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反腐败报道如何做好议程设置

2020-12-24 08:03李天锐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议程议题舆论

李天锐

党 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反腐败报道也多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如何通过议程设置,做好与反腐相关的深度报道、案例警示和评论,提升反腐败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成为值得关注的话题。

在大力推进打虎拍蝇的过程中,各类媒体发挥了专业呈现、聚焦热点、引领舆论的作用。笔者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以专业媒体《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纪检监察》杂志、市场化媒体《新京报》《财新周刊》《南风窗》等为例,考察议程设置在反腐报道中所起的作用,试图找出提升反腐报道传播效果的相应对策。

借势引领舆论

议程设置理论由美国学者马尔科姆·麦克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提出。该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可以左右人们接受议题的可能和顺序;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媒介的接触频率决定着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的匹配程度。

由此观之,新闻媒体进行反腐败报道的频次、规模、方式、效果,将极大影响公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总体认知。

党的十八大以来,纪检新闻报道被放到反腐败的大局中去谋划,话语体系更“实”,传播介质更“广”,传播方式更“新”,宣传理念上设置议题、主动公开,着力引领舆论。同时,随着自媒体、网络媒体等兴起,主流舆论的影响力受到不小冲击。面对新的形势,反腐败专业媒体加强议程设置,在报道的频度、覆盖的广度、议题的鲜度、评论的锐度、案例的深度等方面做出了尝试。

2013年以来,《中国纪检监察报》扩大报纸容量,增加报道篇幅,改进报道语态,报道内容包括反腐新闻、深度分析、热点追踪、组合报道(专题报道)、评论乃至名家访谈、文艺作品等,涵盖古今中外,在舆论场上引起重大反响。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市场化媒体,如《财经》《财新周刊》《南方周末》《新京报》等,也在这一时期开辟更多与反腐调查相关的栏目,剖析贪官贪腐案例,刊发热点评论,与专业媒体一道营造了反腐倡廉的浓厚舆论氛围。

对媒体而言,主动设置的议题要符合中央精神,持论要公允,推出的时间节点要巧妙,才能把握住舆论的时度效,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2014年7月7日,《财新周刊》推出封面报道《反腐600天》,以党的十八大闭幕后到2014年7月刚好600天为重要节点,用万字长文回望和总结了600天来反腐败的成效,并刊发对国外专家的专访《“腐败不是中国经济的润滑剂”》,回应了个别人的疑问,增强了公众对反腐败必胜的信心。

增强议题的鲜度,就要在拓展议题广度的同时注意借势。2018年夏,电影《我不是药神》热映,《中国纪检监察报》推出《人民期盼处 改革发力点》等评论,梳理我国实施药品价格改革以来的“大踏步”,并指出解决群众健康问题,牵一发动全身,需要多部门、多领域联动。

主动出击,深化报道

除了引领舆论,还要主动出击,做好案例调查,彰显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2015年1月8日,时任江苏省委原常委、南京市委原书记杨卫泽落马3天后,《新京报》即刊发长文《杨卫泽被查前的300天》。该文通过独家信息及报道梳理,披露了杨卫泽在被查前一段时间内面色沉重、心事重重、焦虑不安,与之前的高调张扬形成了鲜明对比,读之很受触动。这再次说明了“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2016年1月29日至31日,《中国纪检监察报》连续三天在头版重要位置刊发《安徽宿州宋庙小学“要求受助贫困生出钱请吃饭事件”调查》,以数千字篇幅呈现出该事件背后的多方角力:欲盖弥彰的隐情、当地基层“雁过拔毛”的“潜规则”、村支书和小学校长动的“歪脑筋”、教育主管部门怕“家丑外扬”的“小心思”、基层纪委开展监督的能力不足等,最后以评论深化主题,促进相关问题加速改进。

