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专业医学人文素养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成效

2020-12-27 06:36蒋文秀鲁利群
安徽医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儿科学儿科医学生

蒋文秀 张 璨 黄 莉 杨 欣 鲁利群

医学人文素养是医务工作者在帮助患者对抗疾病的过程中,所具备以及表现出的价值观、认知水平、沟通交流能力、同理心、责任心、利他主义等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1]。但医学人文素养培养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是对医学人文素养的内涵及意义认识不够[2],甚至认为是“华而不实”“可有可无”,导致学生对学习医学人文相关知识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3];另一方面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强调自然科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文科学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4]。因此,探索有效培养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模式十分重要。

2016年国家教育部恢复儿科学专业的本科招生,在新的医学模式和健康中国大背景下,儿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大部分院校都参考临床医学专业对儿科学专业学生进行培养。成都医学院医学人文素养相关课程有《医学伦理学》《交流与沟通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共计144学时,但缺乏儿科学专业性课程,课程之间不能有效交叉融合,而实践课时只有12学时,灌输、记忆性知识偏多,学生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的能力不足,医学人文教育与临床实际脱节。鉴于此,成都医学院儿科学系2018年6月开始通过设置医学人文教育相关选修课、早期临床实践、开展儿科专题讲座、建设网络课程平台及角色扮演教学等方式,尝试构建儿科学专业学生医学人文素养培养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儿科医学生人文素养。

1 儿科学专业学生医学人文素养培养模式的构建

1.1 增开儿童心理、行为相关选修课,体现儿科学专业性的医学人文素养教育 梁月凤等[5]针对该单位学生培养情况,提出应该推进医学人文课程改革,根据医学教育培养目标,重视医学人文课程建设,优化教学内容。马俊卿[6]倡导加强医学课程与人文课程的整合,共同组建通识教育课程,增设与医学和人文相关的人文选修课程,如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医疗保障原理与政策、医学生读论语、文学欣赏等相关课程,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提高医学生内心精神境界。儿童在生理、心理及行为发育上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儿科医生的工作环境、工作压力及工作要求也有特殊性,因此我校儿科系以医学人文素养为核心,结合儿科学专业特点,增开了《儿童心理问题概论》《发育与行为儿科学》《儿科医患沟通》等医学人文课程,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儿童群体,加强医学人文素养教育。

1.2 督促学生早期开展临床实践,促进人文教育与临床实践融合 报道[7]显示,很多医学院校已经或正在开展早接触临床实践的活动,以培养学生牢固的专业思想和医学人文素养,增强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成都医学院儿科学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学生自第一学年的寒暑假开始,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见习1周以上,通过担任导医或志愿者等方式了解医院科室和职能部门设置,熏陶“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理念。第二学年的寒暑假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见习1周以上,通过门诊跟班的方式了解工作流程及医患沟通方式,以实现基础与临床的早期融合。第三学年的寒暑假在综合或专科医院儿科见习2周以上,跟随带教老师观摩诊治患者,熟悉儿科服务对象、医疗及护理工作流程,了解儿科常见疾病和医患沟通技巧,进一步了解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及医学人文素养,为后期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奠定基础,逐步达到人文教育与临床实践的融合[8]。

1.3 开展专题讲座,以优秀儿科前辈为榜样建立职业荣誉感 儿科系定期开展专题讲座,邀请知名儿科专家和一线医生,就儿科学专业学习、专业前景、职业规划、职业情感等方面进行讲解,介绍儿科学专业发展现状、就业环境及方向,分享学习态度和方法,讲述学习工作经历,并通过与学生互动讨论,帮助学生了解儿科医生日常工作状态,指导学生提升职业认同感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医学生养成高尚的医德,逐步建立儿科医生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6]。同时利用附属医院与意大利及以色列小丑医生合作平台,定期开展小丑医生进校园活动,鼓励学生加入小丑医生团队成为志愿者,积极参与小丑医生进病房活动中,以锻炼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同理心。

