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补体C1q、视锥蛋白样蛋白-1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价值

2020-12-29 13:10刘立斌张雷吴妍李影王培蕊
山东医药 2020年4期
关键词:补体神经功能脑梗死

刘立斌,张雷,吴妍,李影,王培蕊

1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北京 102600;2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一种常见急症,在全球范围内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1]。AIS发病机制复杂,目前普遍认为免疫因素和炎症反应在AIS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2]。补体是一组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存在于人体的血清和组织液中,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同时,补体亦可通过介导机体炎症导致组织损伤[3]。既往已有研究发现[4],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中补体C1q与C3c沉积。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是一种钙传导蛋白,其通过神经元的钙依赖型信号系统进行细胞信号传导[5]。研究[6]发现,VILIP-1在脑卒中患者血清中有升高现象,说明VILIP-1在脑卒中的病理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本研究检测AIS患者血清补体C1q、VILIP-1水平,并探讨其与患者病情的关系,以期为临床AIS的诊断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AIS患者作为研究组。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经CT或MRI检查证实为AIS,且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7];②年龄≥50岁;③发病至入院时间≤48 h;④AIS均为首次发作。排除标准:①合并免疫系统性疾病者;②合并急、慢性感染者;③合并心、肝、肾功能障碍者;④合并恶性肿瘤者;⑤出血性脑卒中;⑥入院前服用过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的药物。研究组男55例、女43例,年龄50~78(63.49±5.14)岁,体质量指数(BMI)22.3~26.9(24.67±0.75)kg/m2;合并症:糖尿病21例,高血压32例。另选取同期于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体检健康的100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53~77(63.04±5.32)岁,BMI 22.6~27.2(24.51±0.90)kg/m2。两组性别、年龄、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研究对象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进行。

1.2 血清补体C1q、VILIP-1检测 对照组于体检当日,研究组于入院时,分别采集两组空腹静脉血5 mL,3 000 r/min离心6 min,分离血清,离心半径6 cm,将血清置于-20 ℃保存待测。采用西门子ADVIA 2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通过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补体C1q水平,试剂盒由上海北加生化试剂有限公司提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VILIP-1水平,操作均严格按照试剂盒(上海西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说明书进行。

1.3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 研究组入选对象入组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8]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总分42分,分数越高提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根据NIHSS评分范围分为轻度缺损(NIHSS评分<7分)、中度缺损(NIHSS评分7~15分)、重度缺损(NIHSS评分>15分)。

1.4 脑梗死面积测算 研究组入选对象入组后,采用Lightspeed VCT 64排螺旋CT(美国GE公司)进行头颅CT检测,采用机械系统动力学自动分析方法测量患者的脑梗死面积,根据梗死灶大小分为小面积脑梗死(直径≤1.5 cm)、中面积脑梗死(1.5 cm<直径≤4 cm)、大面积脑梗死(直径>4 cm)[9]。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补体C1q、VILIP-1水平比较 研究组与对照组血清补体C1q水平分别为(174.18±22.48)、(161.22±21.46)mg/L,VILIP-1水平分别为(8.02±2.24)、(0.79±0.32)μg/L,研究组血清补体C1q、VILIP-1水平高于对照组(t分别为4.150、31.947,P均=0.000)。

2.2 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血清补体C1q、VILIP-1水平比较 研究组轻度缺损34例,中度缺损35例,重度缺损29例。轻度缺损、中度缺损、重度缺损者血清补体C1q水平分别为(163.42±15.54)、(176.29±14.93)、(184.25±16.74)mg/L,VILIP-1水平分别为(4.52±0.74)、(7.73±1.25)、(12.49±2.18)μg/L,随着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加重,AIS患者血清补体C1q、VILIP-1水平逐渐升高(P均<0.05)。

2.3 不同脑梗死面积患者血清补体C1q、VILIP-1水平比较 研究组小面积脑梗死29例,中面积脑梗死43例,大面积脑梗死26例。小面积脑梗死、中面积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者血清补体C1q水平分别为(161.32±14.37)、(173.44±15.14)、(189.76±17.25)mg/L,VILIP-1水平分别为(4.18±0.68)、(6.92±1.15)、(14.14±2.34)μg/L,随着脑梗死面积的增大,AIS患者血清补体C1q、VILIP-1水平逐渐升高(P均<0.05)。

