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开放式智能化“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与初步实践——基于工科类“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现状调研*

2020-12-26 07:20黄世娟黄品文鲍伟成魏东
科技与创新 2020年24期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大学物理物理

黄世娟,黄品文,鲍伟成,魏东

一种开放式智能化“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与初步实践——基于工科类“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现状调研*

黄世娟1,黄品文1,鲍伟成1,魏东2

(1.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2.新华三集团,浙江 杭州 310052)

在教育现代化大背景下,调研了工科类“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了一种将互联网+智能手机APP融入课堂“教”“学”“做”“评”各个环节的教学模式,建立整合实验预约、电子资源、实验过程监管、实验报告自动评阅等多平台的系统,构建“线上课前预习、课中实验操作和数据实时反馈、课后数据处理和实验报告及视频翻转制作”的综合量化评价体系,积累平台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该教学模式初步在该校开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反馈。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开放式实验室;智能化管理

“大学物理实验”是教育部确立的大学理工科专业六门基础必修课之一,是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后接触的第一门基础性实验课程,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更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训练,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2]。

2019-02,中共中央、中国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坚定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的行列,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基于此,文献调研分析了当前部分高校“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现状,包括实验条件及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现状、课程成绩评价模式等以及信息技术渗入“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现状,最后,结合前人的研究实践基础和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种开放式智能化“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体系,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旨在为高校理工科尤其是工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开展提供参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1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是不断扩大的高校招生规模以及新高考制度改革使得生源的物理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以浙江省为例,2017年新高考制度全面实施开始,选考物理的学生数逐年下降,甚至部分高校的部分理工科专业有50%以上的学生未选修物理,导致学生缺乏基本的物理思想和物理模型锻练。二是当下出于种种原因考虑,部分高校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学时数被不断压缩。三是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它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一个好的实验项目不仅要具有丰富的实验内涵,还要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创新能力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这无疑使得“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设计改革迫在眉睫。

1.1 实验条件及教学模式

从王亚伟等人[3]对华东地区38家教学单位2015年的调研情况来看,经过几年的密集建设,实验室硬件条件有较大改善,运行经费也有所提升,但仍然有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物理实验室的面积集中在1 000~3 800 m2,每年的实验教学运行经费不足8万元的就有17家,而其中实验室面积比较大且运行经费比较充足的多是985、211高校或地方重点高校。从专职教师的情况来看,2008年以来近7年的时间内有23家单位的教师人数基本无变化,而且部分单位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在减少,整体队伍学历偏低,相对于实验室硬件条件的改善和面积的增加,这十分有碍于实验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从实验的教学内容来看,主要分为验证型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性实验、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但从实际开展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仍以验证型基础性实验为主;部分学校有自己的选课系统[4-6],如福建师范大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安徽农业大学等,学生可以自主预约实验项目,包括选修和必修项目,也有部分学校受限于实验条件,只能按专业固定所做实验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理学院[7-8]目前正在实施的是一种定制式教学,也即分层次教学,根据不同的专业培养要求,比如工科、理科和创新班,内容包括必修、选修和探究型。

从实验的教学模式来看,大部分学校主要还是以教师先讲解,学生再做为主。北京理工大学物理教学实验中心[9]调研了英国兰开夏大学的“大学物理实验”开放式教学模式,开放式实验教学是指实验时间、空间、内容、资源及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是开放的,学生有自主选择权,这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创造性综合能力的培养。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系[10]从1999年开始实行开放式的教学管理模式,但是受限于实验项目和实验人数的不断增多,课程考核面临严峻的考验,且无法在其他学校借鉴展开。其他部分学校的开放式教学也多限于学生的因故补做和课外活动等,开放效率比较低。

1.2 实验成绩评价模式

目前,各高校普遍采用平时考勤和预习成绩、平时实验报告成绩、理论考试及随机实验操作考试成绩的评价模式,其中实验报告成绩的占比相对较高,实验操作部分和预习部分的情况不能很好体现。针对这种情况,2004年有研究者提出模糊综合评判法[11]评价“大学物理实验”成绩。直到2015年[12],该方法也未能大面积展开,至今也没有继续推广。华南师范大学物电学院[13]提出了一种发展性表现性成绩评价模式,对每一个实验制订一个详细的表现性评价准则,但是也只是在很小的范围内实施。这两种方法虽都能很好地解决传统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但是并没有实际展开的主要原因是需要实时录入成绩且环节复杂,如果不能借助计算机,则教师的工作量将很大,且课堂效率低下。也有部分研究者提议,实验过程中要考察学生的科学态度,对“错数据”不能“一棒子打死”;增加评价主体,让学生和教师均参与评价,自评和互评相结合;期末考试的成绩可以多样化,比如理论考试、口头报告、操演等。

