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采访技巧思考研究

2020-12-29 12:08李秀蓉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22期

李秀蓉

【摘要】在新闻行业中,评价一名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强不强,常用有没有“新闻眼”来形容。因为记者深入采访,必须靠视觉来观察和判断,来了解采访对象的形象、举动和变化。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必须有与众不同的独特新闻视觉,才能随时随地从各种各样的信息中捕捉最佳新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新闻眼”。

【关键词】用眼睛采访;观察采访;观察的技巧;提高政治敏锐性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0.22.031

观察,是记者采访中最常用、最灵验的方法之一。用记者的话来说,观察“就是用眼睛来采访”。

在新闻行业中,评价一名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强不强,常用有没有“新闻眼”来形容。因为记者深入采访,必须靠视觉来观察和判断,来了解采访对象的形象、举动和变化。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必须有与众不同的独特新闻视觉,才能随时随地从各种各样的信息中捕捉最佳新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浸泡”在信息的海洋中,新闻时时刻刻在发生。但这一切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察觉到的,而记者的职业特殊性,恰在于其敏锐捕捉新闻的能力。例如,判断某些看来无关紧要的线索,是否可能抓出有用的新闻;判断在同一新闻事件的许多事实中,哪个最为重要;判断某个事件是否可能引起大众关注乃至社会反响等,这些方面的能力成为每一名职业记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西方新闻界通常称新闻敏感为“”新闻鼻“,我们也常将新闻敏感称作“新闻眼”。从某种程度上说,新闻敏感是记者的基本功,是精品力作的源泉。新闻记者如何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新闻眼”?掌握观察的技巧!记者是社会活动家,观察有助于其深刻认识客观事物;纠正传闻中的不实之处,获得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抓住更多的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使新闻报道具体、形象、生动;使记者被新闻事实所感染,产生激情,从而增强新闻作品对读者的感染力。一个观察力强的记者对周围的事物总有一种新鲜感,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路开阔,善于比较和推理,总想刨根问底,把问题搞个水落石出,许多好新闻就是这样被发现和捕捉到的。

1. 觀察在采访中的作用

1.1 观察可以使记者有直接的感受,使记者直接得到采访线索和深入挖掘的线索

常言说“百闻不如一见”,记者只有通过自己的眼睛,在常人视而不见的地方有所发现,在常人可以知而不言的时候捕捉到变化,才可能透过新闻事实,才能收集到人物性格、神情等方面的细节,展示出时代发展前景,给人以方向和希望。

2011年11月15日,兵团第四师六十七团政委石书江在赴塔里木大学参加“人才招聘会”途中,因发生车祸不幸以身殉职。在采访他的先进事迹中,本人和报社另外两位记者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观察,采写了1万字的长篇通讯《用生命铸就忠诚》,用大量的细节反映了石书江在六十七团的14年时间、5000多个日日夜夜,把职工群众当亲人,用一颗赤诚的心,想民、知民、为民、爱民,尊重群众、贴近群众、依靠群众、深入群众,使一位好干部的形象跃然纸上。

如文中写道:“记者走进石书江的家,客厅里一台21英寸的老式彩电是他父母留下的,卧室里一台老电视是显像管坏了的“黑白”电视机,一面米黄色、中家镶一块椭圆形镜子、上面印有梅花图案的老式大立柜。

走进他的办公室,墙上挂着和这个狭小屋子极不相称的两幅大图,一幅是六十七团棉花加工厂鸟瞰图,一幅是六十七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墙角一个黄色的老式书柜,里面装满了有关农业生产、城镇建设方面的书籍。一个黑色的铁艺衣架上挂着一顶已被太阳晒的变色的草帽等等。运用观察的方法,让读者跟随我的目光犹如身临其境,感人至深。这篇通讯被评为兵团新闻奖特等奖。

1.2 “观察”是记者的天职

观察就要求记者在生活中“多长一双眼睛,还要具备直观直觉的能力,及时获得第一手材料。原载于1988年5月12日《新疆军垦报》的《全国首次种羊拍卖在石城举行》,获1988年度好新闻二等奖。这是一篇典型的目击式新闻。导语写道:“650元”、“680元”…….“我出800元”,“还有没有报价的?”约一分钟后,只听“哐”的一声锣响,甘肃天水的买主以最后价买下了紫泥泉种羊场的105号种公羊。这是5月8日下午,在石河子体育场北门外的绿荫道上举行的种羊拍卖时的一个场面。

