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教融合”视角下高职市政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20-12-25 06:35赵孝平蒙媛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

赵孝平 蒙媛

[摘  要:通过分析目前竞赛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关联,以竞赛的知识技能需求为切入点,将其碎片化,并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相关联,完成课程体系逻辑的构建,实现竞赛资源的充分利用,达到赛教双赢的目的。实施结果表明:新课程体系能达到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并对竞赛成绩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赛教融合;课程体系;结构设计竞赛;市政专业]

2019年,国务院下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将技能竞赛纳入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这进一步巩固了技能竞赛在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如何将竞赛深度嵌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其独到的作用,近年来,各院校都进入了深入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某一门课程,仅仅将竞赛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实践过程中过度功利化,不但没有发挥出竞赛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反而成为正常教学环节的负担,为广大教学管理者所诟病,远远没有发挥出竞赛在人才培养中的潜力作用,与竞赛实际的作用并不相符。

1现状问题

“课程体系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付诸于实践的桥梁。”为将这些资源进行项目化改造并融入教学,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并通过教学为竞赛输入更加优秀的人才,实现赛教良性循环的目的,我校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于2019年试点“结构设计竞赛赛教融合班”。该班在近一年的实施过程中,主要遇到以下问题:

1.1原课程体系与竞赛知识链不匹配

原课程体系是按照“建造特定建筑物实物”的思路来设计,实物比较复杂,需同时实现全部建筑功能。这要求课程设置全面、具体、深入。2019级市政专业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按照课程逻辑顺序所形成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由表1和图1可以看出,现状课程体系是按照课程逻辑顺序来进行编排,修完全部课程体系需要五个学期,主要课程链条冗长且唯一。

竞赛的要求是“制作一建筑模型”并实现某一特定功能,对知识体系的要求更加直接明确。一方面,赛项的不同级别对知识体系要求的侧重点不同,学生只需要掌握课程中部分知识点即可满足相应级别竞赛的需求,不需要完成全部课程体系的学习后才能参赛;另一方面,部分课程中的知识点与先修课程并无逻辑关系,但却是竞赛初级阶段必备的知识技能,例如,《施工组织设计》(V5)中的知识点—“流水施工原理”与先修课程并没有逻辑关系,但这部分内容却是结构竞赛初学者必须掌握的知识。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无法适应赛项的这种要求。

这就要求将原有课程模块化分解,按照知识点逻辑重新构建若干个短小、螺旋进阶式的知识链,灵活适应不同级别的赛项需求。

1.2课程体系周期与竞赛周期不协调

通常,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校赛安排在当年的12月份,省赛安排在次年的5月份,國赛安排在次年的10月份;现状教学周期按照学年进行,课程结束时间多在当年的1月份和7月份。

这主要造成三个方面的矛盾。第一,竞赛训练与正常教学活动在时间上存在较大冲突,特别是省赛、国赛冲刺阶段,矛盾更加突出;第二,竞赛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无法涵盖课程的全部内容,通过停课集训、竞赛奖项完全替代课程学分这一手段来化解上述冲突,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也不利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第三,各阶段的竞赛仅需要课程的部分内容作为理论和技能的支撑,按照现有课程体系及授课计划,学生在参加不同阶段的赛项时,无法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储备。

解决上述三个矛盾,仍需将课程知识模块化,建立全新的知识链,并将原课程的学分分解细化,分别赋予知识链中的每一环节。再将竞赛所需知识模块的授课进程与竞赛训练的时间进行匹配,并以此为基础,调整学期教学进程,以达到赛教相容、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目的。

1.3课程体系实训环节设置与竞赛资源不融通

课程体系实训环节通常是以建筑物物为载体而设置的,但建筑物实物规模过于庞大、建造周期过于漫长,学生在理解认知、实践操作方面都存在较大困难。结构设计竞赛中的结构模型、加载设备规模适中、建造周期短,学生易于操作,背后隐藏的原理与建筑实物基本一致。两者如能有机的结合,可以大幅度的增加教学效果。但受课程体系的限制,目前竞赛资源还无法走进课堂,结构模型制作环节与课程体系实训环节之间还没有进行关联。重构知识链后,将现有实物建造实训内容优化,调整实训课时。同时,在每一条知识链进程结束后,特别是与竞赛直接对应的知识链结束后,安排相应的结构模型制作实训。最大程度上实现赛教相长。

综上,如何通过模块化课程建立知识链、调整授课周期与学期教学进程、构建赛教相通的考核标准、打造竞赛与实训相融的平台,是实现赛教融合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改革内容