1.4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医学人文素养培养穿插于专业学习中 有报道[9]显示,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培养可利用网络平台及精选医疗影视作品,再现医疗诊疗过程,融入医德医风教育[9]。儿科系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改进教学方式,拓展医学人文知识。如在讲授专业基础课时,教师课前认真备课,在网络课程平台分享经典案例,不同于以往的问题“哪里发生了病变”,更应关注“这个人怎么了,我应该怎样告诉他”,体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学生课前在网络平台预习教师上传的资料,列好提纲,带着问题学习新知识,课间师生加强互动,逐步过渡到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教会学生将医学人文知识渗透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亦有助于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同时不断尝试问题式学习、微课、慕课等教学方式,真正实现由“灌输式”教学向“参与式”教学转变[2]。

1.5 利用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习换位思考 张丙斌等[10]认为情景模拟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和临床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儿科系在开展的专业选修课中应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或标准化患者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扮演患儿或患儿家属,体验就医过程、门诊陪护、临床护理工作等。每次角色扮演以小组为单位,设定目标和任务,扮演结束后总结讨论,交流心得体会,让学生换位思考,培养共情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提高。

1.6 创新教学效果考核方式,重点考察医学人文素养在实践中的应用 传统教学效果考察仍以理论考核为主,忽视实践能力检测,不能客观反映医学人文素养的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医学人文教育措施推行实施[11]。研究[12]发现,医学人文类课程考核方式灵活多样,可采用论文答辩、读书报告、调研报告及情景剧等方式进行考核。因此,儿科系改革考核方式,打破传统理论性笔试考核,采用小病例临床演练实践考核(mini-cex),教师形成性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mini-cex重点考察临床实践中学生的人道关怀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教师形成性评价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进展,教师和学生均能及时调整,促进教学相长;同时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有助于增强学生自我认知及主动思考的能力[13]。

2 儿科学专业学生医学人文素养培养成效

成都医学院自2018年6月起开始构建儿科学专业学生医学人文素养培养体系,通过该模式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普遍提高,尤其以2017级学生大学二年级时的改变较明显。

2.1 学生专业认可度提高,专业学习能力增强 2017级、2018级儿科学专业共有155名学生,其中2017级学生77人,入学第一专业为儿科学的学生70人,转专业者7人;男生22人,女生55人,年龄(19.21±1.36)岁。2018级学生78人,入学第一专业为儿科学的学生70人,转入儿科学专业者8人;男生28人,女生50人,年龄(18.42±1.23)岁。2017级、2018级学生未出现转其他专业现象,两届共有15名其他专业的学生转到儿科学专业来,2017级和2018级两届学生所有课程未出现重修,2017级学生中最高学分绩点达3.66,英语四级通过率84.5%,其中500分以上35人;六级通过率62%,其中500分以上15人;2018级学生四级通过率88.3%,其中500分以上26人。

2.2 学生科研兴趣浓厚,科研敏锐度增强 医学生除进行医学知识的学习外,还应培养科研能力。经过医学人文素养的系统培训,学生们科研兴趣明显提高。2017级3名学生跟随儿科学研究生开展科研项目,学习了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苏木素-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简称qRT-PCR)、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等实验技术,为日后进行科学研究奠定了实践基础;另有2名同学跟随临床课题组参与临床病例收集及汇总工作。2017级、2018级共5名学生组成课题组发表医学人文相关核心期刊论文3篇。

2.3 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社会实践成效显著 所有学生参与早期临床实践,顺利完成实践报告。每学期开展交流心得体会的主题班会,同学们从自己的实践中分享临床见闻、职业感悟,如怎样与患者有效沟通并建立良好关系,如何面对社会的压力和挫折等。从实践报告及交流中发现,2017年12月寒假社会实践时,学生对医学人文素养的认识不够,害怕与患者沟通,同时对儿科医生职业认可度不高。经过医学人文素养专业培训后,2018年12月寒假社会实践后,学生对临床实践过程中如何更好的体现医学专业素养及高效沟通有了更深刻的见解,能积极与患儿沟通,运用专业知识协调解决临床矛盾,对儿科医生充满向往和敬意,真正体会到了学好专业知识及医学人文知识的重要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校内外活动,2017级12名学生课余时间组成团队全程参与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收获颇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2017级3名学生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因表现优秀被媒体多次报道。

