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打磨“五种做法” 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2020-12-28 07:00程本福
职业·下旬 2020年9期
关键词:杭州校企岗位

程本福

临安,是一片曾经孕育了钱王文化的沃土,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2017年,临安正式撤市设区,成为杭州的“第十区”。早在2016年,浙江省政府做出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决定。杭州城西科创走廊产业集聚区是浙江省15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之一,下辖浙江杭州未来科技城(位于余杭区)和杭州青山湖科技城(位于临安区),形成“一廊两城”的发展格局。

杭州市临安区职业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临安区职教中心”)作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区域内的中职学校,是临安区最大的中职学校。学校以“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作为办学宗旨,立足“一廊两城”,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行“人才链”搭建项目,依企而定形成“五种做法”,校企共同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围绕校企合作,推行“人才链”搭建项目

临安区职教中心是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自2017年四校合并后,中心的社会认同度、影响力不断扩大。为破解“学校只是单纯为企业输送实习生”这种单一单向的校企合作形式,学校开启了“人才链”搭建项目。

“人才链”搭建项目是通过人才培养将企业需求与学校供给进行链接,借助校企双方共商人才培养载体的项目,形成各具特点的链传动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支撑,其内部人才培养自成体系;职业学校办学宗旨是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以学科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目前,由于缺乏充分沟通与交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对人才的培养相脱节。为此,学校想通过“人才链”搭建项目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共同培养符合企业用工需求、技能突出、综合素养高的人才。

“人才链”搭建项目与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很大不同,具有四个特点。一是需求性。学校组织团队走出象牙塔,积极开展调研工作,足迹遍布“一廊两城”众多企业,在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后发现,人才培养方案往往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面临的人才困境,另一方面也调动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二是针对性。由于产业、行业、企业性质不同,企业对人才具备的职业素养和技能要求也不同,在“人才链”搭建项目中,校企双方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更具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三是融合性。校企之间的合作会在专业建设、基地建设、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等方面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共同致力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通过长期合作,校企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四是啮合性。人才链传动也是一种啮合传动,借助项目可以有效衔接校企两端的需求,更好地架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人才链”搭建项目的推动,需要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参与、共同合作才能实现。学校积极主动对接“一廊两城”区域中的优质企业,通过前期走访、调查,针对企业在人才培养和操作技术上存在的实际困难进行实地调研与交流,帮助企业梳理人才短缺岗位,提供解决方案。借助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平台,学校与未来科技城中的华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山湖科技城中的杭州制氧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叉车集团、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万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制造类企业以及杭州市地铁集团运营分公司、杭州市临安公共交通有限公司等合作,开启了一批“人才链”培养项目。

依据企业需求,形成校企合作“五种做法”

经过多年合作,学校在“人才链”搭建项目的推进中,吸取了成功经验和做法,最终形成了极具有特色的校企合作“五种做法”。

一是杭氧做法:校企合作共同体“双位四通”人才培养

杭州制氧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称“杭氧”)拥有世界最大的空分设备制造基地,是世界一流的空分设备供应商。企业对数控操作工、维修电工、钣金工和焊工等岗位需求很大。学校与杭氧共同打造的校企合作共同体被浙江省“中职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立项为省级校企合作共同体。学校借助省级校企合作共同体,与杭氧成功推行了“人才链”搭建项目,构建了“双位四通”人才培养模式。

“双位四通”即校企“双位”主体,共同实践岗位互通、学制打通、课程贯通和制度联通的“四通”做法,有效实施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路径。培养过程中,学校打造了“四岗四阶”岗位模式,确定数控操作工、维修电工、钣金工和焊工“四岗”,通过“选岗、识岗、竞岗、定岗”四个阶段,帮助学生完成从学生到员工身份的顺利过渡。试点“2+0.5+0.5”学制改革,将原来“2+1”的学制调整为“2+0.5+0.5”,第一个“0.5”学生在学校学习企业课程,第二个“0.5”学生到企业进行岗位实训操作。学校架构“三层复合衔接”(即企业文化、专业理论和四岗技能)课程,授课教师均由企业技术骨干和高管组成。人才培养路径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学校制定了《机械专业2+0.5+0.5学制实施方案》《校企奖学金发放制度》等,明确了企业、学校、学生和家长四方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并签订了《“杭氧制造班”校企合作培养工作协议书》。目前共有45名学生进入杭氧顶岗实习,其中有8位同学因表现突出,还没毕业就与企业签订了正式劳动合同,大大其缩短了试用期。

