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专家为什么去青岛?

2020-12-24 13:04暨佩娟李艺雯
国际人才交流 2020年12期
关键词:生态园中德甜玉米

文/暨佩娟 图/李艺雯

近五年,超过3.5万人次外国人到青岛工作、生活。在青工作的外国专家中,14人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45人荣获山东省政府齐鲁友谊奖,3人荣获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0人受聘为青岛市政府特聘专家。青岛建立北方首个国家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区,建成2个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2个山东省离岸创新创业基地、19个科技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同时,在纽约、洛杉矶、法兰克福、伦敦等海外高层次人才聚集城市设立36家引才引智工作站,打造政策发布、信息共享和人才引进的海外平台。

外国专家如何结缘青岛?他们又是如何看待中国的产业发展和青岛的国际合作水平的?且听他们细细道来。

“为世界提供更多绿色健康的农产品”

“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同时,中国主动分享减贫经验,积极帮助其他国家消除贫困、实现发展。”山东省2019年度“齐鲁友谊奖”获得者、泰国甜玉米育种专家他维萨·普兰博士表示,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迅速,农产品种类丰富,希望加强同中方的农业合作。

他维萨从事甜玉米研发工作40余年,是全球知名甜玉米商业化育种专家,由他研发的品种推动了泰国甜玉米罐头产业的发展。如今,泰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甜玉米罐头出口国。

20世纪80年代,他维萨第一次访问中国,受邀到广西参加玉米栽培国际学术研讨会。“那时,街上很少见到汽车,人们着装款式和颜色比较单一。”他维萨回忆道,“这些年来,我每次到中国都看见不少新变化。”

2004年,他维萨针对中国市场培育出大穗高产的“先甜5号”,这是中国引进的第一个带“热带血缘”的高端甜玉米杂交品种,有效改善了中国甜玉米小穗、低产的局面。2012年,他维萨受聘于青岛金妈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高品质、大穗鲜食甜玉米的研发攻关。此后,他与中方团队扩大合作,对“先甜5号”进行改良,育成“金百甜10号”“金百甜15号”。这些中国专利的甜玉米品种熟期短、产量高、口感好,抗逆能力更强,每亩增产17.47%达2500斤,受到广大种植户欢迎。“以前,中国的高端玉米市场几乎由外国品种主导。如今,在我们共同努力下,中国东南部、西南部地区甜玉米市场上,‘金百甜’系列品种占比已达50%以上。”

中德生态园媒体主管、德语经济杂志《致远》主编狄沛

长期以来,黄淮海地区普通玉米种植效益差,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甜玉米生育期短、用工少、亩产高、效益好,但由于国内甜玉米育种技术有限,尚未有适合黄淮海地区的高品质大穗品种。他维萨表示:“我要选育针对黄淮海地区的高品质大穗鲜食甜玉米品种,让更多民众吃上新鲜的甜玉米。”

他维萨经常大清早就到育种田调查,一待就是大半天,还到各产区回访,询问农户的种植需求。“中国地域广袤,具有开展农业种质资源研究的优越条件。中国农业科学工作者勤奋刻苦,有着干事创业的信念和情怀。希望我们的合作能为中国农业创造更多价值,共同为世界提供更多绿色健康的农产品。”他维萨说。

他维萨认为,中国甜玉米产业近年来迅速发展,与中国高度重视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紧密相关。“中国政府积极引进高层次外国专家,实现互利共赢。我希望将更多甜玉米品种引入中国,帮助中国玉米种植户增产增收。”

讲述中德经济合作的精彩故事

“中国用40多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100年的发展道路,其中的成功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在距离青岛主城区约45公里的青岛中德生态园,中德生态园媒体主管、德语经济杂志《致远》主编彼得·蒂肖尔(中文名:狄沛)对记者如是说。

狄沛和中国的缘分已有四十载。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国际上并不被经常提起。但在德国的汉学系学生狄沛看来,中国历史非常有趣,而且从未中断。

1984年8月,狄沛来北京大学学习一年。初抵北京,他心潮澎湃——终于来到潜心研究四年的中国。

狄沛说,为14亿多人口供给足够的食品,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的最大成就。“记得1984年冬天,家家户户都储藏大白菜,其他什么都没有。人们都用粮票和肉票换领食物。现在,在任何季节来到中国的任何城市,都可以在任何一家超市里买到品种丰富的水果、蔬菜。这就是令人震惊的中国速度。”狄沛感慨道。

