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自制玻璃器与传统陶瓷器中相似器型的关系

2020-12-23 01:59陈洁
美与时代·上 2020年9期
关键词:器型

摘  要:中国自制玻璃器与陶瓷器在中国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命运,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梳理不同历史时期的自制玻璃器与陶瓷器中的相似器型(盛器容器)的来源及形制特点,分析它们的工艺及技术对器型样式产生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自制玻璃;器型;原生形制;跨材质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湖北省高校教学研究项目“玻璃艺术与陶瓷艺术跨学科建设的教学实践研究”(2018416)研究成果。

每一种器物的形制都是时代和地域的印记,它们在人类文明中产生,以各自的方式诠释着实用与美的平衡。从它们身上,可窥见人们当时如何生活,如何努力地发掘自然资源、不懈地创新技艺,又有着怎样的文化与审美追求。它们之中,有的不断发展完善,成为历代沿袭的代表器型;有的则被逐渐遗忘,消失在历史中。同时,各类器型的革新发展也杂糅在历史传承、跨材质的模仿与不同地域间的交流之中。我们现在回溯这些线索,会发现它们往往多线交杂,循环往复,溯源并不容易,有的甚至真身难辨,来源成谜。

玻璃器与陶瓷器在中国的发展亦是如此。二者在中国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命运,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尝试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自制玻璃器与陶瓷器中的相似器型(盛器容器)进行简要梳理,理清相互关系、来源及形制特点,以进一步研究不同材质的器物形制的原发、继承与平移是如何发生的。

从历史节点来看,二者在器型上产生较明确的联系始于魏晋南北朝,盛于清代。从来源上看,二者的相似性多源于自制玻璃器对当时流行的陶瓷器的模仿(本文仅探讨直接影响,如前所述,被模仿的陶瓷器器型则可能是受到同时代其他材质器物影响,或来源于更早的青铜器甚至原始陶器),另一种情况是自制玻璃器与陶瓷器的相似器型是同时来自于另一种材质器物的影响。

陶瓷器在中国有着相对独立完整的发展轨迹,无论是在器型、装饰上还是在审美特征上都有清晰的谱系,并在持续的发展中日臻完善,且时有外来样式丰富主流的审美体系。而本土玻璃器始终受制于原料配方及成型工艺,其发展没有呈现积极的发展脉络,历史细节也多有缺失。在汉以前,在中国出土的玻璃器材质主要为自产的铅钡玻璃,以小型装饰品及仿玉为主。汉以后逐渐有日用的器皿出土,如满城汉墓的双耳杯,可判定为中国原始的范铸工艺,其器型则主要是模仿同时代的漆器耳杯。耳杯的造型在陶器、青铜器中都出现过,汉代漆器耳杯则较陶瓷更为多见。魏晋南北朝时玻璃生产技术有所发展,引进了吹制技术及配方。河北定县曾出土了北魏自由吹制的蓝色玻璃小器,包括瓶、钵、长颈葫芦瓶等器型。这几个器物造型在外域没有对应之物,可断定为国产自制玻璃,其瓶和钵的造型都可在陶瓷器中找到相似形制的器物。

隋朝出土的自制玻璃器,配方成分与前代有较明显改变,钠钙玻璃及高铅玻璃增多,有别于前朝的自制铅钡玻璃。《隋书·何稠传》(卷六十八)中有一段叙述:“时中国久绝琉璃之作,匠中无敢厝意,稠以绿瓷为之,与真不异。”据此推测何稠有可能改进了玻璃配方。隋李静训墓中出土的玻璃绿色扁瓶、盖罐与当时流行的陶瓷器型、风格极为相似。绿玻璃盖罐与同期陶瓷钵的造型相同,而唐代也有无色透明的类似玻璃小罐存世。这种无底敛口小罐(一般有盖)造型简约饱满,稍扁之形利于抓握和取用,盈盈而握,属于典型的中国传统器型(如图1)。对照当时流行的陶瓷器,此类玻璃小罐应为仿陶瓷器器型。李静训墓中另有一玻璃瓶,与瓷器中梅瓶的关系甚为微妙。目前出土和传世的梅瓶最早为唐代,在唐以前似乎并无此造型的瓷器出现。此隋代小瓶小口、丰肩、斜直腹内收,上大下小,非常近似瓷器梅瓶。其区别在于:唐代梅瓶一般有很短的颈,肩与腹自然衔接;而此瓶几乎无颈,肩部稍现折势,同期并未发现其他材质器物的形制与之相类(如图2)。定县静志寺出土的一个鼓腹束颈撇口玻璃瓶,与同时期流行的越窑盘口瓶和鸡头壶的器身部分造型接近,尤其是腹上部皆有一道凸起的弦纹。不同之处在于撇口,颈部也较之稍粗短,且贴有玻璃条圈足,推断应是从其基本造型简化而来。

