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双循环”内涵 突破“卡脖子”技术
——访山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侯军

2020-12-28 06:42巩聪聪通讯员周传勇褚慧娟
山东国资 2020年11期
关键词:山钢钢铁产业双循环

本刊记者 巩聪聪/通讯员 周传勇 褚慧娟

前三季度,累计生产铁2178.74 万吨、钢2331.05万吨、材2295.66 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2.42%、15.04%、17.33%;实现营业收入1593.31 亿元、利润总额53.57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82%和31.96%——金秋十月,收获的季节,在2020 年这一非同寻常的年景,山钢集团的这份“成绩单”更显其沉甸甸的分量。

今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面对疫情防控和改革发展的双重压力,山钢集团逆势上扬,呈现出挖潜能力增强、营业收入增加、主业生产增量的“三增”态势和生产运营稳定、资金运作稳健、经营质量稳固的“三稳”局面,特别是首次上榜《财富》世界500 强榜单,提前两年实现了进入世界500 强的目标。

围绕发展格局、创新突破、社会责任等问题,本刊记者近日采访了山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侯军。

《山东国资》:新冠肺炎疫情对山钢集团影响大吗?面对疫情常态化趋势,您认为企业要怎么做才能活下去、活得好?

侯军:疫情对山钢集团的影响比较大。其中,对物流贸易、建筑施工和钢构加工等产业板块的影响比较突出。疫情最为严重的一季度,山钢集团旗下各钢铁生产单位普遍出现订单减少、库存增加、运输困难的状况,山钢国贸钢材出口同比减少13%。

疫情冲击下,山钢集团一手抓疫情防控不放松,一手抓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不动摇,稳住了发展局面。前三季度在钢铁行业效益明显下滑的情况下,山钢集团利润总额却实现了大幅增长,在中钢协会员单位和山东省属企业中均位居前列。

山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侯军(摄影/李建辉)

今年我们之所以跑赢了行业和市场大盘,是因时制宜、有序应对、抢抓机遇,眼睛向内、练好内功的结果。疫情深刻改变了我们面临的环境,正在引发市场竞争格局和企业经营业态的颠覆性、本质化变革,对全球经济秩序、国际贸易、地缘政治等已然带来或即将带来持久性深远影响。

这次疫情警示我们,在“黑天鹅”类市场逆风面前,单体企业的竞争力暴露出一定的脆弱性。现代工业体系产业链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区域出现阻滞,上下游企业都无法正常运转。以钢铁行业为例,大部分钢铁企业在复工复产的过程中,都遭遇了上游原料供应、下游用钢需求不同步不协同的难题。因此,现在的市场竞争已经不是企业之间的“点”对“点”竞争,而是产业链条的竞争、系统整合能力的竞争,只有建立起稳固的供应链产业链,形成相互融合、彼此支撑的具有强大黏性的产业生态圈,才能增强抗击大风大浪的能力。这点,在疫情常态化趋势下,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正在积极倡导构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融合发展、相互赋能的企业长远发展考量。

《山东国资》:今年5 月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全球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而我国仍处于战略发展机遇期的背景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引发广泛讨论,话题热度持续升高。作为企业运营者,您是怎么看待双循环的?

侯军:双循环内涵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意味着双循环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国内的分工体系为载体,以国内的生产、消费、分配、流通等环节的顺畅和新动能的不断提升为内生的运行动力。同时,双循环还要以国际大循环作为重要的补充和支持。

双循环体系在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与传统的“两头在外”外向型发展战略相比,双循环在开放的方式、路径、落脚点、目标以及内外之间的关系上都进行了重大调整。简单依赖于传统的“两头在外”发展战略,中国很难突破中等收入陷阱,也很难为人类技术进步、为下一轮产业革命提供中国力量与中国方案。

目前,中国生产力的进步必须通过内部创新体系的完善,即内部经济大循环所带来的基础创新、商业创新、集成创新等方式才能实现。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我国要解决的关键短板是“卡脖子”技术。过去,我们参与全球化,很多核心技术和核心部件都依赖于全球分工体系。在逆全球化和大国博弈的环境中,这种情况很容易给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带来根本性的冲击。

《山东国资》:目前在高端产品领域,特别是突破“卡脖子”技术的产品领域,山钢集团有哪些重要突破?围绕突破“卡脖子”技术,山钢集团有哪些创新发展布局?

