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采茶戏优秀传统剧目选》

2020-12-29 12:02
全国新书目 2020年7期
关键词:小戏采茶戏曲调

傅涌 主编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12

128.00元

傅涌

江西南昌人,南昌市艺术创作研究所所长。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南昌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南昌市首批“521”学科技术带头人,大型采茶戏《汤显祖魂梦滕王阁》《章金媛》编剧。著作包括《洪城遗韵》《豫章记忆》,执行主编《乡土情怀——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集》《豫章菁华——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萃》等。

本书为首部南昌采茶戏剧目选本,分传统大戏、传统小戏、传统曲谱和锣鼓谱三部分,精选8台优秀传统剧目剧本、16个大戏剧本、23个小戏(折子戏)剧本、158段曲谱曲牌及常用锣鼓谱。该书的出版,旨在抢救性发掘、整理、保存南昌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对于梳理南昌采茶戏的发展历史,发掘南昌采茶戏厚重的艺术价值,研究与传承南昌采茶戲都有重要的价值。

南昌采茶戏的风华

1936年,南昌城内创办了一所培养戏曲艺人的科班戏校,取名“贫民省剧社”。而当时这个“省剧社”提到的“省剧”并非指1950年后以“赣”命名的赣剧,而是省城土生土长的南昌采茶戏。

南昌采茶戏萌发于明末新建、南昌两县的元宵灯彩活动之中,初名茶灯,又名茶灯戏。据乾隆《南昌县志》记载:“逢春季节,迎神赛会,均演看茶灯、茶灯戏。”同治《新建县志》卷十五《邑肇志·风俗》记载:“(新建)上元张灯,家设酒茗,竞丝竹管弦,极永夜之乐,明末为鼎盛,鼎革后遂绝响矣。”可见,彼时灯戏的演出是颇为繁盛的。

但这还是一种尚处“二旦一丑”的灯戏阶段的三脚班。表演时,一对灯头走在前面,四个茶女扮演者手持茶篮灯,后随六个鼓乐手,演唱着〔十二月采茶歌〕或〔拜年调〕,常与龙灯、狮灯结伴,沿街歌唱。有时兼演一旦一丑的小戏,旦舞手帕,丑耍纸伞,表演《秧麦》《卖杂货》等剧目,曲称“杂调”,轻松活泼,有灯有戏,故又叫做“灯带戏”。南昌采茶戏小戏有与赣南采茶戏相同的剧目、音乐曲调,还有矮子步和手帕功,表明其在灯戏阶段是受到过赣南采茶戏影响的。

清乾隆年间,受赣东采茶戏和赣中高安、靖安一带锣鼓班湖调(一名“下河调”)等的影响,南昌采茶戏发展为“四唱”(小生、小丑、两旦脚,四个演员)“三打”(司鼓、司锣、司钹,三个打击乐手)的三脚班,能演唱十三本角色不多的整本戏。清代嘉庆年间秀才、安徽泾县人翟金生(1774-?)曾小住南昌,并作有《豫章景物竹枝词》40首,其中一首记载了当时南昌采茶戏的演出情景:“二月街头唱采茶,村童扮作髻双丫。土音方语无腔调,笑煞吴姬与楚娃。”作者描述得绘声绘色。这一时期的南昌采茶戏在剧目方面增加了许多小戏。

约清同治、光绪年间,南昌采茶戏步入成熟时期,上演的整本大戏增加到了四十八本。

1927年,南昌采茶戏进入省城南昌,借鉴了京剧舞台程式,编演了许多新戏,其中以改编于南昌道情的《鸣冤记》《辜家记》《花轿记》《南瓜记》最为有名,合称“南昌四大记”。

南昌采茶戏的音乐分为两类,即正调与杂调。正调系由〔下河调〕发展而来的〔本调〕及〔凡字调〕,其中〔本调〕为南昌采茶主要唱腔,并按照不同行当,分为花旦、小生、小丑、大花和老生的本调,其中以花旦本调独具特色,板式中以简板最有特点。杂调为小戏曲调、南北词及民歌小调。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徵调式的曲调,如〔扳笋调〕〔秧麦调〕〔卖杂货调〕等。这些曲调旋律优美、朴实明快,长于表现载歌载舞的喜剧,也适宜表现整本大戏中的某些特殊情绪。

不少南昌采茶戏常演传统剧目在观众中声名显赫。民间有“哭不死的梁山伯、杀不死的蔡鸣凤”的说法,以南昌戏写南昌人、南昌事的采茶戏“四大记”,如旋律简朴却耳熟能详的《磨豆腐》等曾风靡省城大街小巷。这些故事鲜活有趣、语言独具南昌方言俚语韵味、表演诙谐生动的采茶戏剧目早已融入南昌普通百姓的血液当中,深入到他们的灵魂里,已成为他们的乡愁乡音和话题,各地茶坊酒肆及公园会馆处处可听到这些旋律婉转优美而又抑扬顿挫的采茶戏曲调。老一辈的“南昌三根”(柳根、水根、永根)和“新建四子”(谢猴子、福宝子、腊婆子、梅生子)及继起的新秀邓筱兰、朱莲芳、陈麝香、喻财宝、陈飞云等南昌采茶戏著名演员,以及当代的南昌采茶戏名家魏小妹,正是通过表演这些剧目,成为南昌家喻户晓的闪亮“明星”。

猜你喜欢
小戏采茶戏曲调
心情如曲调般平衡缤纷
吉安采茶戏的产业化研究
新时期抚州采茶戏的发展研究
撞色雅痞,撞色乐章
古锁里藏了个小戏精
南昌采茶戏与萍乡采茶戏之比较研究
且慢过度夸赞“小戏骨”演技
我爱家乡的采茶戏
小戏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