程项目(项目号:XW2018009)。

语音发声,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基础课,也是播音员、主持人、演讲者、朗诵者、解说者等有声语言实践者夯实基本功的关键一“课”。教材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都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学生而言,教材是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主要材料,为学生自学提供了参考;对于教师而言,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工具。笔者在阅读几部主流的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的相关著述后对以下三个问题提出一些思考。

鼻韵母“ong”的发音描述问题

以下是已出版的播音主持语音发声领域的教材对后鼻韵母“ong”的发音要领所做的部分描述:1.发音时,o的发音与发单韵母o不同,它在u与o之间,口腔开度比u的开度稍大,时间较短;2.音值接近ueng;3.起点元音是比后高圆唇元音u舌位略低的[u],舌尖离开下齿背……;4.要注意它与ueng和eng的区别。

笔者认为,ong的实际发音是u的唇形(圆唇)、e的舌位(向后缩)和ng的归韵三者的综合,也可以先发eng音,然后将这个音的唇形由展唇变为圆唇来发即可。“音值接近ueng”这一表述不严谨,从实际来看,把ong和ueng混读的情况并不常见,在教材中也没出现过ong和ueng两个韵母的辨读练习。

笔者认为ong和ueng的音值(实际读音)不相近,有两个原因:ueng的发音过程中唇形由圆到展,而ong的唇形始终不变,呈圆形,所以ong和ueng的实际读音不相近;韵母ueng中的前兩个音素u和e的发音是相继发音的,而ong中u的唇形和e的舌位是同步发音的。所以ong≈ueng并不严谨,若非要用字母表示ong的实际发音,可以用以下这种方式:

但从汉语音节的拼写角度来说,把u和e上下纵向排列在实际使用上存在困难和麻烦,笔者建议可将等式简化为“ong=ung”,这种表述形式既可以体现这个韵母从实际发音来看是合口呼,又能够避免与ueng音混淆。《汉语拼音方案》用ong而不用ung,可以解释为onɡ和unɡ 是同一个韵母的不同表现形式,用ong而不用ung表示[u],可以避免手写体u(ung)和a(ang)相混。

ong和ueng两个韵母的区别还体现在,韵母ong要与声母拼合成音节,不能独立成音节;而ueng只能独立成音节,用weng来表示,所以ong≈ueng是不严谨的。

四呼归类原则的问题

“四呼”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术语,也是戏曲演员在唱念时吐字发音的规范之一。根据发音时开头元音的口、唇形,把韵母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和撮口呼四类,俗称“四呼”。现代汉语语音学则根据韵母的韵头(介音)或韵腹来区分四呼,“四呼”展示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介音系统,表明了韵母开头音的双唇形态。

播音主持语音发声教学引入“四呼”的概念和方法,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个音节开头音(即字头)的唇形,从而保证字音的准确性。但是这里遇到了一个四呼归类原则的问题——一个韵母应该根据字母形式,还是根据实际发音来归入四呼?

《现代汉语》中是这样描述的:“韵母开头不是i、u、ü的韵母属于开口呼。韵母开头是i的韵母属于齐齿呼。韵母开头是u的韵母属于合口呼。韵母开头是ü的韵母属于撮口呼。”[1]

从语音学、语言学角度来看四呼的分类,其实根据字母形式和实际发音来划分均可,都有其合理性。《汉语拼音方案》将iong归入齐齿呼,就是根据iong的字母形式划分的。iong的实际发音其实类似于üng,所以从实际发音角度来看,iong应归入撮口呼。这里简单描述一下笔者自己对这个音的拼写字母形式(iong)和实际读音(üng)对应关系的思考。

ü这个单韵母的实际发音为i的舌位和u的唇形二者的综合,当然这里的综合同样是共时发音,而非相继发音,即这个韵母的发音唇形始终拢圆。由此可以推导:ü≈i+u。根据《汉语拼音方案》,护照等公文中,N写成NYU、L写成LYU,这也为等式ü≈i+u的合理性提供了依据。进一步推导:ü≈iu,所以üng≈iung=iong(用o来代表u可以避免手写体u和a相混淆)。

《播音学简明教程》(吴郁主编)、《实用播音教程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吴弘毅主编)、《语音发声科学训练》(王峥编著)等均根据iong的实际读音将其归入撮口呼。笔者认为,播音主持专业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根据韵母的实际读音来划分韵母四呼,而不是根据拼音形式来归类,对播音主持实践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同理,ong根据实际发音归入合口呼也是最佳的选择。但是有一个韵母很容易被忽视,那就是舌面、后、半高、圆唇元音“o”。