2.4 学生选修课mini-cex考核成绩较满意 选修课《儿科医患沟通》采用小论文与mini-cex小病例演练考核成绩作为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病例演练时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相结合,由教师安排部分学生扮演患儿父母角色,部分学生扮演医生角色,采用mini-cex表格进行评分。两届学生均表现良好,考核结果满意度均较高:2017级学生人文关怀满意率为84.5%,专业素养满意率为72.6%,咨询建议满意率为80.6%,沟通交流满意率为84.4%。2018级儿科学专业学生人文关怀满意率为87.2%,专业素养满意率为69.3%,咨询建议满意率为78.1%,沟通交流满意率为82.1%。

3 医学人文素养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展望

临床医学教育普遍存在注重专业技能,忽视人文教育,缺乏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实践活动等现象[14-15]。但随着社会大众对医疗服务质量及医务工作者期望值的不断提高,单纯的技能培训已不能满足医患双方社会发展需求,尤其在医患纠纷重灾区的儿科,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科技能,更要有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16]。如何对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开展医学人文教育,提高其医学人文素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不能通过独立的几门课程便能实现,需要构建与医学专业知识相融合,并具有系统性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体系[17]。成都医学院儿科系丰富教学内容,专为儿科专业学生开设具备儿科特色,与医学人文素养相关的选修课程,目前进展较顺利,选课及考核均达到预期目标。学生们通过学习选修课程加深了对儿童的心理问题、儿童发育与行为、儿科医患沟通的认知,为进入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早期接触临床可使医学生近距离的接触医生和患者,了解患者的感受与痛苦,感受医生工作的辛苦,学到医患沟通的技巧,初步掌握与患者沟通交流及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7]。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方式能对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态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培养低年级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尤其是贯穿始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更早、更真实、更直观的接触临床环境,学习理解和运用医学人文相关知识,有利于培养出有温度的好医生。但也有小部分学生在早期临床实践中敷衍了事、弄虚作假,下一步将完善监督机制。

研究[6,18]显示,大爱讲堂、孔子学堂、医学人文知识竞赛、微信公众号推送医学人文相关知识与事迹等是提升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成都医学院儿科系开设“卓儿不群”系列专题讲座,建设网络课程平台,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专业课的学习中,学生积极参与,反响较好,并对医学人文素养认识更加深刻,自发参与小丑医生等社会志愿者活动,并发表医学人文素养相关论文。但讲座内容稍欠缺,今后将不断丰富内容,逐渐扩充到儿科各亚专业、考研、就业等方面,以榜样作用做好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在角色扮演及情景模拟演练过程中,学生学习感悟患儿及家属的痛苦及人文需求,在反复体验过程中强化人文情感,并能将这种情感渗透到其以后的医疗行为中[19-20]。本研究主要是在选修课《儿科医患沟通》期末考核中采用情景模拟的考核方式,采用mini-cex表格进行评分,结果总体满意度较高,但仍有表现不满意之处。在人道关怀方面的不满意主要表现在患儿的隐私保护、爱伤观念及共情能力上;学生专业素养满意率最低,主要与学生还没有系统的学习医学专业课程,专业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相对较差有关;咨询建议和沟通交流能力方面的不满意主要体现在专业能力欠缺,对咨询的问题抓不住重点,不能及时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同时学生并没有真正充当家长的角色,不能体会孩子生病时父母的心情,沟通交流时不能很好的换位思考。今后将有针对性地加强不足之处的训练,同时巩固表现良好的方面。

总之,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早期接触临床实践,开展儿科专题讲座、网络课程平台及情景模拟等方式,学生能正确认识服务对象的特点,加强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儿科学专业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但人文环境的熏陶同样不可或缺,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制定教师医学人文素养的培训体系,以提高教师医学人文素养及教会教师对学生进行培训,设置更有针对性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及实践计划,做好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更新与管理,专业讲座的统筹安排等,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猜你喜欢
儿科学儿科医学生
我国儿科急诊医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稿约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稿约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第三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稿约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