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日韩偶像产业的发展看中国文化产业的海外困局

2020-12-25 06:35李雪涛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中日韩文化产业

摘  要:近年来,中国偶像产业的发展步入快车道,在行业获得空前繁荣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与中国相比,日韩偶像产业发展时间较长,有着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本文将立足于中日韩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对中日韩偶像产业海外策略进行差异性分析,并思考中国偶像产业及文化产业的未来出路。

关键词:中日韩;偶像产业;文化产业

一、中日韩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998年,韩国正式提出“文化立国”的战略口号,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韩国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经过20年的发展,韩国文化产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已经高达15%,高于欧洲平均水平,“韩流”也正式成为世界范围内不容忽视的一股文化力量。日本政府更是在1996年就开始公布实施《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现如今,文化产业总值占GDP总量的比重为20%,其中日本的动漫产业早已成为日本的文化符号。中国于2011年正式提出“文化强国”战略,根据《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9》中的数据,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8737亿元,比2004年增长10.3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2.15%提高到2018年的4.30%,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逐年提高。

虽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整体向好,但近对比同期韩国、日本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和文化产品输出情况,中国文化产业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偶像产业作为当前中日韩三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极大比重。根据日韩偶像产业发展的规律,当人均GDP达1万美元左右时,偶像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可以说近几年是我国偶像产业发展变革的重要窗口期。

二、中日韩偶像产业海外策略差异性分析

如果对中日韩三国偶像产业在海外市场开拓方面取得的成就进行横向对比,韩国各经纪公司早在选拔练习生之初就已经将目光发散到整个世界市场,每个公司都有着一定数量的外籍练习生储备,同时已出道的偶像组合中也大多有外籍正式成员,如隶属SM公司的男子偶像组合SUPER JUNIOR,就因其中有首位在韩国出道的中国成员韩庚而被中国民众知悉,从而打开了中国市场,并促使SM公司于2008年策划出了全新的偶像组合海外活动模式——“海外小分队”模式。如面向中国市场的SJ-M、EXO-M等,是韩国经纪公司对开拓海外市场的创造性尝试。

与立足于韩国市场而放眼海外市场的SM公司不同,同为韩国三大经纪公司之一的JYP公司所采取的海外策略则更加大胆而曲折。早在2008年,JYP旗下女子偶像组合Wonder Girls凭借热门单曲《Nobody》成功占领韩国市场。随后,JYP公司大胆决定战略性搁置国内市场,全面进军美国市场。彼时欧美市场对亚洲音乐的接受程度还不算高,Wonder Girls未能打入美国市场,公司海外策略上的尝试也使其失去了韩国市场。但正是JYP公司的努力尝试,为韩国偶像产业在欧美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3年防弹少年团横空出世,韩国偶像产业的发展进入新阶段。2015年,防弹少年团所属的经纪公司Big Hit开始调整组合发展策略,正式进军欧美市场。短短5年内,多次登顶欧美国家音乐榜单第一名,两次受邀登上美国音乐最高奖项“格莱美奖”的舞台。在站稳欧美主流音乐市场的同时,在非洲、中东地区等地也有着大批受众。在防弹少年团成功的背后,是整个韩国偶像产业的厚积薄发。经过21世纪前20年的发展之后,韩国偶像产业从世界音乐市场的边缘逐渐向中心靠拢,受众范围极广。

与韩国相比,中日两国在海外策略上相对较为滞后,鲜少有“走出东亚”的情况发生。海外推广的不力也就导致了中日偶像产业在海外经济效益和对外文化传播等方面并不成功。在韩国偶像产业对外输出的过程中,不仅完成了资本间的流动,也在潜移默化间传递着韩国文化的价值取向。若是放眼整个文化产业领域,日本的实体偶像产业虽未能成功走出国门,但其动漫产业中的虚拟偶像的发展让世界各国都望其项背,同样也在向世界输出日本文化。通过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传播,日韩得以持续对外输出本国最新文化成果,使世界各國虽在文化理解上存在一定偏差,但对日韩文化的感受性资源与同期日韩国内受众基本一致。而近年来,由于中国文化产业缺少强有力的成果输出,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大抵还停留在20世纪末的武侠电影上,难免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不对等”的情况,如果再不加以重视,可能会在今后引起意识形态上的进一步对立。

三、结语

偶像作为大众文化的载体在文化输出、舆论引导、价值观影响和国家形象表现上发挥巨大作用。当前中国依托网络选秀综艺得以蓬勃发展的偶像产业看似如日中天,却也显露出急功近利的态势,忽略了对偶像组合成员实力的打磨。目前中国每年至少有三档同类型偶像选秀节目,对各演艺经纪公司的练习生人员储备要求极高。对数量的追求固然能在短期内为资本市场带来大量的发展红利,但对质量的关注才是偶像产业发展过程中能带来长期利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甄伟丽,肖亮.韩国造星模式中国本土化趋势研究[J].现代商业,2019(33):61-63.

[2]张昕妍.中国偶像产业的机遇与挑战[J].散文百家,2019(02):254-255.

[3]田艺佩.关于日本偶像产业的特征[J].商业故事,2016(06):120-121.

作者简介

李雪涛(1996—),男,汉,山西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神话学。

猜你喜欢
中日韩文化产业
中日韩贸易数据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2017,文化产业如何挑大梁?
1~2月中日韩造船三大指标实现情况
《中日韩投资协定》正式生效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