唐代的陶瓷业在技术上越来越成熟,开启了南北窑系相映成辉的大发展阶段,诞生了许多新的器形与样式。同时,由于隋唐时期与西域交流加强,中国传统器物在一个集中的时期内,大量受到中亚、西亚进口的金银器影响,无论是金银器还是陶瓷器,器型几乎同时发生了许多明显的变化,而此时的玻璃器也一样。比如,唐代流行的四曲、五曲、六曲的碗盏等陶瓷器,即是将粟特银器的鼓瓣状金银器与本土的花口(葵口、莲瓣口等)造型结合的产物,典型的还有长沙窑瓜棱形器等,皆是受此影响。玻璃器物也有相似器型的出土,比如宁夏固原史诃耽夫妇墓出土的六曲玻璃碗,从来源上讲,也和同类瓷器一样,是仿外域金银器。另有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套吹制玻璃盏及托,具有典型的唐代瓷器茶具的器物特征,因此可断定为本土自制玻璃且仿制于瓷器,因其稀有罕见而尤为珍贵(如图3)。

五代及两宋出土的玻璃器多为国产佛教供器,以高铅玻璃为主。也有少量盏、碗出土,其器型与当时瓷器无异。例如静志寺六号塔有侈口六瓣玻璃钵,其造型在外域玻璃器中无对应器型,应为仿当时瓷器造型,尤其是花口与同期瓷器花口造型一致。另有许多北宋小葫芦瓶出土,比如河北定县的净众寺塔基出土器物,可以推测这些玻璃器与当时蓬勃发展的定窑有一定关系。定窑瓷器中的葫芦瓶也是当时的常见器型。对比二者形制,玻璃小葫芦瓶多无口,无圈足,上下腹皆接近球形,衔接几无过渡。而定窑葫芦瓶上腹偏细长,腰部多有转歇,有圈足。苏轼《独酌试药玉滑盏,有怀诸君子》诗首句云:“镕铅煮白石,作玉真自欺。琢削为酒杯,规摹定州瓷。”诗中既提到当时玻璃的高铅属性,也提到仿制定州瓷器的事实。然而,宋代玻璃杯实物却极为罕见。北宋存世的还有少量的瓶、洗及碗等器物,皆具有同期流行瓷器的基本特征,亦为仿瓷器形制而作。

辽金时期国產玻璃器出土的极少,而此时的瓷器在日常生活中已占半壁江山,出土所见玻璃器多为进口,自制玻璃的生产已逐渐萎缩。进口玻璃器深得上层贵族的喜爱,有些经典器型甚至被传统陶瓷器所吸收模仿。比如流行于宋代的纸槌瓶,其基本形便来源于伊朗的一种玻璃细颈瓶。

元代出土或存世的器皿类玻璃器非常少见,多为小件饰品。仅有一件蓝色玻璃莲花盏托,器型独特,应是佛教用品而非日用器。元代瓷器中有不少葵口及其他花口的盘、碗等器,器身上往往刻有完整的花瓣。这件玻璃莲花盏托,与此类瓷器样式接近,但碗口花瓣的轮廓起伏很大,更加写实,而同期造型类似的瓷器中,如此尖锐的花口却是很难见到(如图4)。