值得注意的是,反腐败报道“追热点”时,也要注意全面报道和冷思考。

2020年5月,藝人仝卓在直播中自曝“高考身份造假”,《中国纪检监察报》迅速跟进,及时刊发多地纪委监委调查进展,还在头版刊出《一场直播牵出高考舞弊案——仝卓事件调查》。通过采访纪委监委办案人员、教师、学生、家长等,介绍当下各方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堵塞政策漏洞、推动教育信息化、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维护教育公平的举措。

反腐报道还要聚焦专业,反映问题、启发公众思考。

2014年,随着中央反腐力度加大,当时国内外出现了一些针对反腐败的谬论。《南风窗》连续刊发《反腐败阻碍了改革?》《反腐败与经济发展》等评论,指出没有反腐败的保障,就没有改革的成功;反腐败净化了政治生态,激发了经济活力。起到了“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等效果。针对近来一些基层单位在疫情防控中问责泛化等问题,《南方周末》刊发《疫情问责“疾风骤雨”,多地纠偏防止泛化》等报道,促进了问题的正视和解决。

在备受关注的反腐败案例剖析中,既要披露案例细节,引起读者关注,又要树立正确导向,促进读者深思。

2019年,在《中国纪检监察》杂志“中央追逃办成立5周年”专题报道中,读者既看到外逃人员生活的艰辛,比如有外逃人员“逃至缅甸后被当地武装组织逮住,给他发了一杆冲锋枪就让去巡山;外逃新西兰,靠妻子在街头拉二胡卖艺赚钱”等,又为追逃人员“拍摄武汉热干面感化外逃人员”而佩服,更从报道中了解到追逃天网正越布越密,即使侥幸出逃也会被抓捕归案。

做好反腐败报道的“后半篇文章”

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传媒环境也在急剧变化。媒介资源与平台的整合、新闻传播对象的内容偏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等,都将对反腐败报道的议程设置效果产生深刻的影响。

与此同时,一些媒体推出的反腐败报道还存在稿件专业度不高、与新媒体融合不够、与最新政策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反腐败报道要把握时度效,唱响主旋律,更好地发挥党政机关与公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仍需进一步提升议程设置能力和水平。

首先,要沉入基层发现议题。据调查,调查报道、案例剖析及地方创新探索,是读者最感兴趣的反腐败及廉政新闻内容。要践行走转改、花大力气、派出更多骨干力量、以更大力度加强上述报道。通过扎实采访,深入调查,主动发现和设置观点鲜明、内容丰富的议题,用心、用力、用情展示反腐败和地方创新成果。

其次,要通过对受众的研究来改进议程设置的方向和内容。议程设置是开放的、动态的。开启受众调查,对受众喜好等进行分析,设置其接受度高的议题,是新闻话题、案例剖析等成功传播、高效传播的关键。要研究主流专业媒体、市场化媒体、网络媒体等所覆盖的不同读者群体的阅读偏好,通过报刊、微信、微博等密切和读者联系,从其关注点中找到阐释政策、宣介反腐败成果的切入点,综合运用各种报道体裁,打通传播壁垒,将读者感兴趣的反腐新闻整合传播;要重视案例剖析等深度报道在反腐败报道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舆论引导,使社会公众树立反腐败斗争必胜的信念。

再次,要用媒体融合的方式引领舆论。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的主战场,网络受众既是传播者也是接受者。面对新的形势,要构建立体传播矩阵,发力新媒体,通过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平台传播,再造策、采、编、发全流程,壮大主流舆论场;要引导采编人员树立底线思维、守正创新,及时设置融媒体传播议题,创新表达方式,线上线下引领舆论。

最后,要用理论支撑深化反腐败成果。当前,反腐败学界研究热情高涨,议题广泛,不少观点被决策层吸纳。反腐败新闻报道要与理论研究同频共振,共同谋划、推出更好的议题,在新闻中体现、总结、深化研究成果,向智库延伸发展,讲好中国反腐败故事,共同做好反腐败报道的“后半篇文章”。

猜你喜欢
议程议题舆论
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美术教育
让政治议题“活”起来
做自己的支配者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第六届全球深商大会议程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阿塞拜疆向联合国提交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框架规划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