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龄孤独症患者职训机构建筑内部空间设计研究

2020-12-29 09:06邹天乐
四川建材 2020年12期
关键词:生活空间大龄空间设计

邹天乐,宋 文

(内蒙古科技大学 建筑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0 前 言

相较低龄孤独症患者,大龄患者在患者脱离义务教育的年龄段后面临更加严峻的现实,一方面来自于孤独症患者在脱离康复机构以后,若不参与劳动生产或进行持续干预训练短时间内患者的康复情况会迅速恶化,直至转变为最为典型的孤独症状态。另一方面,由于大龄孤独症患者家长很多都面临退休养老的问题,因而患者家庭的经济状况也会逐渐恶化。因此,许多患者家庭开始组织建设起一些集托管、生活、职训、就业为一体的庇护性孤独症职训机构,但由于一些客观限制,其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上都显得简陋粗糙,缺乏系统性。因此,研究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的大龄孤独症职训机构内部空间设计理论对孤独症患者自身及其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1 大龄患者家庭实际需求与实际建设条件

1.1 患者自身需求

孤独症在不同人群中的患病率不同,一般认为约为儿童人口的2~5人/万人,男性比女性多3~4倍[1]。主要表现为四种贯穿患者一生的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功能障碍、语言沟通能力障碍、感知觉能力异常、重复性刻板行为。经过一定的康复训练,这四种症状可以得到较大缓解,但无法完全康复。相较于低龄孤独症患者,大龄患者由于身体发育的原因具有情绪波动强、更容易因摔倒碰撞受伤、对性的好奇度增强等特点。因此,对于大龄孤独症患者自身而言,空间的安全性设计以及设置具有情绪调整功能的空间是最为核心的需求。

1.2 患者家属需求

由于大多数孤独症具有终身性特征,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孤独症患者的父母之中必须有一人被迫放弃工作、全职陪护。大部分大龄孤独症患者家属年龄段处于40~50岁,此外根据调查2.9%的孤独症家长身心健康状况比较差,41.2%的家长认为自己比较悲观[2]。由于患者家属多为中老年人,运动能力与生理感知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进行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安全设施和无障碍设计,同时需要设立一些能提供休息与放松的区域,缓解患者家属疲劳。

1.3 机构实际建设条件

为缓解机构人员的不足,大龄孤独症患者职训机构都会向社会慈善机构以及大学志愿者组织寻求帮助。根据笔者调查,由于其筹办上面临的经济困难,大龄孤独症患者职训机构往往采取1~2名职训人员带领数名志愿者对患者进行职训或者进行庇护性劳动生产的模式。同时由于大龄职训机构在相关法规上存在筹办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因此,大部分民办大龄孤独症职训机构只能以经营性场所的筹办形式租赁场地开展培训课程,在建设条件上都有场地不足、空间狭小的问题。

2 大龄孤独症职训机构内部空间设计策略

2.1 大龄孤独症患者职训机构的空间规模与布局

笔者经实地调研访谈得知,目前大部分大龄孤独症职训机构开办时间较短,收治患者数量较少,一般在10人左右,收治患者年龄均为14~24岁高功能孤独症患者,因此,参照《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标准》(建标166—2013)[3]第四章关于建设规模与建筑面积中的托养机构建筑面积指标表,即为按照同时在机构培训人员为10人的二类托养机构进行计算,人均建筑面积应不小于22 m2,总面积不小于220 m2。大龄孤独症患者职训机构一般具有生活、职训、生产、交流这四项功能,因此,在平面布局时需要考虑将这四项主要功能进行有机结合,进行合理的分区、融合设计(见图1)。

图1 功能布局示意图

2.2 主要内部空间设计策略

由于公共空间、职训生产空间以及生活空间是与大龄孤独症患者以及其亲属关系最为密切的建筑空间,也是大龄孤独症患者职训机构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空间。因此,针对大龄孤独症患者职训机构内部空间设计的研究也将主要围绕这三个空间展开。

2.2.1 生活空间设计策略

一般情况下,大龄孤独症患者的生活空间设计为矩形,当受现实情况限制产生锐角空间时,可通设置收纳空间的形式将锐角空间变为钝角空间,空间大小按照机构承担的职训规模进行设计,关于残疾人生活劳动空间规模尺寸的相关规定,生活空间面积不得低于总面积的45%,因此,可按照每10人生活空间建筑面积不小于100 m2的标准进行设计。

