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雨声、读诗声、声声入耳

2020-12-25 06:35方雪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古典古人诗词

方雪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印证了中华大地几千年的文明足迹,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的精神有着重要意义,普及中华古典诗词及其文化自然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文化传播迅猛发展的时代,我们的古典诗词却是学生们不愿接触的“烫手山芋”。喜欢新鲜、时尚的学生们面对深奥、严肃的古典诗词真是如隔山打牛——无迹可寻。

古典诗词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难户”,难懂、刻板、单调是人们对古典诗词教学的一贯印象(读了背,背了读,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实用,但很单调)。改革开放后,特级教师们如神来之笔的创新和广大一线教师们不倦地努力,使得古典诗词教学在现今有了长足的进步,再加上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唤起了教师们的教学热情,古典诗词教学似乎有了重获新生的希望。但热烈之余,我还是想用一种客观、冷静的目光,审视当前古典诗词教学中一些值得商榷的做法和想法。

一、诗画同赏法

诗画同赏是古人的文化活动中一个重要的习慣的做法,教师们秉承先人的优良传统,在语文教学中大量应用诗画同赏法,品诗又品画,似乎效果还不错。

例如某一位教师在教授《观沧海》时,制作多媒体投影图画,在图画中,茫茫江面,辽阔无边、汹涌澎湃,配以登山远眺,柔肠百结的诗人,强烈的风吹拂着他的衣袂和须发,使人身临其境,领悟到李白孤寂和报国无门心酸历程。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品评王维作品的话,它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诗与画内在的艺术联系,所以它就成了诗画同赏的有力依据。但在这里,我们还应该揭下这层迷人的面纱,去探寻那隐藏背后的危害,因为我们要面对的是代表中华文明精髓的古典诗词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出示配画和插图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确对了解古典诗词的内容、意象、思想感情有帮助。可是现在有些教师教授古典诗词时,以图激情,以图解诗,以图创设情境等等,教学过程中图片横行天下,似乎读懂了图,就读懂了诗,完全忘记了对古典诗词文本的解读,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我们知道,中国古典诗词以意境见长,因此理解诗歌意境成了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环节。但意境尤其复杂难解,也正因为难解,才生发出许多动人的故事和美丽的想象,这是中国古人的伟大创造,也是他们留给我们后人的巨大难题。试想,如此复杂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境,经过多少代人都未必能解读出来,区区几张图片又怎能体现,如果不能真正的体现,还要这样做,这是不是一种教育上的误导,对我们的古典诗词文化是不是一种伤害?如果再深一层地想,长期这样教育教学,学生在古典诗词面前没有了想象甚至幻想,这对古典诗词的未来会不会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我建议老师们在教授古典诗词时,尽量不用或少用图片。其实,纵观人教版的新目标教材,古典诗词的插图有用的很少,许多都是人物的形象,或者表现了古典诗词中故事情节的某个场景,实际上,这些学生稍微看诗即可知道,没必要印出来,除了一点装饰课本的作用外,它们对学生理解诗歌意境的帮助微乎其微。

二、多媒体对古典诗词鉴赏的作用

教师队伍中流传这么一句话:长文短教,短文长教。既然短文都要长教,更短的古典诗词更要长教了,所以,教师们在教授古典诗词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对古典诗词进行拓展教学。多媒体的介入,让深奥刻板的古典诗词教学有了许多生气,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热情空前高涨。

物极必反,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现在不少多媒体教学的课堂,CAI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单一,本应充满师生情感交流的课堂变成教师点鼠标、学生观银幕的“人机对话”。学生得不到教师生动言语的诱导、形象神态的感染,课堂从头至尾只听到音箱里的声音、看见银幕上的图像。教师只顾忙着操作机器,播放事先制作好的课件,既不能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又不能进行恰当的板书,学生只见机器不见人,教师变成了放映员。想当年,那些古人在创作诗歌时是怎样一种情景。他们面对白纸冥思苦想,他们苦吟,他们悲鸣,“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他们没日没夜地“推敲”诗句,用血与泪的浇灌,才写出了饱含了丰富情感和内涵的诗歌。古人用这样一种方式创做出来的诗歌,我们不去仔细探究文本,却用这样一种所谓现代的其实是轻慢的方式来阅读,这是不是对先人的不敬,对古典诗词的不敬?没有一点“苦吟”的精神,又怎能理解古人的情怀?

试想,古人读诗何曾有过什么多媒体的帮助,不过是“一桌,一椅,一纸扇”而已。其实不同的条件还是其次,更重要的是我们老师教学生学诗要有一颗认真虔诚的心,不要想着投机取巧,不要想着实用的应试模式,想想文化传承的重任,想想多少年以后的中国人还像我们一样读着这些古典诗词,那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所以我想,多媒体进入古典诗词的课堂其实是一件好事,至少它能让我们多一种阅读古典诗词的方式,但因为一些人浮躁的做法,使得一件好事产生了消极的作用,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三、“诵读”在现代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意义

一说到传统的“诵读”,肯定有人说如果不是为了应试,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绝对该淘汰出小学古典诗词教学的课堂。那么,“诵读”在现代教育迅猛发展的前提下,它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它是否还能像古代一样给人以学习上很大的帮助?这是笔者在下面将要探讨的问题。

古人对“读”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七分诗三分读”等等。可见古人很重视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古典诗词。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古人写诗文注重音韵的起伏,平仄的错落,节奏的快慢,唯有大声吟诵、熟读至背,才能更好地体会文本的内涵,领略古今相通的永恒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古诗文的音韵特色,积累而形成语感。

那么,在当下的教学环境中,古典诗词的“诵读”存在的意义在哪里?

首先,笔者认为老师们大可乐观地看待这个问题,这种阅读古典诗词的方式存在这么久了,历经各个朝代的考验,并成为一种学习传统,至今仍然被使用,可见它的生命力是极强的,不会轻易退出历史的舞台。

其次,笔者认为它是现代人进入古代诗人内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桥梁。这个“桥梁”是独一无二的,它形象,亲切,是看、听、感的立体结合,超越其他任何一种单纯的阅读方式,甚至超越多媒体介入的力量,因为它是人类用自己的身心去学习的一种方式,这是外在的多媒体所不及的。

再次,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即“诵读”文化。君不见世界各地常有各种各样的诗歌朗诵会,人们争相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或朗诵一些名家名作。抛开“诵读”的内容不谈,“诵读”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体验过程,每一次“诵读”,都能培养性情,修养心志。(在医学中,它还有治疗心病的作用,在大声“诵读”的同时,把内心的愁绪,伤感散发出去,便情绪得到疏导,不至于郁积成疾。)而当“诵读”文化和古典诗词文化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它们发挥出的魅力更是无可比拟。

所以,在我们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地利用“诵读”法来学习古典诗词,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须的。至少在现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中,它对学习古典诗词的作用,以及它本身具有的魅力,使它成为一条通往古典诗词文化的必经之路。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中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因此,教师们在语文教学中既需热情,又要冷静,既需耐心,还要大胆。只要你不是为了名利,在尝试中走了些弯路,还是可以原谅的。

以上是笔者根据自己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感受写出的一点经验之谈,不踹冒昧,以贻笑大方之家。

猜你喜欢
古典古人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古人的过年诗
轻古典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