1.3 实验教学现状

虽然“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在理工科院校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但综合来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存在以下问题:①“填鸭式”教学,验证理论模式仍然是主导。教师在3 h的实验课中,往往致力于口头介绍实验理论原理、实验仪器调节和使用、实验内容要求、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和诸多实验注意事项等。②实验教学内容繁多,而课时有限,学生疲于理解掌握,影响了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在课前往往花很少的时间或根本没有花时间去认真预习实验的原理和内容,所以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遵循教师的讲解步骤做实验,根本不考虑正在做什么或者为什么这么做。③实验课堂同时做实验的学生人数较多,且专业背景不同,其物理理论基础及动手能力参差不齐,教学效率低。一位实验教师要同时指导几十个学生的实验操作,分身乏术,不能及时发现并改正学生的操作错误,实验结束时不能及时有效地检查实验数据,导致部分学生的实验效率低。④课程成绩考核评价体系相对单薄。学生做完实验后呈交上来的只有一份实验报告,不能体现课前预习、实验操作部分的情况等,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不够重视。

2 信息技术渗入“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现状分析

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正逐步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方式多样化,为高校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环境条件和技术支持。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渗入到“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课程考核等各个方面。许多高校都建立了基于互联网如微信、Web等的实验在线教学管理和资源共享平台,制作上传了大量的视频、图文文件等,供学生在实验前后查阅,扩展了知识内容和知识面。清华大学实验物理教学中心[14]、同济大学移动学习平台[15]、山东大学物理学院[16]、吉林大学物理学院[17]、上海理工大学实验室管理与服务中心[18]、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 院[19]等国内一流院校都走在了前列。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QQ、微信、蓝墨云等交流工具进行线上测试、线上答疑讨论、线上问卷调查分析等,师生交流通道既可以是课上实时的,也可以是线下的,互联网以定量方式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效果,并积累建立学习过程性资料。部分高校的部分实验仪器实现了计算机控制操作和采集数据,实验设备智能管理,为远程实时诊断和维护实验仪器提供了技术支撑。福建师范大学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4]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实验物理中心[20]在近几年引入了智能化的预习题库和实验报告自动评阅系统,解决了大面积考核问题,加强了实验教学的考核环节,大大地缩短了实验教师的课程评价时间,但是缺点是仍然不能避免“高分低能、数据抄袭”等问题,也就是缺少过程监管。太原工业学院理学系[21]提出了基于移动平台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考核方式,但是,最终的评定成绩值区分度不大,学习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基于互联网的虚拟仿真实验[22-23]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环节中,但其更多地被用作实验预习的补充和一些因场地和资金受限的实验项目的原理演示,部分高校重视性不足。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与“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融合已经有了非常多的尝试,也取得了很多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高校、教师和第三方运营商等技术开发主体之间各自为战,沟通不畅,系统和平台的实用性、扩展性都不够,网络资源的质量不过关或流于形式,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能力有所欠缺[24]。另外,现在的物理实验教学亟需建立一套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的教学分析平台,包括实验报告查重与评阅、学生实验技能分析与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综合分析与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分析、实验设备智能化管理 等多种功能,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当下,国家正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安排,系统谋划2035年的教育改革发展。科技的进步,尤其是智能化对教育改革的影响越来越不容忽视,将“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信息化、现代化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3 互联网+智能手机APP环境及可行性分析

第一,各高校互联网已经全面覆盖,具备信息化、智能化的条件,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各高校校园网络、网络云盘、服务器等基础软硬件设备已经建立并普及,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了信息化的环境,也正在逐渐影响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第二,搭载Android操作系统和IOS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设备在高等院校学生中已有很高普及率,并且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已经变得和这些智能移动设备密不可分。近年来,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智能手机上网或娱乐的现象越来越多,为应对这种情况,部分高校教师提出“无手机课堂”,在上课时教师和学生均不使用手机,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然而,学生随身携带使用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在课堂上强制禁止使用智能手机,会使他们产生抵触心理,很可能产生与预期相反的结果。“堵不如疏”,在大学生越来越习惯于利用智能手机从网络获取信息的情况下,大学课堂也应随之做出改变,正确引导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辅助学习。

