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白居易和他的现实主义诗歌

2020-12-23 07:16赵华伦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8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白居易诗歌

赵华伦

摘  要: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反映了中唐时期各个阶层、各个阶级的社会生活,揭露了那个时期人民生活的艰苦、政治的腐败和黑暗,以及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

关键词: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

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卒于公元846年,正值中唐时期,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生于河南新郑,逝世于河南洛阳,葬于洛阳香山。

现实主义诗歌要求诗人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再现生活,客观地反映真实的历史事实。

公元755-763年,爆发安史之乱,这是唐朝内部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导致:(1)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2)社会混乱,广大人民无家可归;(3)封建集权削弱,藩镇割据;(4)剥削加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叛乱此起彼伏;(5)边疆不稳,唐王朝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7)安史之乱对北方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经济重心南移。白居易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

1、从小漂泊流离的生活,是白居易日后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基础。

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729 — 794)曾为彭城(今徐州)令,家景并不富裕。白居易少年时生活贫困,多漂泊。十岁时随父住在徐州,十四五岁时,为避战乱,往来于苏杭一带,接触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当时政治黑暗、人民流离失所。在此期间,白居易写了名篇《朱陈村》,“离乱失故乡,骨肉多散分”,描述了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九月徐州新战后,悲风杀气满山河”(《乱后过流沟寺》),“马瘦衣裳破,别家来二年。忆归复愁归,归无一囊钱。”(《秋暮西归途中书情》)。这些诗句体现了诗人对战乱之后动荡不安、贫困交加的生活的深切感受、和无限的辛酸。

公元787年(贞元三年),年仅十五岁的白居易来到了古城长安。白居易在长安待了三年,虽然他作诗的名气越来越大,但他的政治理想没有实现。同时辛苦创作和学习,致疾病缠身。十七岁时作《王昭君二首》:“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诗人把王昭君的悲惨命运和诗人自己的不幸联系起来,表现了对被损害者的同情,反映了在封建社会中天才和绝色的命运有时是一样的悲惨。

公元790年白居易离开长安,回到了家乡符离。793年,诗人跟随父亲到了襄阳。794年,父亲去世,诗人不得已到浮梁投奔大哥白幼文。漂泊流离、穷困交加的生活,让白居易接触到了社会底层的老百姓,了解到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这期间诗人写了《望月有感》(799年秋至800年春之间):“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2、政治上的得意,给了白居易为民请命的机会,迎来了诗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巅峰。

公元800年,白居易到长安应试,考中第四名进士。后由吏部授为秘书省的校书郎。此间,诗人提出了诗歌应以反映民间疾苦,表达人民感情为职责的现实主义理论。同情人民、抨击统治者的著名诗篇《观刈麦》、《宿紫阁山北村》以及反映唐玄宗荒淫误国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就是这个时候写成的。807年,白居易被授予翰林学士,次年,拜左拾遗。此期间,他勇敢地“为民请命”,向皇帝谏言。组诗《秦中吟》 和《新乐府》的一百七十一首讽喻诗,就是诗人这个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人抱着深切的同情心,描述了人民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唐王朝政治的黑暗和腐朽,抨击了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和残暴跋扈。

公元809年全国大旱,农民贫困至极,但官府仍横征暴敛,催租逼税。皇帝“欲降德音”,但当减免赋税的“德音”传到乡村时,大多数农民在官吏威逼下,已“典桑卖地”,缴了租税。《杜陵叟》就描述了此事。“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昨日里胥方到門,手持敕牒榜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大约写于公元809年的《宿紫阁山北村》,描述了暴卒肆无忌惮地抢夺村老的食物,砍伐村老的树木,就连左拾遗这样的官员根本不放在眼里的事实。“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举杯未及饮,暴卒来入门。紫衣挟刀斧,草草十余人。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飧。主人退后立,敛手反如宾。中庭有奇树,种来三十春。主人惜不得,持斧断其根。口称采造家,身属神策军。‘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

在《村居苦寒》(创作于813年12月)一诗中,诗人怀着沉痛的心情,描述了人民生活之饥寒交迫,并和自己衣食无忧的生活做了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底层百姓的关爱和同情。“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褐裘覆絁被,坐卧有馀温。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卖炭翁》一诗,反映了“官市”制度的黑暗,揭露了宦官的凶残和跋扈。

《观刈麦》描写了一位贫穷的妇女,在“家田输税尽”之后,顶着的炎炎烈日,抱着幼儿在田里拾遗穗“充饥肠!”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对百姓悲惨处境的同情,同时为自己所处的地位而惭愧不安:“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在《新制布裘》诗里写道:“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白居易这一时期的诗歌,达到了他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顶峰。

3、政治上的失意,让白居易心灰意冷,创作的重心也开始偏离劳苦大众

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政治上遭受打击的白居易,思想开始发生转变,诗歌创作也开始转变。不再写“不惧贤豪怒,亦任亲朋讥”的“讽喻诗”,而是吟唱他个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调。

作于817年初夏的《大林寺桃花》,把自然春光描写生动具体、活灵活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反映了诗人惬意悠闲的生活情趣。58岁的白居易,到洛阳做一闲宫,自嘲“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从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少傅分司》)。这一时期的白居易脱离劳苦大众,不再为人民的疾苦奔走呐喊。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和他的人生经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他政治得意的时候,创作了大量的优秀现实主义诗歌作品,反映人民生活之疾苦,抨击时政之黑暗,揭露官僚制腐朽,把杜甫之后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猜你喜欢
现实主义白居易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
夜雪
诗歌过年
新现实主义巨匠
新现实主义巨匠:乔治.西格尔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