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堤六桥之“东浦”疑云

2020-12-28 02:33高丹
杭州 2020年21期
关键词:湖山苏堤钱塘

高丹

西湖苏堤上,有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的六座拱桥。一直以来总有人怀疑,这六桥中的“东浦”之名是不是搞错了?

如早在2007年,《钱江晚报》就曾报道过一位西湖船工在“引经据典、细细推敲”后,做出了“东浦”为“束浦”之误的推断。证据主要有两条。一是明代夏时的《钱塘湖山胜概记》中有载:“苏公所筑之堤,堤亘十里,以防涧水,行者便之。上有六桥,下各通步,一曰映波,二曰锁澜,三曰望山,四曰压堤,五曰束浦,六曰跨虹。”二是据清代翟灏、翟瀚的《湖山便览》记载,苏堤六桥桥名“乃南渡后好事者所拟”,这些“好事者”多为文人墨客,用词当十分讲究,而以“映波”对“跨虹”、“望山”对“压堤”、“锁澜”对“束浦”,则对仗工整。由此,他推测因繁体的“東”字比“束”字多一横,可能是明代官方刻印《杭州志》时,把“束浦”误刻成了“東浦”,而明、清以后各书又以此为准,导致一错再错,流传至今。

对此说法也有人持驳斥意见,认为北宋时六桥尚未取名,至南宋吴自牧才首次在《梦粱录》中写明东浦等六座桥名,并被后人沿用。至于《武林掌故丛编》收录的《钱塘湖山胜概记》中出现“束浦”,反而是少刻了一横。因为康熙《钱塘县志》艺文卷中也收录了《钱塘湖山胜概记》,明确将桥名写作“东浦”。

到底是“束浦”误刻成了“东浦”,还是“东浦”误刻成了“束浦”?既然当年的刻工们已不能出来自辩,我们只好从现有文献中,为这桩公案寻找一个接近真相的答案。

《钱塘湖山胜概记》由钱塘人夏时所作,一是收录在清光绪丁氏兄弟所辑录刊刻的《武林掌故丛编》和《西湖集览》两部丛书中,均写作“束浦”,但文末“后序”前均附“考异”一则:“苏堤六桥下,五曰束浦,《杭州志》写本作东浦。……未详孰是,故著于此,以俟知者是正。”意思是:我虽采用“束浦”为桥名,但《杭州志》中是记作“东浦”的,因为不能肯定哪个对,特意附上这段文字,留待知道的人考定;二是收录在万历《钱塘县志》纪文、康熙《钱塘县志》卷三十四艺文中,均记作“东浦”,文后未见“考异”及“后序”,疑为经志书编纂者修订摘选过的版本。

观光绪以后文献,基本采用“东浦”一说,如民国《杭州府志》。因此,要探究源头,得从光绪以前的文献开始整理。雍正《西湖志》卷八桥梁“第五桥”条下,引《武林旧事》载:通曲院港,名曰东浦。同时期的《浙江通志》中称苏堤六桥为“外六桥”,其中“五桥曰东浦,对西岸第二桥”。乾隆《西湖志纂》卷一记西湖十八景之“玉带晴虹”时,把“东浦桥”作为一个地理坐标:国朝雍正八年,作堤于东浦桥之南,西接金沙涧,名金沙堤。在卷三中,还对此桥究竟是第二桥还是第五桥的问题做了一番考证:东浦桥。即苏堤第五桥……臣谨按:……北山第二桥即东浦桥也,盖自南而数为第五,自北而数则为第二。同时期的《大清一统志》中也有相关记载,见“杭州府二”:西湖六桥在钱塘县西湖苏堤上,宋苏轼建,曰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凡六。以上都是地方志书。

此外,清初学者査慎行在《苏诗补注》卷三十五中,依据咸淳《临安志》注释“六桥”:……第五桥曰东浦,……。乾隆年间翟灏、翟瀚合辑的《湖山便览》卷三孤山路“苏公堤”下载:东浦桥即苏堤第五桥,与西岸第二桥对,通曲院港。同绘制于乾隆年间的《杭州西湖各景全图》中,六桥形象生动、桥名清晰,其中“东浦桥”连着“玉带晴虹”,位置十分抢眼。

再看清以前的。明成化《杭州府志》卷四桥梁中,在“六桥”下列有“东浦桥”名。万历《杭州府志》则在所附《西湖图》中,明确标注“东浦”等六桥名。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中所附的《今朝西湖图》上,同样依次标注了六桥桥名,并在卷二孤山三堤胜迹中记载“第五桥曰东浦,与西岸第二桥对”。稍后,明人高应科在其摘編的《西湖志摘粹补遗奚囊便览》卷二孤山胜迹中,于“第二桥”下记载“名东浦”。

宋末元初,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第五桥,通曲院港,名东浦,北新路第二桥。”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卷七杭州“倚郭城北桥道”中记载:……第五桥曰东浦……卷十二西湖中又记载:曰北山第二桥,名东浦桥。而咸淳《临安志》虽然在所附《西湖图》中仅以桥序标注六桥桥名,但卷二十一桥道中专门有文字记载:东浦桥,第五桥。以上止据京城小说。

据以上文献,大致有了几个推测。一是北宋时六桥草创,名气不大,时人但以桥序称之。此后西湖景观日益丰富,湖上六桥渐具形制,至南宋时始有文人为其取名,但只限于“京城小说”。二是从南宋到明清几乎所有文献,都明确记载桥名为“东浦桥”,可见其具有一定权威性。其中不少版本出自《四库全书》,该丛书作为乾隆御制大型丛书,以校订严格著称,文字可信度较高。三是关于“由明代《杭州志》开始刻错”的推断,因有其他明以前刻本中“东浦”两字的存在而不成立。且古代刻本上“束”“东”的繁体字体并不相似,二者形态差距较大。四是从对仗工整角度来说,确实采用“束浦”更为恰当,是否可能是夏时在撰写《钱塘湖山胜概记》时也持这一看法,故在文中采用“束浦”之名,却又专附“考异”说明官方说法。

综上,在没有更有力的证据之前,似乎还是“东浦”之名更具认可度。也正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初,浙江省文物部门邀请西泠印社早期社员、著名金石碑版学家陈锡钧为苏堤书写了“跨虹、压堤、东浦”三座桥名。

作者单位: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办公室)

猜你喜欢
湖山苏堤钱塘
湖与山
钱塘·花已开
钱塘、仁和、余杭三县的排名之争
潮起钱塘
白居易写诗
汉阳古琴台
东湖夏荷
苏堤和白堤(短篇小说)
苏堤清明即事
摇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