在汉语普通话中,单韵母o除了自成音节构成部分语气词(如:哦)外,只能与双唇音b、p、m和唇齿音f(合称为唇音)相拼合,构成bo、po、mo、fo。《语音发声科学训练》(王峥著)和《语音发声》(王璐、吴洁茹编著)等教材中的普通话语音音节表均将bo、po、mo、fo四个音节归入开口呼中。笔者认为,字母形式和实际读音是将韵母归入四呼的两种原则,各有各的合理之处,但是在播音主持语音发声理论体系中,应该择其一个统一的原则(根据实际发音)对韵母进行归类。bo、po、mo、fo(不含声调)的实际读音为buo、puo、muo、fuo,这四个音根据字母形式应归入开口呼,根据实际发音应归入合口呼,默认其介音为u。《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所列的合口呼音节表[2]将bo、po、mo、fo列入其中,可供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参考。

吸气要领表述方面的问题

人体发音过程可以描述为:动力系统(呼吸系统)提供气息——气息振动声带发出喉原音——咬字器官对喉原音进行加工,赋予喉原音以意义——共鸣系统进一步扩大和美化声音——传出体外。“播音专业人员在发声过程中控制气息的能力和技巧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它是取得理想声音效果的重要基础。”[3]徐恒在《播音发声学》中说:“气息控制是学习发声的根本一环。”简明扼要地说明了气息控制对发声质量的重要影响。

呼吸方式主要有三种: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联合式呼吸。为了适应播音发声的要求,播音发声理论强调播音员主持人要学会有控制地胸腹联合呼吸。以下是对胸腹联合式呼吸的吸气要领的部分描述:

“吸气时,吸气肌肉群收缩,口鼻同时进气,把气深吸进肺的底部,膈肌下降,下肋同时向两侧扩张;由于胸腔下部及腹腔上部扩展开来,此时感觉腰部发胀、腰带渐紧,小腹随之逐渐收缩。”[4]

“腹壁‘站定——在进气同时,腹部肌肉应向上下腹部的中心位置收缩,腹壁保持不凸不凹的‘站定状态。”[5]

“‘腹壁站定状态是指吸气运动,上腹随两肋打开,稍有凸起。腹壁站定即是上腹壁。”[6]

“口鼻同时吸气,两肋向两侧扩张,感觉腰带位置渐紧,后腰有撑开感,小腹微收……吸气时,在胸部扩张的同时,应使腹部肌肉向小腹‘丹田位置收缩,上腹壁保持不凸不凹的状态。”[7]

“胸腹联合呼吸法:吸气后两肋扩大,横膈膜下降,小腹微收。”[8]

笔者认为,在上述描述中,“小腹微收(或收缩)”“稍有凸起”“上腹壁保持不凸不凹的状态”“腹壁保持不凸不凹的‘站定状态”等,存在表述不清和描述不准的问题。“腹壁”的概念就比较模糊,腹壁是围城成腔的六壁,这里的腹壁具体指哪个?“上腹壁”是指腹壁中的腹上壁么?那么腹上壁即为膈,在吸气时,膈肌收缩,横膈膜下降,不能处于不凸不凹的状态。“小腹微收(或收缩)”是指吸气时小腹向内凹?“站定”是指不凸不凹的狀态?种种疑问接踵而至。

运用胸腹联合式呼吸法吸气时,将气息吸到肺底(即深吸气),使膈肌明显收缩,横膈膜下降,两肋有意识地向两侧扩张,腰带感觉渐紧,使处于预备状态的腹肌渐渐绷紧,向小腹“丹田”位置收缩,腹肌收缩,腹肌收缩产生腹压,使得膈肌保持一定的张力,从而支撑着两肋,防止两肋突然回弹。腹肌收缩力、膈肌的张力与两肋、横膈膜的回弹力之间相互拮抗,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

韩梅对“腹壁站定”有专门的研究,她认为“在吸气的过程中,腹壁从松弛状渐渐绷紧‘站定。”“‘腹壁站定的关键在‘站定上,就是,吸气到底后上腹壁肌肉要通过紧张的‘站定状态加固气息支点锁住气息,控制气息。”“注意体会吸气时,小腹自然地外凸、两肋后部及腰两侧自然张开、撑起的感觉。”[9]韩梅对“腹壁站定”做了进一步明确的阐释:“腹壁站定”是腹壁逐渐绷紧的状态。可是,她在介绍用改进式“狗喘气”方法来训练“腹壁站定”时说:“腹部肌肉快速收紧(小腹瘪)放松(小腹鼓)。”小腹收缩(收紧)是小腹外凸与瘪之间存在矛盾。

笔者认为,在描述和理解吸气要领时容易出现问题的可能原因有以下几点:

“腹肌收缩”和“小腹收缩”的概念混淆。腹肌收缩是腹部肌肉对刺激所产生的收缩反应,而小腹收缩是指腹部由大变小,即向内凹。所以当把吸气时腹肌的收缩理解为小腹的收缩,势必会给人造成一种吸气时小腹向内凹的误解。

