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学术导师制在“新工科”学生培养中的作用

2020-12-28 06:58胡友旺孙小燕
消费电子 2020年4期
关键词:新模式新理念新工科

胡友旺 孙小燕

【关键词】新工科 新理念 新模式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6年12月7日至8 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强调:“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2017年2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号召各地高校开展“新工科”的研究实践活动,从而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

2018年10月,教育部、工信部、工程院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 的意见》,推动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产业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新兴工科专业和体现产业、技术最新发展的新课程等。因此,本科学生的学习模式也由课堂学习逐步向多元化模式转变,例如教学研讨、项目参与和自主学习等,其中教师,尤其是学术导师在各个环节中起到重要引领作用。

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随后,美国哈佛大学等高校相继效仿实行。我国浙江大学和北京大学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率先在本科生中實施导师制,并在近三十年我国高校相继推广。本科生导师制是由导师担任几名本科生的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专长和兴趣等情况,结合专业制定研究方向,因材施教。导师制是发挥教师教书育人作用的有力手段,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种新形式,将成为大学生管理体制与育人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实践证明,本科生导师制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因部分高校或教师对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把握不到位,对创新型人才的培育效果欠佳。

在诸多类型的导师中,学术导师主要指为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提供学术指导的老师,但其作用不局限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探索有特色、可操作、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本科生导师制度,充分发挥学术导师作用对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激发使命感和责任感

本科生参与的科学研究选题通常是经过导师精心设计筛选的教师科研课题或生产实际问题,主要围绕国家需求或国计民生涉及的科学与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在开展研究前学生应首先明确研究背景和目的,利于学生开展实践,深入了解国家和人民的实际需求,充分调研现有相关科学技术水平,正确认识国内外差距。学术导师可激发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调动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成为符合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发展要求的现代人才,担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2.深化课程学习系统性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本科生学习阶段的课程专业性较强,虽然在培养大纲制定阶段已做好相关课程的组织衔接工作,但多为分阶段学习与评价。在参与科学研究过程中,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通常不能仅凭一门课程的知识,例如在某个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涉及到产品的原理分析、结构设计、力学仿真、自动化控制、信号采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学术导师指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加深对课堂上已学习的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并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主动完善知识体系。

3.提高实践能力和实验水平

大学生在传统的实验课堂中使用的仪器多为验证性实验设备,有专任教师讲解和详细的实验指导书,在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培养和操作技能提高方面作用有限。而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生产、测试设备大多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需要学生对实验系统的设计、选型、构建、优化和使用有充分的了解。在此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学术导师要指导学生科学分析问题,使用科学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不断迭代优化,获得理想的实验结果,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实验水平。

4.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科研训练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学科前沿,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并使其处于民主、开放和自由的学术氛围中,为创新思维的培训提供必要条件。在从“实验”到“实践”的过程中,有各种困难出现,学术导师的积极鼓励与引到,启发学生主动观察与思考,提出问题,开展学术探讨,激发灵感,解决问题,实现创新。对于学生和导师而言,这是一个积极探索、教学相长的过程,导师要充分尊重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激情和潜力,实现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5.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是社会化精细分工条件下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能力,也是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学生在科研训练中要与导师和团队成员充分交流,例如从选题开始,学生要向导师表达自己的特长、能力和发展规划,在项目执行过程过程中,学生要定期与导师交换意见,与同学沟通协作,并在取得成果时进行交流展示,这些过程可充分锻炼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在产品的设计、研发和生产各个环节中,经过学术导师充分协调,团队成员的团结协作可大幅加快项目的执行进度,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

6.实现自我管理

由于我国高校师生比水平偏低,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为非强制性活动,优先在学有余力的同学中开展。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导师虽然明确了阶段性研究目标和定期交流计划,但学生仅能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相关研究活动,这就需要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实现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组织、自我实施、自我控制、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自我管理过程。尤其做好时间管理,控制拖沓,锲而不舍,提升自我管理水平,保质保量实现研究目标。

综上可见,学术导师制不但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建立专业知识系统有明确作用,更重要的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使学生勇于担当历史使命,并拓宽学习渠道,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建立自我管理意识,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学生人生发展意义深远。但由于我国的导师制起步晚,师生比低,学生差异大等诸多因素使目前该制执行效果不理想,还需要学校、老师和学生对具体执行方法、评价手段等做进一步探索和优化,充分发挥学术导师制在“新工科”人才培养各环节中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新模式新理念新工科
新理念实干 高质量作为
现代调解的新理念与新思维
国外兴起长寿新理念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理念下再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