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山水画中解读杭州之“逸境”栖居

2020-12-28 02:33吴晶晶
杭州 2020年21期
关键词:水景西湖山水画

吴晶晶

《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传统宇宙观强调时空合一、循环往复的生命运转。这种时空观造就了中国古代艺术天人合一、万物共生的精髓,为以诗、书、画、园为代表的中式传统文化元素提供了亘古不变的理想主题,并以此延伸形成中国独特的理想栖居范式,比如秦汉的一池三山仙境、唐宋的“壶中天地”、明清的“芥子须弥”等。

山水画脱胎于秦始皇时期营造宫苑时画工所绘的建筑图样,经历魏晋、隋代至唐宋的发展,元明清趋于成熟,艺术观念逐代明确与强化,表达了不同时代古人对自然关系的认识与处理。吸收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神,有助于我们营造富有本民族文化个性的城市空间环境,以中国人的独特的哲思、情感领悟生存的意义,获得诗意栖居的现代人生。

对“四可”理论的画意解读

北宋画家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的文中,提出古人欣赏山水胜景的“四可”标准,即“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可行,意指画面场景营造不仅要以人的角度出发,而且要适于人的动态变化需求。可望,是对画作者提出的视觉审美要求,其强调的是静观之下的空间美学呈现,包含场景的尺度、比例、色彩等直观视觉效果。可游,是建立在“行”“望”基础之上的立体化表达,“游”之思潮来源于中国道家思想,不同于“可行”的动观,“游”为画作赋予了超脱世间樊篱、忘我逍遥的精神境界。可居,有种见山还山的意蕴,让欣赏者再次回归初心,“居”强调的是全天候的沉浸式体验,自此山水画不再被认为是对自然的摹写,而是人与自然的跨时空体验沟通。中国古人的诗意栖居,正是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命关联,以及两者间的情境体验追求。

“四可”理论与西湖理想栖居的范式表达

宋室南渡之后,國土范围的缩小,政治中心的迁移,统治阶层欣赏趣味的变化,都使得南宋与北宋的艺术观照方式出现较大偏移。相对于北宋山水画旷达肃远的全景式视觉呈现,南宋山水画更加注重园林小景式描绘,用笔精妙,设色清丽,巧借地势,将园林、山体、水景融合于一体。

以南宋中期所成的《四景山水图》长卷为例,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要义,在此画作中得到了更加清逸俊雅的传达。《四景山水图》共含春、夏、秋、冬四幅,分别描绘了南宋时西湖周边贵族园林一年四季的旖旎景致,画作主题分别为游春访友、荷塘纳凉、清秋静坐、踏雪寻胜等内容。

其景色布置充分考虑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尊重事实语境,以“可行”“可望”的标准对照场景:春——远景(远山、水景)、中景(门廊、桥体、花木)、近景(堤岸、柳荫、人群);夏——远景(远山、水景)、中景(厅堂、水榭、园林、人物)、近景(岩石、草木);秋——远景(远山、水景)、中景(偏厅、桥体、人物)、近景(巨石、花木);冬——远景(天空、雪山、水景)、中景(园宅、桥体、人物)、近景(水阁、古松、堤岸)。以“可游”“可居”的“林泉之心”去观照山水,融诗情于画境,展现了当时西湖士人独特的超然逸趣,也表达了画作者“存乎于心,发乎于体”的妙思之心。

宋朝以来,西湖便以“三面云山一面城、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环境优势成为杭城公共园林的重要载体,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为西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珍。2011年6月,因“历史发展特别悠久、文化含量特别厚重的‘东方文化名湖”的重要地位,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乃至东方文化人与自然共生和谐发展的杰出典范。

现代山水城市——杭州理想栖居环境的构建

杭州与西湖景观及其精神文化的高度契合和认同,是任何城市都无法相比的。相依相契的城湖关系,使杭州成为中国屈指可数的“天人合一”的理想人居环境现实营造典范。

钱学森提出当代中国应建“山水城市”的理念,旨在把城市营建在自然山水中,让自然山水融化在城市生活里,使老百姓诗意地栖居在蕴含山水文化精神的空间环境之中。他还指出山水城市也是中外文化有机结合的高技术城市,其中蕴含着自然与人工、科学与艺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和谐关系。纵观新世纪以来杭城的城市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杭州城市的规划、建设、运营等很多方面,充分体现并践行了钱学森的大众性“山水城市”的思想。

可行、可望——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底,山水格局总体风貌呈现。充分利用杭州与西湖“城湖相伴、城山相连”的优质基底,优化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构建杭城的山水风貌格局。在新世纪之初,杭州就致力创建“江(钱塘江)、河(大运河)、湖(西湖、千岛湖、湘湖)、溪(西溪湿地)、海(杭州湾)”五水共导的亲水城市格局。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保护西湖山水交融的自然品质和历史风貌,积极构建以生态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内涵为特色的新湖景。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积极探索湿地保护与利用的“西溪模式”,探索生态与人文发展共赢的新模式。同时,按照“山水相融、湖城合璧、拥水枕河、人水相亲”的理念,扎实推进杭城山水格局风貌的构建,深入推进大运河保护与传承,全面提升三江两岸的生态人文景观建设。

可游、可居——延续杭城历史文脉,共筑城市美好品质。立足本土文化,杭州重视本域的历史基因挖掘,延续千年文脉,全民携手共创 “三生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的发展模式,推动新时代美丽杭州的城市品牌建设。继西湖、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后,2019 年良渚古城遗址再次申遗成功,这不仅上延了杭州的建城历史,更是实证了浙江对5000年中华文明的贡献。自2002 年开始,杭州把西湖变成了24小时免费开放的环湖大公园,成为国内首个免费开放的5A级旅游风景区,西湖全面开放的思路,跳出了固有的“美化-增收-美化”的模式,树立了大旅游观念,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显著提升了杭州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的实施,给周边的居民带来的不仅仅只是一个公园,它已悄然变成居民生活和城市发展的美好记忆之所。

诗意的现代版杭城需要建立一种符合中国文化脉络的人文平台,实现古代诗意栖居价值的现代传承,使设计回归到民族文化的根系上,营造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中国式“逸境”栖居!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水景西湖山水画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西湖
雪后西湖 暖阳
试论规划景观设计中水景元素运用
浅谈城市居住区水景设计
程灿山水画作品
西湖雪意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