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六头”用戏曲温暖老人心

2020-12-28 02:33俞琳
杭州 2020年21期
关键词:敬老敬老院文化遗产

俞琳

提到杭州上城区城管局湖滨市容环卫所的楼重卫,熟识他的人都会说:“老楼这个人性格开朗、朋友众多,敬老爱老是出了名的,更是个多才多艺的‘阿六头。”

杭州小热昏,是流传了上百年、以方言说唱为主的杭州本地戏曲,曾一度面临失传的危机。2006年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楼重卫是第七代传承者和守护人。

“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和发扬。”楼重卫说,小热昏是用杭州方言创作的表演,作为老底子杭州人,他想更好地弘扬本土文化,也希望以这样的方式传递更多正能量。十年前,楼重卫开始师从国家一级演员、首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小热昏”代表性传承人周志华先生进行系统学习。尽管半路出家,但凭着兴趣和努力,楼重卫很快唱出了名气。

在他众多的粉丝中,湖滨敬老院的老人是最为特殊的,2011年起,楼重卫每年都会主动为老人们送上表演。在敬老院,最受欢迎的节目是《敬老尽孝》,表演时他将口、眼、身、法、步、神等不同技法巧妙结合,形神兼备广受好评。

“他是以儿子而不是演员的身份去敬老院的。”妻子瞿秋泉说,楼重卫8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拉扯长大。2010年9月,患有帕金森病的母亲发病后无法自理,为了不影响孩子工作,开明的母亲选择入住敬老院。当时楼重卫一家人每天下班、孩子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老人。

在此期间,老人们的孤独也让楼重卫触动很深,“我们每次走进大厅,很多老人就会探出头,看到不是自己家人,一脸的失望。”于是,老楼夫妻俩在照顾母亲时,也会主动与其他老人聊天谈心,渐渐地,成了很多老人心中的另一双“儿女”。2011年1月31日凌晨,母亲病逝。以后还去不去敬老院?想起那些老人,楼重卫一家决定继续,这一坚持就是九年多。

不止是敬老院,楼重卫一家已将热衷公益融入生活的点滴。他有不少“忘年交”,93岁的张海潮就是其中之一。10年前张老的老伴因病去世,楼重卫得知后马上去陪伴宽慰老人,还在临近新年时放下家里的事情,帮着老人料理后事。“有重卫在,我很安心。”老人说,平时,楼重卫也会经常带着亲手做的饭菜来看望他、陪他聊天。他说:“老人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承担起社会责任。”

实际上,身为湖滨市容环卫所办公室主任,楼重卫平时工作并不轻松。他对内负责办公室作风效能督查、日常纠纷调解处理及综合治理等工作,对外为湖滨地区的单位做好服务,帮助协调解决垃圾、粪池清运及污水池清理等疑难杂症。此外,楼重卫还兼任着不少学校的戏曲老师,指导孩子们学习传唱小热昏等曲艺。

中山中路沿着大井巷往西走,有一片小广场,叫“叭蠟子巷”小广场。今年国庆长假期间,楼重卫一有空就坚持去现场进行小热昏义演。对楼重卫来说,小热昏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一天都离不开。他经常说,“宁可三天不吃荤,不可一日不听小热昏。”他说,自己能长期保持这样的精神状态,是与小热昏分不开的,听小热昏是一种享受,唱小热昏同样是一种享受。而小热昏表演又能给很多人带来乐趣,那自己做的事情就更有意义了。

曾经获得浙江省“最美家庭”,最近楼重卫又入选了2020年杭州好人榜。在楼家客厅墙上,“修齐是大文章,孝顺为真道德”这对红底黑字的字幅格外显眼。“这是我们楼家家训。”楼重卫说,言传不如身教。“退休后我决定组建一个艺术团,做更多公益事业,参加更多公益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同时关心关爱自闭症儿童等困难群体。”楼重卫已经与妻子有了新目标。

编后语

当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敬老爱老的公益之心相碰,会发生什么?楼重卫给出了他的答案。

在一曲小热昏的表演中,楼重卫让原本孤独的老人们有了“家”的温暖,用传统文化丰富了老人们的晚年。楼重卫用十年的坚持表演,传递了相守一家亲的爱与暖。

猜你喜欢
敬老敬老院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老人摔伤未告知家属 养老院担责
Task 3
敬老爱老防跌倒
Tough Nut to Crack
敬老院的微笑
我的最佳选择①
火场救人
最美重阳节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