二是万马做法:科技5G通信设备综合布线“青苗”人才培养

万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浙江省最大的通信产品生产企业,是全国通信产品最具影响力的知名企业之一,长期为运营商、广电系统、国家高铁和医院等客户群体提供信息终端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学校通过调研,最终确定与企业共同培养5G通信设备综合布线工,形成“选岗、识岗、竞岗、定岗”四阶段进阶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了保障“青苗”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校企共同努力,在校内建成万马科技生产性实训室,由企业提供的3套5G精密列头配电柜现已投入使用。校企双方将学制改成“2+0.5+0.5”,实施“三层复合衔接”课程,在岗位、学制、课程和制度等方面同样实现“四通”。现在,12位万马青苗人才已经选拔到位,接下来他们将接受针对性的专业培养。

三是杭铁做法:“校企校三位一体”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

2022年亚运会举办地定在了杭州,杭州地铁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时机。根据专项规划,到2022年亚运会开幕前,杭州要形成618公里轨道交通圈。按照1公里配备从业人员40人的基本配置,完成如此大规模的交通建设需要2.4万余人,可见,杭州地铁急需大量专业人才充实到轨道交通队伍中去。2017年,学校就瞄准这一契机,主动与杭州地铁集团运营分公司(以下简称“杭铁”)、高职院校展开合作,对供电维护、地铁司机和站务管理三个岗位进行“校企校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在这三年中,学校与杭铁、高职院校每年都签订三方协议,明确三方责任,建立三方合作;每年举行“校企校”论坛联席会议,介绍现有状况,分析现有问题,推进下一年度工作。

在“校企校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中,学生接受三个阶段的专业培训。中职段熟手基础岗教育范式,以培养综合素养、深化基礎技能为主;高职段能手提升岗教育范式,以培养专业素养、提升专业技能为主;企业段高手迁移岗教育范式,以培养职业素养、完善实践操作技能为主。经过多方共同努力,有58名学生正在杭铁接受培训,2名学生经培训成为副驾驶并正式上岗。

四是华立做法:华立科技一线储备班组长专门化人才培养

华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装备制造500强企业之一,主要生产水、电、燃气等公共计量仪表,是集研、产、销一体的全球化企业集团。学校在前期走访调研过程中,发现该企业一线岗位工人主要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学历偏低且年龄偏大,学习能力弱,企业急需用工本土化。基于此调查结果,校企共商共议,决定通过专门化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培养一线储备班组长。

学生进入高三后,根据他们的志愿意向,学校和企业为设备、工艺、管理这三个岗位的班组长选拔好培养对象。学生通过入门岗+岗位熟知实训、基础岗+管理基础实训、技术岗+专业技术实训、提升岗+管理提升实训、迁移岗+综合汇报实训这五个阶段,接受全面、系统的培训,以实现岗位能力、管理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五种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目前,第一批共10名学生经过近一年的培养,因表现突出,已有2位学生被提拔为班组长,2位学生晋升为工艺工程师管理整条流水线,其他人在不同岗位均担任技术管理职务。目前,学校正与华立科技、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三方洽谈校企校中高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五是汽修联盟做法:“双师互通、三定五环”汽修专业人才培养

自2016年起,学校分别与华兴汽车城中优质的汽修服务公司、宝马4S店、上海大众4S店、北京现代4S店等临安区汽修联盟的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授牌成立校外专业培养基地。学校每年通过双优互选会选拔出优秀的汽修专业学生,并举行拜师仪式,让学生有仪式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校企双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实行“双师互通、三定五环”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导师和企业师傅打通,并确定了“三定”(定岗位、定课程、定标准)模式,完成汽车基础认知、汽修企业体验、职业方向确立、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精神注入这五个环节的学习。这四年中,已有150多名机修、销售、钣金、机电等专业的学生进入汽修联盟下各家企业工作,在岗位上发挥着聪明才干。

所谓“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学校定期开展跟岗月活动,引导学生多看多记多想多学,将业务融会贯通,尽快掌握所在岗位的业务知识,不断丰富自身的职业素养,为今后正式上岗奠定了基础。

“人才链”搭建项目作为校企合作发展的纽带,实现了校企一体化育人、资源共享,满足了企业对高素质员工的需求,更推动了校企深度融合。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协同育人项目,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杭州校企岗位
杭州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杭州
杭州旧影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