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专家走进乡村学校做科普

2020-12-24 13:04张晓马欣张晓杨超颖王立爽王丽丹
国际人才交流 2020年12期
关键词:天津大学井冈山科普

文/张晓 马欣 图/张晓 杨超颖 王立爽 王丽丹

2020年9—11月,科技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与VIPKID组织了多位外国专家到各地小学进行科普讲座。本期“看中国”呈现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西格尔(美、瑞士)、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戴伟(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罗杰威(意)、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陶益壮(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系储扎克(美)等多位教授、学者走进各地小学开展科普讲座的精彩瞬间。

陶益壮:小水滴里的大学问

9月30日,“VIPKID外国专家科普公益课堂”首次走进西北,来到陕西省泾阳县兴隆镇崔黄小学。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陶益壮(Marie-Jean Thoraval,法国)博士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关于液滴和气泡的科学探索之旅。水滴为什么是圆球形的?这个大家习以为常的现象,一下激发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借此,教授提出了一个科学概念“表面张力”。从字面意思来想象,水滴的表面有很多小人手拉手想保护这个水滴不分开,但是有些小人力气比较小,一会儿就拉不住了,这时边上就会有一群小人跑来补上继续手拉手,就这样层层包裹,最终形成的就是圆球形状,而不是三角形或者方形。陶益壮博士介绍说,液滴的研究能够应用到很多方面,比如污水净化、汽车发动机等。

储扎克:“成像”的科学基础

10月23日,“VIPKID外国专家科普公益课堂”首度走进大别山区,来到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柳畈小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储扎克(Zachary J. Smith,美国)为孩子们带来了一节科学课——“成像的科学基础”。科学课从人类如何研究和记录图像出发,解释照相机如何成像。储教授讲道,一个物体反射的光线有无数条,每条光线其实都对应着一个“像”,它们重重叠叠,所以根本分不清,不能记录。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如果让光线从一个针孔大小的孔里射进来,那么就只会有一个光点,对应也只有一个“像”。这就是“小孔成像”原理,也是最初的针孔相机的由来,但因为只有一个针孔成像,所以图像会不清晰。储教授接着讲,科学家又通过观察眼睛构造,采用凸透镜,让很多条光线聚集到一起,这样让图像更加清晰了,这就是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戴伟:趣味化学

11月7—9日,“全国优秀科普产(展)品巡展暨流动科技馆进基层”活动在江西省井冈山市举办,外国专家科学讲堂随该活动走进井冈山。11月7日上午,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科普实验中心主任戴伟(David G. Evans,英国)在井冈山中学为高一学生主讲了题为“化学无处不在”的科普课,放热反应、还原反应……戴伟教授通过让人应接不暇的实验为同学们展示了一系列化学反应,原本枯燥的化学方程式变成了可见、可听、可感的实验。

11月7日下午,在井冈山影剧院,戴伟教授主讲“什么是化学反应”,400余名小学生现场聆听。原本无色的液体变为红、橙、黄、绿、青、蓝、紫……桌上瞬间出现了一道彩虹。通过各种演示,戴伟教授说明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将一种或多种材料转换为新的材料。

西格尔:感官世界的化学

11月9日上午,“VIPKID外国专家科普公益课堂”走进井冈山小学,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西格尔(Jay Siegel,美国、瑞士)教授为学生们介绍了“感官世界的化学”。他用荧光棒、蝶豆花、香水等介绍我们的感官如何以化学的方式感知世界的光、颜色、味道等。干的蝶豆花泡进水里,水呈蓝色,与柠檬汁混合就变成紫色,西格尔教授以此讲解了花青素遇到酸碱物质改变颜色的化学反应。为了向学生讲解香味,他让所有学生用测试纸体验茉莉、檀香、香草等几种基础香味。他还向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赠送了三种小礼物:香水、暖宝宝、荧光棒。

罗杰威:生态乡村

11月9日上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天津大学仿生建筑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罗杰威(Paolo Vincenzo Genovese,意大利)为井冈山小学的学生介绍了“生态村落的设计”。 他2017年、2018年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合作,义务为贵州台江、河北石家庄、黑龙江林甸多地贫困村落做项目规划,制定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他重点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生态村设计的技术等,强调物品应重复使用,小学生应从小树立低碳生活、节约资源的环保意识。

猜你喜欢
天津大学井冈山科普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井冈山会师》
科普达人养成记
走进革命圣地:井冈山
星火燎原的井冈山记忆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学生写话
学生写话(1)
雨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