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20-12-25 06:35邹帆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已经日益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网络的出现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的出现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2007年底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互联网新闻宣传工作,努力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使互联网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只要思想政治工作能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把思想政治教育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更好的结合起来,就能被动化为主动,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网络起源于美国,国外学者对网络行为的相关研究也是最早的,研究也更為客观、全面。国外主要倾向于实证研究,研究的重心是青少年网络行为问题及教育,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第一,大学生网络行为类型研究。霍华德等人通过对美国人网络行为的调查,将网络行为区分为四中类型:以兴趣和娱乐为主的网络行为;以获取信息为主的网络行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网络行为。第二,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影响因素研究。著名的社会控制理论家特拉维斯.赫尔斯奇认为,自我控制力较差、情绪容易激动的人暴力性越轨行为倾向越强,学校和家庭社会化不充分是造成其自控力较低的重要原因。第三,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途径研究。由于国外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名称,更没有具体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在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中作用的文章。但是他们的宗教教育、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等都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同样的性质和职能,为了教育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国外采取了许多相应的措施对他们进行引导。

其中,西方国家的高校都普遍开设了网络伦理和网络道德相关教育课程。如杜克大学开设“伦理学和国际互联网络”课程、麻省理工大学开设的“电子前沿的伦理与法律”等。此外,国外许多国家还制定了专门的网络法规。如美国的《计算机安全发》、英国的《电子通信法案》、日本的《青少年网络环境整备法》等。目前,国外对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的研究,已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

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被引起重视,一般认为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或新世纪初开始的。近十年来,随着网络科技的突飞猛进,在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不懈探索和实践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无到有、从理论到实务不断发展,开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培养他们的行动力,将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工作立体化,令教学机制得以不断完善。具体做法如下:

1.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页(慕课、学院党团建设网站),开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课堂”,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采取灵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

2.开设网上论坛、博客、学院主页君、公众号,架设同学们对重大问题,热点问题讨论的自由平台,并加以正确引导。

3.开通辅导员邮箱,通过邮件的形式及时答复同学们的问题,也可以与同学们进行在线交流与沟通,了解同学们的思想动态。

4.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网络对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识不够,运用网络技术的意识不强,对开辟和占领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的紧迫感不强。还有一些工作者虽然有占领网络阵地的意识,但是网络素质和网络技能的欠缺影响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所以,高校普遍缺少一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即一批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懂网络技术的人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已经日益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然而,在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这把“双刃剑”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影响。

1网络容易对大学生的传统道德规范形成强烈的冲击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社会,目前我国对网络的监管制度还不完善,缺乏实效的监督管理,间接的为一些不道德的行为提供了一种庇护。这种虛拟性大大增加了网络的新奇性与刺激性,也深深吸引着好奇心强的同学们。在网络中人们可以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性别、年龄、身份等等。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对自己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及行为不加以约束,长期形成一种不服责任感的态度,因此,不道德的行为随处可见。更为严重的是,现在的“网络犯罪现象已经露出了苗头。从国内外的统计数据来看,80%的“黑客”是青少年,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校大学。

2网络容易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动摇

网络的世界是一个自由意识的乐园,网络信息量又相当的庞大。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在网络上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传播,而我们又无法对它们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控制。由于网络技术起源于美国等西方国家,他们在网络领域中起主导地位。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不同意识形态的相互碰撞,大学生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地接触任何-种文化,任何一种政治观点。然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大学时期正处于一个逐渐形成并趋于成熟的阶段,他们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面对一些西方霸权主义国家刻意传播的反社会主义信息时,如果不能正确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来进行判断分析,容易造成其思相混乱、对本土文化的抛弃与排斥,动摇大学生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沈青.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思考[J].科学教育家,2008(05):96-97.

[2]刘先凡.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影响及对策[J].学术问题研究,2006(01):98-99

作者简介

邹帆(1984.08.13—),女,汉,湖北武汉人,硕士,助教,湖北大学,历史文献学,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实习就业指导等,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