第三,智能手机的逐步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手机APP应用于高校教学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手机APP在教学应用中的地位日渐凸显。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程序(Web APP)、手机APP等的教学实践有了较多的开展,相关的在线教育网站如中国大学MOOC、MOOC学院等都开发有相应的移动客户端应用软件供用户使用。手机二维码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资源的传递更加方便快捷,一个二维码就可以包含网址、图文资料、视频等信息。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智能移动设备并且实现与教学活动之间的资源整合,将学习资源更方便快捷地传递给学生已然成为当前教学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内容。

第四,利用智能手机内置的各种精巧传感器进行物理实验,与传统的物理实验方式进行对比分析的实证研究在国内的关注度相对较低[25]。从2012年起,在国外部分学者的推动下,尤其是Physicstoolbox、SensorKinetics、Sense-it等手机APP的相继研发之后,利用智能手机自带的各种传感器(如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声传感器、光传感器、霍尔传感器、气压传感器等)进行物理实验的演示、操作和数据的获取记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物理实验教育者的关注,由于其测量方便快捷、精确度高等优势,应用的实验内容已经涵盖了力、热、光、电、声等多个领域,应用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测量物理量的数值、测量极值间的时间间隔、测量物理量的空间分布等等,例如,牛顿环实验中将手机摄像头对准目镜,通过手机观察分析条纹移动,操作简单轻松,因此,鼓励学生利用智能手机进行大学物理实验相关操作,也能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但是,相对来说,利用智能手机传感器进行物理实验还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在国内开展这方面工作的学者少之又少,大家只是更多地注重实验内容的研究。

4 开放式智能化“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可行性模式

“大学物理实验”按大学科分类,分为三个层次教学。第一层次,在低年级阶段,以验证性、模拟性实验教学为主,第二、三层次,在高年级阶段,以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教学为主。其中第一层次的教学是设计型研究型教学的载体,包含两个层次的基本任务: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实验技能(包括思想、方法及规范)及常规仪器的使用;通过多次独立完成实验的锻炼,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其创新能力[26]。对于工科专业,其重点在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基础性实验相对而言更具程序规范性,其开放式智能化的教学模式具有可行性。本文提出的教学及评价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基于互联网并可通过智能手机APP便捷访问的资源库及电子教材,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整合实验预约、电子资源、实验过程监管、实验报告自动评阅等多平台的系统,解放实验教师,提高效率。

首先,结合实验内容的特点,通过归纳总结,将整个实验内容细分为很多个小知识点,然后围绕每个小知识点,分别制作2~5 min的简短小视频,视频内容可以是纯理论的图文动态讲解,也可以是实验操作的演示示范,然后将这些电子资源按实验项目整理分类,存储在自建服务器上或上传到网络云盘。简短视频可以由教师提前完成制作,然后每次实验结束之后,自愿组队,每组随机分配任务,2周内各组学生自行拍摄各自任务的视频或PPT汇报视频,修改剪辑后上传,学期末由学生和教师投票综合评选出各部分最优视频资源并预留至下一届学生使用,从学生视角,实现资源的更新,如图1所示。

图1 电子资源库的建立与更新图示

其次,将传统教学方式的课堂上教师花大量时间讲解的内容,比如实验原理和实验注意事项部分,放在课下由学生在线上完成预习,为督促学生有效学习,在正式实验前教师分级别设置并限定时间进行习题测试,考察每位学生的预习情况,达到要求才能进入实验内容操作部分。如果不合格,间隔5 min左右时间观看电子资源后再次测试。如果3次均不合格,则取消此次实验预约。这里测试的习题库包含三个层次的题目:第一层次是本次实验涉及到的物理概念和所使用的实验器材;第二层次是本次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即要做什么,解决什么、怎么解决;第三层次是对本次实验中的结论举一反三,拓展到更深层次应用。

最后,寻求第三方互联网公司的合作,共同开发整合实验预约、电子资源、实验过程监管、实验报告自动评阅等多平台的系统,解放教师,减少重复无效工作时间,从而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改革和信息技术更新上,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基于学校局域网,利用二维码技术,结合智能手机APP实现课堂管理方式的开放化和智能化,学生学习的自主化。

