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核心价值体系整合社会思潮的挑战及其应对

2020-12-24 16:50徐锐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0年43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思潮社会主义

徐锐

摘要:当前,中国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处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思潮以及以资本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文化的碰撞激荡之中。主流社会所弘扬的核心价值观对普通大众的渗透呈现“碎片化”,对多元思潮的整合效能不强。要在学习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系统,要进一步丰富和拓展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引导和依靠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层,超越普世价值观,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效能。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思潮

引言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脊梁和灵魂。它提供了判断社会发展是非得失的值衡量尺度,是整合、引导社会前进发展中各种作用力的“磁极”,是聚合多元分层社会的“粘合剂”,是提升政府治理和政策施行效能、加速社会发展进步的“催化剂”。核心价值体系危机会导致社会前进道路上的曲折甚至反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中国当前社会所产生的很多重大问题,寻根溯源,都可以从核心价值观整合多元社会思潮的成效方面找到或多或少的原因。分析当前核心价值体系整合社会思潮的挑战及其应对之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核心价值体系整合社会思潮的挑战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文化大革命为高潮,近代中国的历次思想文化运动清洗隔断了中国传统旧文化基因对当代中国文化的传承。“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实践, 引出的价值问题纷繁复杂”[]。改革开放在获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带来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负面的影响。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虽然破除了民众对于宗教超自然力量的畏惧和因果轮回、善恶有报的封建迷信及其伦理束缚,但也使人类自私的劣根性得到了释放而难以用距今依然遥远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加以约束。近年来虽在全社会鼓励提倡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欲发挥其对民众的向心力作用,但传统文化、西方资产阶级思潮和马克主义思想有其内生的矛盾,虽然当时领导人力图树马克思主义之权威,以马克思主义之“一元主导”引领“多元并存”的思潮,然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形式完备之下,也存在各种思潮暗流涌动的现实。具有强大意识形态整合力,能取得绝大多数民众深度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依然在缓慢的孕育生成之中。

当前,中国社会的多元思潮处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思潮以及以资本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文化的碰撞激荡之中。在这三大思潮的共同影响作用下,社会主流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上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分化”现象:在国家层面,特别是在官方层面,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呈现出“一元引领,绝对主导”的局面;在社会层面,特别是在社会治理的操作层面,社会精英的价值观随政治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呈现出“左、右共存,摇摆争鸣”的势态;在个人层面,特别是在个人生活层面,主流社会所弘扬的意识形态对普通大众的渗透“碎片化”,普通大众的思想意识呈现出“知行不一,实用主义”的状况。这样的现象,即是我党在多元思潮碰撞激荡的现代社会中,力主构建“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意识形态格局的必然结果,但在更深程度上,也体现了当前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存在分化和断裂趋势的矛盾性,特别是在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价值体系基础的效果上,呈现“上热,中温,下冷”的势态。

二、深耕孕育和支撑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土壤

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有赖于对其孕育和发展其中的理论土壤及其价值体系的巩固和深耕。当代中国亟待形成一个新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系统和发展理论来指引发展和前进的道路。在当代中国,这样一个新的核心价值体系和发展理论必须承袭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思想。其中,核心价值体系是其精神内核,是哲学层面的思想理论,是一面超越世俗的精神旗幟;而发展理论是在政治经济社会的特殊领域体现核心价值观体系哲学思想的社会科学理论。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起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作用,告诉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如何衡量判断是非得失,它包含了从哲学层面解答为何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为何走社会主义道路等重大问题;其次要为中国人民指出具体的发展路径和达成目标的方法途径,特别是要给出判断资源稀缺和约束条件下解决各类问题的先后顺序,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好坏快慢的立场、角度、边界条件和价值标准。才能对多元思潮形成有效的凝聚与整合。

三、提升核心价值体系整合社会思潮成效的方向性探索

(一)判断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阶层,重点引导和依靠这个阶层

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还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相较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早已注重抑制资本过渡剥削劳动者的行为,并通过各种方式给予底层民众最基本的生存权,所以底层民众缺乏广泛而坚定的革命动机。而第四次工业革命以来,最先进的科技生产力已不再掌握在依靠出卖体力的劳动者阶层,而掌握在拥有知识的人手中。虽然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视野中,一般劳动者和知识分子都同属于无产阶级,但这样的分析还不够细致,需要对无产阶级所属的各个阶层进一步分析。首先,在当代社会,不掌握知识和技术的劳动者不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最具革命性的阶层,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知识阶层。如果根据社会地位和财富状况来划分,可以把整个社会大致按照水平方向分为若干阶层,传统的无产阶级或者说是中国社会的无产阶层,无论是工人还是农民,都处于社会的底层。但是在现代社会,知识阶层是跨阶层的,覆盖了最广泛的社会群体。上层阶层(权贵阶层、资产阶层如大资本家)掌握了知识的成果;中层阶层(中产阶层、知识分子阶层等)掌握着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这个知识阶层不是按照社会地位,从上到下,水平分层,而是一个包含了上层决策者、资本家、知识分子群体、乃至下层劳动群体中部门掌握技术知识的群体,形成了以知识分子群体为核心,以高层和中层阶层群体为主体,涵盖基层民众的跨阶层的竖向群体。其次,知识阶层掌握了非对称权力,具备最广泛的社会流动性。互联网给予了广大民众以获取信息的便利,谁拥有信息,能够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就可以获得知识,从而拥有相较于传统权威的非对称权力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即使是处于底层的民众,也可以因为拥有过硬的知识技能而获得财富,使自己向上一级阶层跨越。因此,要依靠并获得知识阶层广泛拥护,才能扎稳根基,坚定地把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思潮社会主义
对构建民主党派核心价值体系的反思
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探析
直面“真问题”,廓清中国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教学探讨
多元化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媒介素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