1995年至2018年,狄沛就职于德国OWC对外经济出版社。1997年,他和同事共同创办了《中国之窗》(原名China Contact)杂志。这本德语经济类杂志主要报道中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成就和中德经贸合作发展商机,在狄沛的努力下,杂志已成为德国向德语地区企业详尽介绍在华投资、中国经济发展、经济贸易等信息的重要平台。2006年,作为《中国之窗》驻华记者,狄沛被派往北京工作。

2013年7月,作为中德两国唯一政府间签署合作协议支持建设的园区,中德生态园正式启动建设。

当时,狄沛想到中德生态园所在的胶州湾西海岸看看,“叫出租车时,没有司机愿意送我来。第一次来时,这里只有一座低矮的木房子,没有其他任何建筑。每块地上都竖着牌子,写着这里将由哪家公司投资。7年后,这里高楼林立,还有像德国大陆、西门子这样的大企业,俨然是一个漂亮的大花园。这种速度只有中国才能实现。”狄沛表示。

2018年3月,在青岛中德生态园的邀请下,狄沛毅然辞去了北京的工作,来到山东青岛,就职于青岛西海岸投资促进有限公司,办起了中德生态园德文网站和德语经济类季刊《致远》(China Insight),在中国、德国两地印刷发行,每期印数2500册。该季刊聚焦中国市场,实时传递与中国尤其是山东省经济发展动向有关的信息,关注德企在山东的经营情况,目标读者为有意在华投资或已在华投资的德国企业决策者。狄沛表示,《致远》杂志致力于在中国报道中国的真实发展现状,向讲德语的企业家宣传中国市场,讲述中德经济合作的精彩故事。

“今年的第一期杂志探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企业如何度过寒冬。第二期探讨在疫情肆虐的背景下,德国的汽车企业是否会返回德国。第三期马上就要刊发了,探讨的是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前景,以及中国企业对欧洲投资的最新趋势。”狄沛介绍说。

为什么选择中德生态园?回答这个问题时,狄沛思路清晰:第一,这里有成熟的城市配套。中德生态园园区不同于工业园区,不仅有各类企业,体现出工业发展趋势,还有培训、文化等业态,外籍人才在这里可以协调好工作和生活,可以说,中德生态园正朝着一个综合小城市的方向发展。“生态园不仅是中德两国的合作项目,更是中国未来绿色城市化的一个模范项目。”

第二,这里有熟悉的居住环境。这里的一切,都让狄沛感觉像在家里:德国曼海姆市、奥尔登堡市、雷根斯堡市在中德生态园设有驻青岛代表处。大陆、西门子、联合技术等世界500强企业已经落户,倍世、博世马勒、辛北尔康普、欧科林格、曼泽纳等德国“隐形冠军”纷纷来园区开拓中国市场。60多位德籍和曾留学德国的员工可随时随地为入驻企业提供便利化服务。园区里常设一条德国商品街,每年还举办德国啤酒节、德国商品购物节。

第三,这里有开放包容的国际化氛围。狄沛说,随着俄罗斯、英国等国企业陆续加入,这里的国际化氛围日益浓厚。“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这里的德国企业也希望和更多国家的企业合作。开放包容的国际化氛围产生的创新活力,是中德生态园近两年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狄沛说。

如今,中德生态园已经成为绿水青山、生机盎然的招商热土、创业乐园,成为青岛对外开放合作的新名片。每天都有追求梦想的年轻人和国外专家涌入这片土地,书写着自己的精彩故事。最近,一家提供自动化运输系统的德国企业在接受《致远》采访时表示,中德生态园的国际化名副其实,企业今年将在园区投产。

今年60岁的狄沛身材瘦削,看起来神采奕奕。他告诉记者,他很幸运能够在一个美丽的度假胜地,愉快地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在德国,60岁还不到法定退休年龄。得益于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的政策,外籍专家可以工作到70岁。我还要做很多事情,吸引更多企业来中德生态园投资。”狄沛说。

猜你喜欢
生态园中德甜玉米
当周生态园
鼓乐活动中德艺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
无公害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甜玉米栽培技术与提高种植效益的措施
鲜食甜玉米栽培技术研究
中德两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比较研究
林业生态园设计中如何融入地域性景观
国际双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及借鉴
玩水上步行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