2.4 研究组血清补体C1q、VILIP-1水平与NIHSS评分和脑梗死面积的相关性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补体C1q、VILIP-1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475、0.584,P均<0.05),血清补体C1q、VILIP-1水平与脑梗死面积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514、0.632,P均<0.05)。

2.5 血清补体C1q、VILIP-1对AIS的诊断价值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补体C1q诊断AIS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74(95%CI:0.582~0.747),最佳诊断临界值为169.34 mg/L,灵敏度为71.62%,特异度为63.46%;VILIP-1诊断AIS的AUC为0.714(95%CI:0.619~0.832),最佳诊断临界值为4.35 μg/L,灵敏度为75.83%,特异度为66.94%。

3 讨论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数据表明[10],我国目前约有脑卒中患者1 300万人,脑卒中每年发病率、病死率分别为246.8/10万人、114.8/10万人。AIS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是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临床对于AIS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其复发[11],但作为目前AIS主要诊断方法的CT、MRI等影像学技术的诊断效果欠佳,约有40%的患者无法得到快速有效的诊断[12]。因此,寻找敏感有效的血清标志物成为众多医学工作者探寻的热点。

补体可介导免疫溶菌、溶血作用,在维持免疫耐受和内环境自稳中有重要作用,是机体面对外来侵害的第一道防护机制[13]。C1q可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并改变其结构,并在级联激活反应作用下形成攻膜复合物,从而在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中发挥起始分子的作用[14]。脑内的补体系统在正常情况下处于平衡状态,血脑屏障遭到破坏后,血浆补体进入脑内与脑磷脂、抗磷脂抗体等抗原物质接触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脑缺血发生时,缺血区出现离子浓度和pH值变化,这些变化可致补体调节因子减少或缺失,进而使得补体激活增加,同时脑缺血引起的脑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破坏,还可引起与C1q结构类似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沉积,通过MBL途径激活补体[15]。补体系统活化,也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机制中重要的一环。近期研究[16]表明,血清补体C1q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是AIS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

VILIP-1属于神经元钙传感蛋白视锥蛋白/恢复蛋白家族,其主要通过与Ca2+结合发生不同的结构变化,引发下游网络中信号分子改变,传导不同的下游信号[17]。VILIP-1可通过影响β-淀粉样蛋白(Aβ)的沉积和tau蛋白的磷酸化来影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进程[18]。AIS造成的神经损害是一个持续性过程,Aβ的沉积和tau蛋白的磷酸化均可导致细胞毒性的产生,由于VILIP-1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所以表达VILIP-1的神经元细胞更易受损,导致生理功能缺失,VILIP-1在这一损伤过程被释放入血,其水平升高对于神经损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19]。有研究[20]表明,高水平的VILIP-1与脑梗死后认知记忆障碍密切相关,能较好地预测血管性痴呆。

本研究发现,AIS患者血清补体C1q、VILIP-1水平升高,同时血清补体C1q、VILIP-1水平随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脑梗死面积的增加而升高,证实补体C1q、VILIP-1在AIS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血清补体C1q、VILIP-1水平与NIHSS评分和脑梗死面积均呈正相关,提示补体C1q、VILIP-1水平或可成为诊断AIS患者病情的血清标志物。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补体C1q诊断AIS的AUC为0.674(95%CI:0.582~0.747),最佳诊断临界值为169.34 mg/L,灵敏度为71.62%,特异度为63.46%;VILIP-1诊断AIS的AUC为0.714(95%CI:0.619~0.832),最佳诊断临界值为4.35 μg/L,灵敏度为75.83%,特异度为66.94%。表明补体C1q、VILIP-1对于AIS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AIS患者血清补体C1q、VILIP-1水平升高,其水平与NIHSS评分和脑梗死面积均呈正相关。血清补体C1q、VILIP-1水平可作为AIS患者病情诊断的辅助指标。值得注意的是血清补体C1q、VILIP-1水平会随着发病时间的变化呈现明显波动,本研究选取了发病时间较为集中的病例进行研究,今后我们将进一步观察AIS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段的血清补体C1q、VILIP-1水平,以提供更为可靠的数据参考。

猜你喜欢
补体神经功能脑梗死
IL-17、IL-35联合补体C3、C4在CHB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研究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对补体系统表达的影响
补体因子H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抗dsDNA抗体、补体C3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对于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伤的临床意义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