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课程评价改革的分析与思考

2020-12-23 07:16姜萌萌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8期
关键词:新课改改革评价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改革是教育关键领域的改革,分别包括:课程教材建设、招生入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以及评价体系改革。本篇分析将从评价体系这一个方面来进行思考和学习。

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

1.评价内容仍然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2.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3.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4.评价主体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5.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这些问题与当前教育评价发展的特点不相符,也是对我国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极大阻碍。因此,有必要开展新课程指导下的教育评价改革,為推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二、评价改革的重点

(一)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

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如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二)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

1.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学实施与设计以及交流与反思等。

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3.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三、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意义分析

1. 课程评价该和有助于促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有利于更高地促进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展。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发展。

3. 促进教师能力和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强调教师以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作者简介:姜萌萌(1998年),女,蒙古族,籍贯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在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院就读的研究生二年级学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方向。

猜你喜欢
新课改改革评价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