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的含义与人有关

2020-12-29 12:02
全国新书目 2020年7期
关键词:疆域华夏大地王朝

张一清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现为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语言教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文化嘉宾,《百家讲坛》“解码汉字”系列主讲人、《汉语桥》评委,浙江卫视《汉字风云会》《中华好故事》等热播文化节目嘉宾。

本书围绕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12个王朝名称展开,从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朝代的“大名”下手,梳理历史更迭线索,盘点风云变幻往事,为读者揭示出王朝名称用字背后的万千玄机,无穷奥秘。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在甲骨文、金文时期已经出现了“夏”这个字,虽然它同时存在着若干种大同小异的形体,但是基本上都是象形字。

把上面这些部分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夏”表示人的含义。只是在汉字演变过程中,由于字形简化和不同形体结构紧凑美观的特殊需要,到了晚期隶书再到楷书,“夏”在古文字中表示人的躯干、双手以及“頁”下面的撇和点就被省略掉了,由此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经常使用的“夏”字。

另外,古文字中的“夏”虽然表示的是人,却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人”,而是特指生活在中土的人,也就是当时所称的“中国人”。这里的中国并不等同于我们现在的中国,而是指现在西起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东至河南、山东和河北三省交界处;南起湖北,北至河北的广大中原地区,也就是夏王朝所管辖的疆域。之所以称作中国,是由于相对于周边其他地区而言,当时的人认为中原地区就是处在大地的中心,因此,这个区域的邦国自然而然也就被称为中国。这完全是一种从地理位置出发的概念,与我们今天具有国家主权意识形态的中国原本就不是一个概念。

“夏”从最初指生活在中土的华夏民族的始祖,到后来逐渐引申为指这片广大的区域,那么,夏王朝的建立采用这样的国号,显然表明了夏朝的帝王是这片疆域的主人,是管辖这块土地的最高统治者。

从“夏”字在古今文献中的使用情况看,事实正是这样。我们都知道,夏王朝的奠基人大禹,在治水过程中曾将夏朝管辖的疆域划作九州,正像《左传·襄公四年》中记载的:“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因此,“九夏”也就成为夏朝疆域乃至我们现在华夏大地的一种称呼,比如在蔡东藩等人所著《民国通俗演义》里面,就有“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的例子。

除“九夏”之外,“夏”表示疆土这样的意思,还有“函夏”“咸夏”“方夏”“诸夏”和“京夏”等词语。“诸”本身就有“多”的意思,所以“诸夏”和“九夏”在意思上非常接近,郭沫若郭老就曾经在《归去来·由日本回来了》这首诗里面写过“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函、咸”这两个字则具有包罗、囊括、全部等意思,因此,“函夏”“咸夏”也就指整个华夏,比如唐朝王勃写的《拜南郊颂序》,其中就有“揖让而取文明,指麾而清函夏”这样的句子。“京”含有“高”和“大”的意思,例如“京仓”“京陵”就分别表示高大的粮仓和高大的土丘;而“方”本身就可以表示大地,含义来自“天圆地方”,因此,“京夏”“方夏”在表示华夏大地的时候,同时还暗含了因为疆域辽阔而自然流露的自豪之情。

另外,《诗经》里面有“於我乎,夏屋渠渠”这样的诗句,《吕氏春秋》里面则有“北至人正之国,夏海之穷,衡山之上”这样的句子。这两部经典中的“夏屋”和“夏海”,后人在注释中明确指出:“夏屋”就是“大屋”,“夏海”就是“大海”。而在另一部文獻中,“夏”表示“大”的意思则更加直截了当,这就是南朝任昉的《述异记》中的一句话:“杜陵有金李,李大者谓之夏李,尤小者呼为鼠李。”

我们都知道,把“大”用在人或者任何其他事物的名称中,这本身就体现出一种或尊重或称颂的意思,含有很明显的褒义色彩,那么,“夏”里面既然包含了“大”这样的意思,这其中的颂扬意味毫无疑问是显而易见、不言而喻的。前面我们曾经提到,墨子把《诗经》中的《大雅》写成《大夏》,这里面其实就暗含了对夏王朝及其疆域的尊重,因为“雅”具有“正统、标准”的意思,在古代,“雅言”指的就是通用的标准语,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普通话”。很显然,墨子认为夏朝及其地域所流传的东西应当是正统的、雅致的,是可以当作标准的。

其实,对于夏朝而言,我们应当都见到过一个更直接的用“大”来歌颂和称赞它的例子。现在大家不妨想一想,这个例子是什么呢?

猜你喜欢
疆域华夏大地王朝
南湖船上的灯
方斗山隧道拱顶FLAC沉降模拟及修正
Summer Is Coming
世界上收入最高的五名足球运动员
运河人家
有一种疫苗,叫爱
唇亡齿寒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第一高楼“长高”5.4倍
大中国之中国疆域
探究宋初西南边疆思想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