把“站定”理解为不凸不凹的状态。“站定”是腹肌逐渐紧张,或可描述为腹肌收缩感逐渐增强的状态,而非外形上不凸不凹。笔者认为,在吸气时,横膈膜下降,使得容积相对固定的腹腔内压增大,在腹式呼吸状态下腹壁必然向外鼓起,在不强调腹壁“站定”的情况下,气息吸入后在腹内压和横膈膜回弹力的作用下,气息很快就会被“挤”出去。胸腹联合式呼吸法强调吸气时腹壁要“站定”,就是为了在吸气时腹肌向“丹田”收缩而形成与腹内压力和横膈膜、两肋的回弹力相拮抗的力量,从而对气息具有较强的控制力。人们大致可以想象一下:把气球吹大后,气球内部压力增加,气球壁存在向内的弹力,在打开气球嘴的一刻,气息在气球内壁的弹力作用下迅速“跑”出,气球骤然变瘪。腹壁可以看成是腹肌,在吹气球的过程中,腹肌(气球内壁)收缩,气球逐渐变大,为了与回弹力形成平衡,腹肌要向丹田处收缩,腹肌的收缩力对于达到“腹壁站定”的状态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可以用简易示意图描述如下:

曾做过职业播音员、自由画外音播音员等工作的卡尔·豪斯曼等人在《美国播音技艺教程》中提出了“膈膜呼吸”这一概念,强调“在吸气时,你将会感到或看到你腹部的扩张。这显示了膈膜的动作……在吸入空气期间腹部扩张,隔膜降低进入腹腔。”[10]虽然他们提出的“膈膜呼吸”没有强调两肋张开的动作,更类似于提到的“腹式呼吸”,但腹式呼吸和胸腹联合式呼吸在吸气时从生理的角度来说,腹部必然要凸起,区别在于腹式呼吸凸起明显,胸腹联合式呼吸相对不明显而已,但整体的凸出趋势应该是肯定的。胸腹联合式呼吸还强调在吸气时两肋要打开,所以吸气时小腹和腹部两侧(腰)和后腰都有撑起的力量,与使用腹式呼吸时相比,腹部鼓起的位置要高一些,鼓起的幅度要小一些。

张鹂认为“播音的气息使用,通常情况下以收腹方式为主。”[11]人们在气息使用时,也就是在呼气时,在平衡的拮抗力作用下,小腹依旧呈向内收势。那么,如果吸气时小腹不凸不凹,那呼气时小腹的内收的动作就没有与之相互抵消的动作,不平衡的、单向的腹部运动在实际呼吸过程中是不可能的。

不凸不凹的腹部状态下吸气,犹如不断加热的高压锅,锅的外形没有变(不凸不凹),但是内部的压力逐渐增大,那种高压的状态可以想到,那样的气息控制是机械地,气息犹如一潭死水是僵滞的。当打开放气孔的那一刻,气息犹如溃坝的洪水“一泻千里”,这样的状态绝不是播音主持创作中所提倡的用气状态。

總之,“腹壁站定”不意味着腹部不凸不凹、一动不动。在一吸一呼间,小腹在拮抗力的作用下有控制地处于变瘪与变鼓的交替运动状态。人们对呼吸要领的描述满足了概念表述上的修辞学需要,但是减损了描述的准确性、可感性和直观性。“看不见、摸不着”的气息,对于播音主持语音发声理论研究者们始终是一个“难点”,对于播音主持专业初学者来说同样是一个难点,甚至是“痛点”。

结语

对播音主持艺术语音发声理论提出了本人的一些思考和建议,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希望激发播音主持艺术实践者和研究者对语音发声领域深入研究的热情,因为语音发声是中国播音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其中仍有许多应知却未知的新知,仍有许多要进一步完善的既有知识,在积极借鉴其他学科和艺术门类的基础上,要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具有独特的原则、体系和方法,而非满足于游离于边界的模糊概念、原则和方法;第二,很多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和我一样有类似的疑问或困惑,然而从现有的文献中很难找到答案,这就需要播音主持专业教师或学者主动面对这些困惑,对问题进一步研究、讨论,对困惑作出及时反馈。或许真理很难辨明,但如果学者提出“这的确是一个问题”或“这不构成一个问题”时,或许他们就是在“真理愈辩愈明”的共识下在传道、授业、解惑了。(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注释:[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册(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2-53.

[2]马显彬.普通话水平测试纲要[M].上海:商务印刷出版社,2004:30.

[3]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126.

[4]徐恒.播音发声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59.

[5]吴郁.播音学简明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17.

[6]吴弘毅.实用播音教程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263.

[7]王峥.语音发声科学训练[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137.

[8]王璐,吴洁茹.语音发声(第3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123.

[9]韩梅.艺术语言发声技巧之“腹壁站定”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2017,10(01):50-53.

[10]卡尔·豪斯曼.美国播音技艺教程[M].王毅敏,刘日宇,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0.

[11]张鹂,林峰.播音与声乐气息比较研究——兼谈声乐气息对播音教学的启发与借鉴[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35(11):130-134.

猜你喜欢
播音主持
创设播音主持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点滴谈
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特征
播音主持艺术魅力及创新空间
播音主持情感表达与言语交际策略分析
如何让播音主持更具个性化、人格化与亲和力
论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创作的功能与规律
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艺术性特质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的创新发展
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的功能与拓展分析
播音发声训练中常见的问题及矫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