明代出土的玻璃器物甚少,据关善明先生考证,传世的仿玉器的玻璃双耳杯多为方形、斗形,工艺上基本是模压成型[1]。双耳杯在明代以玉器居多,有圆形、方形(或斗形)六角、八角等,也偶见水晶同类器。同时,近似器型的双耳铜炉也颇为流行。而玻璃、瓷器之同类应为仿玉器而来。从形制上比较,玻璃双耳杯为模压工艺,器壁比吹制工艺的厚许多,材质的半透明性与冷加工方式与玉器相似。同期的瓷器双耳杯,多为圆形,也有八角六角形。口沿部多微侈。瓷器因烧制工艺所限,双耳一般比玻璃器及玉器的更细小纤薄些,以减轻它们对器身的拉力(如图5)。

到了清代,因皇家的重视及玻璃造办处的设立,中国自制玻璃的命运发生了转变,进入迟来的发展繁荣期。中国最高统治者的热情,以及传教士纪里安所带来的先进技术,使玻璃器终于在本土成为手工艺制造的新宠。只是,在器型上,玻璃器仍是以模仿瓷器、玉器的既定样式为主。清宫玻璃器中,仿瓷器造型有许多,比如摇铃尊、长颈瓶、如意盖盒、香炉、水丞等(如图6)。故宫所藏仿宝石色荷包形水丞,与雍正朝仿官釉荷包盖罐的器型几乎一模一样。二者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材质魅力:瓷器器型敦重,釉质温润,转角柔和;透明玻璃则轻盈通透,流光溢彩,口沿打磨出棱,干脆利落(如图7)。然而,为何自制玻璃在终于到来的高峰时期仍未能在器型上有所创新呢?其一,中国日用器物在功能上已发展出固定的模式,玻璃器的引入,除非有别的材质所不可替代的特殊用途,否则很难引发造型上的创新。其二,当时国人对日用器的审美习惯早已相洽于成熟的民族审美符号之中,比如语言鲜明、体系完整的陶瓷器、玉器等。其三,官作玻璃器制造乃皇家主导,规制极为严格。雍正帝曾有批曰:“近来虽其巧妙,大有外造之气,尔等再做时不要失其内廷恭造之势。钦此。”[2]。

以上是对各个时期的自制玻璃器与传统陶瓷器中相似器型的简要梳理。依手工艺的发展规律,器物原生形制的诞生,必然是特定技术工艺的实现能力与实用、审美的需求共同成长、相互刺激的结果,这是支持手工艺产生原创性的条件。陶瓷产业在发展进程的关键节点都取得了技术突破,拥有其他材质的日用器无法比肩的工艺实现能力,整个产业发展亦稳步走向成熟稳定,几乎每朝每代在器型上都产生出了创新样式。陶瓷器的蓬勃发展挤兑了中国自制玻璃器的创新与进步,陶瓷器因实用美观的优势逐渐成为中国最普及的日用器物。这一点也在客观上使玻璃器失去产业发展最根本的动力——需求。中国古代玻璃器在技术上由于没能改善材料的耐热性能,在实用性上不如陶瓷器及其他材质的器物,无法真正走入日常生活。而没有足够的需求便没有大量的生产实践,后者是突破技术瓶颈的基础。因而,中国的自制玻璃每每徘徊在传统手工艺的主流之外,没有进入发展的良性状态,器物造型也多模仿自陶瓷器等其他材质器型,没能发展出更多可以代表时代的样式。

参考文献:

[1]关善明.中国古代玻璃[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01:398.

[2]中国第一档案馆藏.清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B].編号3310.转引自:故宫博物院编:符望阁(上),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4:38.

作者简介:陈洁,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器型
慕古而怀今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紫韵塑玄武 神兽蕴深意
古彩装饰在不同器型中的具体应用研究
浅谈紫砂“紫璧壶”的审美意境
莲语紫韵一壶感念
浅析山西博物院藏兽形觥器型与纹饰
浅析山西博物院藏兽形觥器型与纹饰
浅谈紫砂壶的器型与功能
小羊首圆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