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措施研究

2020-12-23 07:16纪静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8期
关键词:名录申报文化遗产

纪静

一、辽宁各类文化遗产资源总量统计

(一)文物遗址类

据统计,目前,全省已发现的各类文物遗址1.13万余处,各级人民政府先后公布了文物保护单位1878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地6处(万里长城———九门口、五女山山城、沈阳故宫、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4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08处。此外,我省现有历史文化名城9处(国家级1处,沈阳;省级8处,大连、抚顺、辽阳、朝阳、北镇、兴城、桓仁满族自治县、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处(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类

我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60项,具体包括:民间文学(共计5项)、民间音乐(共计9项)、民间舞蹈(共计11项)、传统戏剧(共计12项)、曲艺(共计9项)、民间美术(共计10项)、传统手工技艺(共计3项)和民俗(1项)。  其中有沈阳市的奉天落子、沈阳评剧(韩、花、筱)、沈阳京剧(唐派)、东北大鼓、老龙口白酒传统酿制技艺等。辽阳的民间鼓乐、沈阳的东北大鼓、鞍山的海城喇叭戏、抚顺的满族秧歌、本溪的“社火”艺术、丹东的单鼓艺术、锦州的黑山二人转、营口的盖州皮影、盖州风筝、阜新的蒙古勒津婚礼、胡尔沁说书、大连的復州皮影、铁岭的传统二人转、朝阳的民间剪纸等14项遗产入选。

辽宁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54处,具体为:民间文学(8项)、民间音乐(10项)、民间舞蹈(6项)、传统戏剧(4项)、曲艺(6项)、杂技与竞技(2项)、民间美术(10项)、传统手工技艺(3项)和民俗(5项)。

二、辽宁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问题分析

(一)民众的自觉意识不够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代表,我省的文化遗产主要储存于民间,也主要依靠人民大众来传承。可由于民众自身的文化自觉意识淡薄,再加上传统节日、聚会、工艺等在实际生活中的功能和地位逐步下降。比如,吃新节(大部分农村地区称“吃新米饭”)也由于环境的改变也慢慢的远离了现实生活。当然文化也在发展,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也在不断改变。由于科技、时代、功能等因素的影响,有的文化形态已不适应社会的需求而被淘汰。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问题是,一部分民众对依然还在发挥重大功能的文化形态依然缺乏重要的认识,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缺乏认同感。

(二)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依然存在

对于文化遗产来说,申报的目的,是使所申报的项目能够列入相应层级的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便得到相应的保护;而保护的目的,是使列入名录的代表作不致遭受任何伤害和毁损,并得到原真性的永久延续和发展。可当前的状况是,我省部分地区重申报轻保护的思想还依然浓厚。尤其是在申报国家级、省级文化遗产名录的过程中非常重视,从人力、财力、物力上都给予大力支持。而申报成功之后,则弃之不管,对如何发扬和继承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思考,也没有具体的办法和措施。

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地方、部门的领导,对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缺乏正确认识。他们有的把申报工作与经济建设联系起来,认为“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一块希缺的金字招牌,是一棵取之不尽的“摇钱树”,把申报活动看作是一种投资行为。有的把申报工作与个人的政绩追求联系起来,认为申报成功是有关地方的一种荣耀和相关人员的一个政绩。有的把申报与保护等同起来,认为申报就是保护,保护就是申报,申报工作做好了,保护工作也就做好了,申报成功了,遗产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保护了。

(三)部分遗产的可传承性不强

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部分文化遗产名录可传承性越来越弱,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突出。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发生了转变,一些民间习俗的适用性和可传承性大大削弱。另外,大部分传承人的逝世及改行,使其传承成为了一个真空地带。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形式非常特殊,它需要特定的社会文化空间、需要有特殊技艺的传承人、需要特殊的受众群体。

当前,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资金问题、保护措施的探索问题、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区域之间保护经验的交流问题、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等等,都是非常现实或棘手的问题。

三、辽宁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一)加强领导,增加投入,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城乡建设规划。要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以保障和监督各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落实。省政府成立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和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各市、县(市、区)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文化遗产保护协调机构。

各级政府要将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根据本地文化遗产的数量、规模、现状和财力状况,安排相应的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

(二)加大执法力度,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

省政府有关部门要配合省人大常委会抓紧制定《辽宁省文物保护条例》。各地要根据本地实际,制定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法规、规章。各级公安、城建、规划、工商、国土资源、宗教、旅游、文化(文物)、环保、海关等部门要密切配合,依法严厉打击盗掘、盗窃、倒卖、走私文物和破坏文物本体及其历史风貌等违法犯罪行为。

加强对文物流通市场的调控和监督管理,规范文物市场秩序,严格把握文物流通市场的准入条件,规范文物经营和民间收藏文物行为。严格执行文物商店销售文物、文物拍卖企业拍卖文物的审核备案制度和文物出入境审查监管制度,防止珍贵文物流失。

(三)做好基础工作,确保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

加强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研究,开展全省文物普查及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专项调查,依法登记、建档;全省6处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政府,要在2007年底前完成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要有计划逐年编制完成;尽快启动“大遗址保护”工程。“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文物博物馆系统风险等级单位的安全防范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文化遗产的人防、物防和技防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对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进行岗位培训,积极引进我省紧缺的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全面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和科研能力。

(四)高度重视博物馆建设,努力提高展览水平和服务质量

全面推进国有博物馆建设和设施改造。到“十一五”末,实现每个省辖市都有一座现代化、功能齐全的博物馆。扶持和发展民办、私营博物馆,优先发展民俗、工业、科技、自然等具有民族和行业特色的博物馆。

加强馆藏文物的保护和安全管理,落实藏品丢失、损毁责任追究制。整合全省馆藏资源,加强馆际交流合作。发挥博物馆“宣传展示、服务社会”的职能,更新服务理念,转变办展方式,体现“以人为本”,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坚持向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减、免费开放,全面提高各级博物馆展览水平和服务质量。

(五)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落实各项保护措施

认真组织非物质文化遗產普查工作,在2008年底前基本完成,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要求,做好国家级名录的遴选申报工作,并建立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列入名录的项目,编制详尽的保护规划,落实保护措施。着重做好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珍贵、稀有实物、资料,要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由有关单位尽快征集、收藏和保护。

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制定奖励办法,鼓励和支持代表作传承人(团体)开展传习活动,确保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生态区域的保护,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区、乡村,开展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的活动。

(六)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的保护

进一步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优秀近现代建筑等文化遗产的申报、评定及保护范围的划定工作。省建设厅要会同省文化厅研究制定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优秀近现代建筑的申报、评定及管理办法;已经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地方政府要认真组织编制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落实保护措施。对涉及历史文化街区、优秀近现代建筑的建设项目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审批,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优秀近现代建筑的布局、历史风貌造成破坏的,应当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在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妥善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强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猜你喜欢
名录申报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鼠国要上天之离你十五米
参展商名录
Tough Nut to Crack
北京100种常见鸟类名录
现行有效的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检测机构名录(2015年)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