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族舞剧《京岛人家》中京族音乐的创作艺术与传承

2020-12-28 06:57胡郢
艺术评鉴 2020年21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

胡郢

摘要:民族舞剧《京岛人家》是广西第一部以全景模式,展示京族海洋民俗文化的原创民族舞剧,故事以京族人民的爱情、亲情、劳动、信仰、民俗为基础,为我们展示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一部好的舞剧不仅仅需要好的舞蹈编排,还需要好的音乐予以修饰和帮助,《京岛人家》这部民族舞剧就巧妙地将京族音乐以及现代流行音乐与西方音乐加以融合创作,旋律优美动听、深入人心,为现场观众描绘出一幅充满地域文化特色和浓郁海洋气息的艺术画卷,将京族这一少数民族文化以及中国东盟区域的音乐和舞蹈进一步地传播、推广、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民族文化  京族音乐  传承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1-0008-03

音乐是舞剧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没有创作出可以为舞蹈锦上添花的音乐,就难以创编出有深刻内涵的舞蹈。《京岛人家》这部民族舞剧是根据京族传统节日——“哈节”的民俗、民风、民情为基础,以京族渔娘“阿花”与“阿福”“大海”之间生动感人的爱情与友情为故事背景创作的舞剧。浓厚的京族文化为舞剧中音乐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灵感,最具有代表性的还是京族特有乐器——“独弦琴”的演奏,创作者将这一民族乐器与西方乐器——小提琴、大提琴以及交响乐的相互融合,把京族音乐以现代流行音乐和西方音乐的旋律风格进行创新改编,为这部舞剧营造了一场触碰心灵的听觉盛宴。

一、京族音乐

(一)京族民歌

广西京族是一个能歌善舞并且善于使用乐器的民族,京族民歌无时无刻都出现在京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已经成为京家人们日常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京族的民歌按内容大致可分为:情歌、劳动歌曲、摇篮曲和说唱曲这四种类型,舞剧《京岛人家》中的音乐类型大多都属于情歌和劳动歌曲这两种民歌内容,劳动歌曲主要反映的是人民在海上捕鱼、拾贝、摸螺等进行渔业农业的劳动生活,比如在舞剧的序和第一幕海耕中,剧中的京家人民所唱的都是依据这些日常劳动而创作的歌曲;而情歌这一类型,其实在每个民族的民歌中所占的比例都是最大的,京族也不例外,在舞剧中,主角之间复杂的情感线索,都是由情歌表现出来的。

京族民歌在词体结构、曲体结构、节奏律动等方面也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歌词多运用赋、比、兴等诗歌手法,还结合了自己独特的京族语言的节律和唱腔;曲体结构多以单乐段体为主,旋律大多运用徵、羽民族调式。例如,从舞剧的序开始,一直到结束都在反复出现的一段悠扬而富有深情的主题音乐旋律,旋律如图1:

这段旋律虽然只有简单的四句,但它几乎贯穿舞劇始终,它运用独弦琴、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等弦乐以及人声哼唱对这一简短而丰富情感的主题进行反复和变奏的演绎。旋律节奏四四拍,速度抒情且悠扬,在不同的情境之下它能够渲染出不同的环境氛围和情绪。例如开篇和尾声相互呼应地出现这段旋律,都是在女主回忆往事时的背景音乐,主题旋律不断重复叠置、层层深入,人声和旋律优美动听,声声入耳,使观众在音乐声中感受女主对美好回忆的留恋以及对过去的遗憾和忧伤,打动心扉,让人流连忘返。

(二)京族乐器

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乐器,乐器的表面结构虽然简单,但弹奏时的乐曲音调和音场效果却尤为丰富,琴身是用大半个竹筒或长方形的木匣做成,长约三尺半,竹筒和木匣的内部有很大的空间作为音箱,琴的一端插着一根圆木柱子与琴身垂直,另一端的把手系上一条弦线,与小圆柱子相连。在弹奏时,用一根小竹片轻轻拨动弦线,弹出的声音清雅、悠扬、动听。舞剧着重使用了这一具有京族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不管是在音乐的创作还是舞蹈的编排上,都突出表现了这一经典的乐器,让观众一看到独弦琴,听到它独特的琴声响起,就仿佛置身在京岛人家这片海洋气息浓厚的民族中。目前独弦琴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传承下来,它承载着京族劳动人民多年的历史和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厚内涵。

二、音乐创作与戏剧发展

民族舞剧《京岛人家》分为序以及海耕、海庆、海婚、海祭、闯海五幕,每一幕都上演了不同的故事情节,舞剧的音乐也根据故事情节分为两个主题,其中一个主题是表现京族海上人民的亲情、生活、劳动、民俗、信仰等剧中情节的大海主题;另一个主题是表现剧中主要角色阿花、大海和阿福三人之间关于友情和爱情的情感主题,音乐和舞蹈肢体语汇随着戏剧发展的变化也在不断变化。

(一)音乐与戏剧相结合

舞剧故事采用倒序的手法,开篇序中年迈的阿花送别儿子,独自漫步在海滩上回忆起年少的往事,眼前浮现出年轻时候的她和阿福、大海嬉戏的画面,此时的背景响起唯美动人的女声吟唱,紧接着出现独弦琴悠扬的琴声和钢琴抒情的旋律,这些音乐的营造将观众带入回忆的美好氛围之中,向观众展示了三位主角之间坚固而纯真的友谊。

画风转变,背景音响起了军鼓和小号声,一群饰演渔民们的青年男演员出现在舞台上,在澎湃有力的劳动号子音乐中,用轻快有力的舞蹈肢体表现了撒渔网、收网、满载而归的热闹生活场景。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海耕生活劳作中,勤劳的京族人民用汗水、欢笑声和歌声冲刷着金黄色的沙滩。伴随着男女声合唱的音乐旋律,舞剧来到了第一幕——“海耕”,这段合唱音乐是整个舞剧的亮点,旋律轻快活泼、动听悦耳,旋律如图2:

音乐的节奏是四四拍,基本上运用了二八以及后附点的节奏型,节奏稍快,富有律动,尽管是现代流行音乐的旋律感,但仍然采用了民族五声调式,与京族音乐相结合,音乐的内容也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劳动歌曲”。简单的四句音乐循环反复,朗朗上口,配合着男主和女主双人舞的打闹示爱以及群舞的海边耕作,营造了一派祥和、愉悦的氛围,带领观众进入舞剧中与京族人民一起进行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海上耕作场景。

(二)“哈节”的舞台艺术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
昭通苗族花山节浅析
浅论民族文化对紫砂壶艺的发展与影响
从《大鱼海棠》看国产动画电影的文化回归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