如图2所示,学生登录系统平台预约实验项目,保证一人一套实验仪器,正式上课前,学生将预习报告上传然后到实验室签到,继而进行在线限时测试,预习测试合格后,选择实验仪器,利用二维码解锁技术智能开启实验仪器设备,然后组装检查实验仪器,如果仪器正常则正式进入实验,如果仪器不正常,通过故障报修系统及时反馈给实验管理员进行维修。进入实验后,按要求内容操作,每完成一项实验内容就将该部分的数据或拍摄的现象照片上传至数据库云服务器进行数据反馈,如果反馈数据合理则继续下一项,如果若数据不合理,则间隔3 min左右时间再次观看资源库视频独立解决或与其他学生讨论分析或询问实验巡查员,进而再次进行该项实验内容并上传新数据或新图片,直至所有实验内容全部完成。最后进行实验仪器规整,记录实验时长并结束实验,如果总实验时常超过规定时长,则本次实验最高评分不得超过及格分。后续的数据处理及思考题回答也要在两周内完成并上传。

另外,在实验仪器或实验桌指定位置粘贴相应的二维码,学生也可以使用自己的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快捷访问储存在本地服务器或网络云盘上的该实验电子资源,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特定的知识点进行学习,通过观看该知识点的视频及图文讲解,针对该特定问题迅速找到解决方法。如某位学生不知道如何读数,可以直接点击“读数方法”的视频,通过几分钟的学习,就可以独立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大数据分析,对于实验中较多学生出现的相同问题,教师要及时通过到场投屏演示或录小视频讲解,提高实验效率。

图2 实验室智能管理及实验全过程评价系统构想图示

第三,构建“线上课前预习、课中实验操作和数据实时反馈、课后数据处理和实验报告及视频翻转制作”的综合量化课程评价体系。

在该教学模式下,平时实验成绩有4个考核点,分别是电子资源是否点击预习、预习报告情况、是否准时签到和视频翻转制作情况;课中实验操作过程成绩有5个考核点,分别是预习测试情况、实验仪器选择及组装情况、实验过程数据反馈情况、结束时仪器规整情况和实验总时长情况。课后数据处理部分考核,系统中的实验数据部分、课后的数据处理部分及思考题回答和误差分析部分所构成的完整实验报告考核。各高校可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相应的占比或增加考核点并根据具体的实验项目制定详细的评分量化表。整个过程中的评分由系统自动打分,课堂的实验助教和巡查员也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通过系统实时录入评价等级或分数,管理员和教师有权限进行部分修正,并在下一次实验之前,将本次实验的综合成绩及评价通过系统反馈给学生。

第四,积累平台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不断改进和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反哺教师和学生。

5 初步实践成效

目前,本校“大学物理实验”课程面向全校所有工科专业开设,每学年有将近1 200名的学生修读,并且人数逐年增加,课程总学时数为42,可开设实验项目20余项,从实验的教学模式来看,2018年下半年之前全部采用线下模式,以教师先讲解演示,学生再做为主,2018—2019第2学期开始,逐渐融入部分线上模式,针对少数的几个实验项目,如太阳能电池基本特性的测定等,部分录制操作演示视频,作课堂实操辅助使用。学生普遍反映此方式比传统现场演示方式更便捷有效,到2019—2020第1学期,进一步展开线上视频的录制,并借助云班课APP共享给学生,比如分光计的调节与使用实验项目,共设置了16个不超过5 min的短视频,通过这些短视频的线上线下学习,学生全部能独立地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实验;从课程的评价体系来看,传统地主要采用平时考勤成绩、实验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的考核方式,其中实验成绩取决于一份实验报告,且占比相对较高,而实验操作部分和预习部分的情况不能很好体现,且从2019—2020第1学期开始,进一步地规范化和格式化实验报告,且细分为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其中实验报告评分中还涉及到学生的操作情况、态度等。

对2个学期所带4个班级学生分别进行了调查问卷,将2018—2019第2学期2个班级设为对照班,2019—2020第1学期2个班级设为实验班,其中,“对物理实验现在的教学方式的满意度”选项的统计如图3(a)所示,相比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对改进后的教学模式认可度相对更高。对“你认为老师应该怎么上课?”选项的统计如图3(b)所示,从中可以看到,旧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更依赖老师,而新模式下,学生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自由和创新。