大龄孤独症患者职训机构的生活空间主要包括休息、卫生、储藏、活动、用餐这五个部分组成,针对机构不同的办学条件和建设情况,按照前文总结的部分空间环境设计原则采用不同方式对生活空间进行灵活布局(见表1)。

表1 生活空间功能构成与布局表

2.2.2 职训空间设计策略

大龄孤独症患者职训空间内部一般具有职训、生产、交通、储藏、休息(情绪调整)五个功能部分。机构可根据不同的职训类型采用不同的功能组合布局,也可以为同一类型的职训模式采用不同的功能组合布局(见表2)。

表2 职训空间构成与布局表

1)组团式布局是以交通空间为中心,通过小组团的形式将职训、储藏、休息等功能布置在其周围,此布局模式能起到强化职训空间与附属空间联系的作用,避免职训活动之间的干扰,提高职训效率。

2)并联式布局模式是按照机构提供的职训内容的生产程序将同一职训专业的不同职训空间并联布置,或将职训空间的各功能部分围绕交通空间线性布置。并联式布局模式强调实训工艺程序和实训功能空间分区明确,各功能区间相互干扰少,同时也能帮助患者强化记忆职业生产程序的工作顺序。

3)中心式布局模式一般在提供非线性生产工艺程序的专业实训服务的机构中比较常见。采用以职训或生产空间等重要功能区为核心连接各功能区的形式,适宜进行没有先后线性程序且对空间布局和设施要求不高的职训活动。

2.3 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大龄孤独症患者职训机构的内部空间除了针对患者设计的生活空间与职训空间外,还存在同时为机构患者和其他如患者亲属、社会志愿者、职训教师等其他人员使用的公共空间。这些公共空间主要具有联系各个功能分区,疏通人流,引导交通,功能过渡的作用,一般由门厅、走廊、楼梯这三个部分组成。

2.3.1 门 厅

门厅是孤独症患者职训机构的入门第一视觉点,是所有机构使用者的必经空间,也具有等候、活动展示、疏散的空间功能,同时门厅也是机构第一印象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对门厅进行设计时可以通过建筑入口材质、色彩的搭配,营造具有标志性和展示性的门厅(如图2~3)。

图2 大米小米教育中心咨询类门厅

图3 静语者社区休闲类门厅

2.3.2 走 廊

走廊是使用最为频繁也是使用人群构成最为复杂的公共空间。走廊不仅仅具有交通联系的职能,也承担为部分患者提供调整情绪与释放压力的空间、为患者家属和机构工作人员提供交流场地的作用。因此,机构内走廊的布置可通过与其他功能空间的空间设计手法相结合,构造具有开放性的交通空间节点,为机构的使用者提供可进行灵活调整的多义性空间(如图4)。

图4 多义性空间平面布局示意

2.3.3 楼 梯

楼梯则属于垂直的交通联系,具有衔接上下楼层的作用, 由于孤独症患者本身的生理特征以及患者亲属多为中老年人,因此楼梯详细尺寸设计上可参考《老年人居住建筑

设计规范》(GB 50340—2016)[4],楼梯踏步踏面宽度不小于0.28 m,踏步踢面高度不大于0.16 m,踏面需做防滑处理,所有楼梯都需设置无障碍扶手以及引导性标志。

3 结 论

大龄孤独症职训机构相对一般的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在招收患者类型与机构承担的职能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本文以大龄孤独症患者自身需求、患者家庭需求以及机构实际建设条件为出发点,同时结合相关设计规范与设计理论,以此提出具有一定针对性的设计策略和设计模式。从而填补了一部分建筑学领域在大龄孤独症相关机构方面的空白,为今后更深入对大龄孤独症患者职训机构建筑设计理论的研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对当下的大龄孤独症患者职训机构的建筑空间设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ID:010571]

猜你喜欢
生活空间大龄空间设计
生活空间与老年人不良健康结局的研究进展
智己AIRO 流动的艺术品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大龄女也该有春天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大龄儿童的春节萌囧CUT
大龄海蟾蜍
年年有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