2.1按知识逻辑和竞赛能力需求模块化分解课程、建立课程模块评价标准

结构设计竞赛的赛题是通过团队协作、科学的项目管理、完成建筑物模型的设计建造,并实现其特定功能;现有的专业课程是教授“具有特定功能建筑物”的设计、施工方法。两者所涉及的管理、分析、计算、设计和部分施工原理相差无几。通过分析结构设计竞赛的能力要求,将其碎片化为知识点、技能点,前期初步碎片化结果以及与课程之间的关联详见表2。其中,课程代号与表1中课程名称对应。

在上述关联的基础上,将课程知识点继续细化,按照知识逻辑顺序理出各课程的知识架构,对照竞赛不同阶段的知识技能需求,组成若干个知识模块。同时,对赛项资源进行项目化改造,转化为可实施的教学项目或任务,融入各课程知识模块。重组后的课程紧紧围绕着“完成建筑物的设计施工”这一目标,实现赛教课程内容互融互通。

根据制作、训练、学生指导、加载以及竞赛等多环节设置课程各模块评价标准;综合考虑课程模块与竞赛的关联程度、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紧密程度以及各模块授课课时等因素合理分配各知识链学分。

2.2按赛教相通的原则构建课程体系、设置与竞赛周期协调的知识链教学周期

将原有课程体系中的各课程,按照知识逻辑顺序进行模块化分解,课程各模块相对独立。再根据结构设计竞赛的能力要求,按照结构模型功能分析、几何外观设计、理论方案计算、项目管理与协作分析、节点与构件制作、体系优化设计的逻辑顺序重新排序,按照“校赛”“省赛”“国赛”的知識技能要求,分别串联成若干个知识链。最后重新构建三阶段螺旋进阶式的课程体系。

学生通过该课程体系的学习,具备制图识图能力、结构受力分析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材料识别与质量评定能力;课程知识点实现除公共基础课程、计价课程外的其余专业课程的全覆盖。同时,通过该课程体系的学习,学生也具备了参加结构设计竞赛的能力。

知识链长短设计时,需考虑与竞赛的关联程度以及竞赛集训时间。根据历年的经验,与校赛关联的知识链授课时长应不少于3个教学周,与省赛关联的知识链授课时长应不少于6个教学周,与国赛关联的知识链授课时长应不小于8个教学周,在此基础上调整其余知识链长度,安排每学期的教学进程。实现教学与授课周期相协调的目的。

2.3按照竞赛资源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建立竞赛与教学相融合的实训平台

将历年来的校赛、省赛、国赛题目进行拆分,收集日常教学、训练时形成的课件、任务书、视频、加载设备等资源,根据知识逻辑,形成若干个教学案例,一案对应一知识链。每一知识链进程结束后,即开展相应的实训,对该知识链的知识能力目标进行加强巩固,并纳入知识链考核。

同时,通过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将竞赛教学项目化成果,向全院学生开放;非赛教融合班学生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全部竞赛资源,从而实现竞赛资源的高效利用、也扩大了赛教融合的受益面。

3结语

“赛教融合”视角下的课程体系需要按照“竞赛”的知识技能需求为切入点,并将其碎片化,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相关联,完成课程体系逻辑的构建,实现竞赛资源的充分利用达到赛教双赢的目的。

自在市政专业实施改革以后,该专业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有大幅度增加,2018年校赛,市政专业共有39名学生参加,占当年新生总人数的58%,2019年校赛,市政共有57名新生参赛,占当年新生总人数的52%,学生对模型制作具有很强的参与意愿,并且对结构模型背后的力学原理有较大的求知欲。并在2019年浙江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获得两项一等奖。真正实现了赛教双赢。

参考文献

[1]黄梅娟,康文慧.赛教融合模式下的教学改革探究[J].教改探索,2016(04):31-32.

[2]杨鑫,王永强,王健.赛教融合的运行和管理机制研究[J].时代农机,2019(08):109-110.

[3]李燕,张爱国,孟翔.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赛教融合型”教学体系的建立与改进[J].科研与教育,2020(01):119.

[4]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03):88-90.

作者简介

赵孝平(1979—),男,安徽太和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跨度桥梁施工技术。

基金项目:金华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校级教改项目: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教融合班”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2020ACCA8)。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应用型本科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重构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多元教学模式在环境工程课程体系的应用
1+x证书下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重构探析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数字化融入飞行器制造技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高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基于马斯洛动机理论的高职软件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