侯军: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钢铁产品领域,目前国内高档轴承钢、新型高性能掘进机刀具用钢、船用耐蚀钢和汽车用高端热作模具钢等钢种的生产还存在着“卡脖子”问题,这也是山钢集团努力的方向。

山钢集团于2018 年启动特殊钢领域的稀土钢研发,同年项目入选省级重点研发计划,获得1000 万元专项补助资金,山钢集团配套资金1.9 亿元。项目立项以来,山钢集团携手中科院金属所,抽调研发、生产、营销等业务板块精干力量组建攻关团队,以“五位一体”协同机制为引领,全力推动项目实施。依托山钢集团打造的洁净钢生产平台,攻关团队通过两年不懈努力,已成功掌握了稀土钢冶炼及连铸中的某些关键工艺技术,对稀土钢的改性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完成了稀土钢共性关键技术推广。项目将大大促进山钢集团特殊钢在品种、结构和质量等方面的整体提升,进一步提升山钢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有助于满足区域内企业的用钢需求,形成紧凑高效的产业链,促进结构升级与质量提升,为实现制造强省战略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创新发展布局方面,山钢集团重点发力三项工作。一是从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引领当代产品创新。山钢集团产品创新要从传统的引进、学习、消化吸收再创新,向与终端产品用户一起创新,了解并掌握高端客户需求,实现先期研发介入、后期推广应用和持续跟踪改进的方向转变,真正构建“以客户为引领、人才为支撑、产学研高效协同”的“五位一体”创新体系,将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和创新驱动两个转型升级关键点结合起来,在实施创新过程中培育用户,形成创新开拓市场的追逐方向。二是从整个行业乃至产业链的高度,加速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山钢集团主动探索新工业革命的内涵,把握其内在潜力和能量,将目前的自动化生产、信息化管理提升到“智能制造”和“智能工厂”,以引领传统产业的创新发展,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产品不稳定性。三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关键品种的赶超。技术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山钢集团将给技术人才提供更大的空间,为技术人员松绑,提高技术人员的地位与待遇,激发其更大的创造力。

山钢集团日照钢铁精品基地

《山东国资》:围绕双循环,我们把视角放到整个钢铁产业,您觉得应该怎样做?

侯军:钢铁产业作为传统产业、基础性产业和我国的优势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各方面都有重要影响,但钢铁作为中间产品,搞好了两头受益,搞不好两头“受挤”。目前,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区域集中、产能分散”,亟须构建钢铁产业生态圈,以实现共建共享、合作共赢。构建钢铁产业生态圈,有助于将钢铁产业发展上升到行业国家治理高度进行布局,解决区域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有助于把产业协同发展作为核心,实现与合作伙伴的共建共享、合作共赢,助力钢铁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级先进钢铁产业集群。

针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钢铁产业生态圈的需要,钢铁企业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一要形成新的供需平衡。“十四五”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将是钢铁企业发展的主线,是企业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经过上一轮去产能,污染大、质量严重不合格、技术落后的钢铁产能基本淘汰掉了,现存的钢铁产能都比较先进。因此,我们要创造新的需求,形成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供需平衡。二要打造新的产业格局。钢铁企业要加快兼并重组步伐,构建分工协作、有效竞争、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注重提高协同应对市场危机的能力,打造不同层级的优势企业集团,增强全球影响力、区域号召力、专业影响力。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大国企改革力度,提高区域产业集中度和市场影响力。三要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六稳”“六保”的核心是保障供应链产业链安全。对中国钢铁企业而言,生产过程需要的铁矿石等原材料对外依存度超过80%,要在政策宏观引导下,坚定不移实施国际化战略,推动产业链“横向协同一体化”和“纵向协同国际化”,加快建立长期稳定多元多渠道的高效保障体系,分散原料供应风险。

猜你喜欢
山钢钢铁产业双循环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山钢拿下船用9Ni钢订单
山钢研究院获得2项智能制造软件著作权
山钢5100m3高炉提高铁水装准率的实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山钢日照2050热连轧快速轧制模式研发与应用
抓住政策利好,加速战略转型
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