图3 新旧教学模式下调查问卷统计图

6 总结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无线通信技术和移动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应用软件的迅速发展,使得将互联网+智能手机APP渗透进“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中的“教”“学”“做”和“评”各个环节变得切实可行。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比,教师的角色就由知识提供者转换成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和组织者,知识由“智能助手”提供,而学生的角色由知识被动接收者转变成知识的主动搜集者、问题的提出者,学生主动式学习,有效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和教学的质量。借助计算机智能化技术和实验助教的辅助,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实时互动与反馈,并根据评价表实现成绩量化,考量整个实验过程,使得实验成绩的评估更加合理。该教学新模式使得实验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开放,实验仪器资源可以得到最大化利用,解放实验教师,大量减少重复工作时间,倒逼学生自主式学习,锻炼多向思维能力,提升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但该模式离正式实施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准备,它需要各高校以及第三方互联网科技公司之间的交流合作,前期投入大,花费精力多,但后续效果可期,且推广性很强,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1]彭柯铭,陈健,尹志新,等.大学物理实验培养动手能力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1):277-278.

[2]孟昭霞.实验教学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现代大学教育,2018(5):92-97.

[3]王亚伟,乐永康,钱飒飒,等.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两课课程现状调查报告及总结[J].物理与工程,2016(4):45-54,57.

[4]郑卫峰,冯卓宏,陈悦华.在线课程多元、动态的综合评价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13):195-196.

[5]洪炜宁,钱良存,刘家菊,等.基于网络平台的物理实验多维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5):219-221.

[6]张锐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物理实验考试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2):88-90.

[7]王世燕,袁顺东,张亚萍.大学物理实验分层次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物理与工程,2017,27(2):47-50,55.

[8]杨新建,黄柳宾,王殿生.物理实验大平台建设实践与思考[J].大学物理实验,2013(2):110-112.

[9]陈新,徐国栋,董建平,等.中英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比较与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91-93.

[10]范淑媛,张洪,熊永红.开放式实验教学学生成绩评价方法的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Suppl 1):283-284,339.

[11]陈海燕.模糊综合评价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7(1):86-87,114.

[12]程鲲.模糊综合评判在物理实验成绩评定中的应用研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4(1):20-24.

[13]李加定,肖化.基于发展性和表现性评价的大学物理实验评价考核方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1):140-143.

[14]王合英,陈宜保,孙文博,等.信息技术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8):141-144.

[15]马宁生,吕璐璐.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J].物理与工程,2018(Suppl 1):157-161.

[16]刘建强,宋洪晓,徐建强.开放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研究[C]//2012年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育学术研讨会,2012:75-77.

[17]张凤琴,刘强,林晓珑.信息技术与大学物理实验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6):204-207.

[18]崔连敏.微信支持的大学物理实验翻转课堂设计与实践[J].软件导刊,2015,14(12):199-201.

[19]王涛,吴庆州.“互联网+”背景下物理实验信息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物理实验,2018,38(9):48-50,54.

[20]蒋芸,周惟公,王亚芳.信息技术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考核中的实践与研究[J].物理与工程,2012,22(3):16-18,22.

[21]杨文锦,李淑青,冯中营.基于移动平台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9,5(4):143-145.

[22]张林.虚拟仿真技术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影响的探究[J].大学物理实验,2015(1):116-118.

[23]陈晓旭.大学物理虚拟实验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6.

[24]赵俊芳,崔莹,郑鑫瑶.我国高校翻转课堂的实践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8,174(6):89-93.

[25]李锡均,程敏熙,江敏丽.数字传感器新载体——智能手机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综述[J].大学物理,2018,37(2):53-69,63.

[26]王云才.对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7):117-118.

2095-6835(2020)24-0036-06

G642

A

10.15913/j.cnki.kjycx.2020.24.012

黄世娟(1988—),女,河南信阳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物理及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与研究。

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大学物理实验》、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编号:2019SCG329)和浙江水利水电学院高教研究课题(编号:XGJ-201905)等项目资助

〔编辑:王霞〕

猜你喜欢
大学物理实验大学物理物理
只因是物理
高考物理模拟试题(六)
应用型高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留言板
关于《大学物理》中一道习题的讨论
MATLAB在大学物理课程中的应用实践教学研究
依托大学物理实验室建设 开展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
微课在分光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构想
物理必修1、必修2第一轮复习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