这篇目击式新闻通过作者把现场的所见所闻描述出来,给读者一个“当时我也在场”的感觉。目击式新闻就是记者用自己的眼睛写新闻,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写这样的新闻,要求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深入现场,做到细心观察。这种观察要求记者通过对事件或人物进行整体观察,继而抓住事件和人物最本质、最富有特点、最能反映新闻主体的东西。如果这条新闻的导语写成叙述式的,文章就落入了俗套,很难说有可读性了。记者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发现线索,跟踪追击,学会在浩如烟海的社会生活中发现新闻,挖掘新闻,去抓真的“活鱼”,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纷繁的社会中挖掘出好新闻。

在特殊情况下,运用观察去捕捉流溢于外的表象,而且紧紧跟踪进入到人的深层。1958年,《纽约时报》记者罗森塔尔的《“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就是用眼睛写出的名篇。德国人在奥斯威辛屠杀犹太人的惨剧已经过去了十多年,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写。但记者以敏锐的观察力对奥斯威辛集中营遗址之一的布热卡津所做的现场观察,扑捉到了参观者的心态—想看又怕看,怕看又觉得愧对死难者。作者用几个细节准确地表达了这种心态,仍然写出了一篇撼人心魄的新闻作品。有些情况,如果记者采访当事人无一所获,就完全要凭着记者的观察去获取无可争辩的数据、事实、现象等材料写出揭露批评性报道。对于特殊采访者,也主要靠观察采访。

如本人在2009年10月到位于尼勒克县东部山区、海拔1540米的边境团场七十九团了解职工住房解危解困工程进展情况时,就主要运用了观察这一采访手段。通讯《居者有其屋生活乐陶陶》中,“走进职工陈洪进居住的1973年修建的土坯房,不但低矮潮湿,而且后墙有几道明显的裂缝,房屋中央支撑着一根碗口粗的柱子,为了好看,报纸从柱子底部一直糊到顶端。由于长期受强烈紫外线照射,脸变得粗糙、黑红的陈洪进告诉记者,十月份,他就可以搬进70平方米的新房了,想到这事心里就特别高兴,对生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有信心。”

本人通过对陈洪进居住的旧房子的描写,使读者透过陈洪进想到和他一样的许许多多的兵团人,因为需要,在漫长的岁月中苦苦奋斗;因为需要,在环境恶劣的漫长边境线上改造自然,守土保疆,创造了人类开发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而他们依然过着清贫的生活,也更说明了国家、兵团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这项民生工程的必要性、重要性。这篇通讯在新疆新闻工作者协会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记者眼中的六十年“天翼杯”征文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2. 记者观察的技巧

明确目的。记者观察的目的不明确,必定连走马观花都不如。不同的采访性质有不同的观察任务,人物采访、突发事件采访、风貌通讯采访、军事报道采访、文体新闻采访,记者观察的重点不同,应事先心中有数。

选择时空。观察效果的好坏与时间空间条件的选择关系甚大。写交警,要选择交通高峰期时段来观察;写清洁工,要选择深夜时分观察。观全貌,要站在高处,观正面,要站在远处。

抓取特征。记者在观察时,应凭借一双锐利的“新闻眼”,抓住富有特征的事物以达到认识、反映事物的目的,以写出新颖独特的新闻作品。

获得细节。一个好的细节往往胜过长篇的议论、大段的描写。细节最能真实地反映人物的特征,也最能打动读者。在通讯写作中,必须有细节和情节才行。新闻理论中常常比喻“情节是骨架,细节是血肉”“细节是通讯的生命线”。由此可见细节在新闻创作中的重要作用。细节来自认真的观察。只有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发现、比较、分析,认真观察,才能够写出有深度的报道。

3. 记者必须练就一双“新闻眼”。

报纸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承载着传播信息、启蒙思想、发掘新知识的功能。而肩负着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的记者,正如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所形容的那样:“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头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记者如何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必须从两个方面做起。

3.1 具备较高的政治修养,是提高政治敏锐性、练就“新闻眼”的前提

坚持“政治家办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对新闻单位的一貫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不辱使命的新闻工作者,要尽心尽责尽力地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新闻工作的首位,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更加自觉地为人民服务、为稳定改革发展服务、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把职工群众的力量凝聚到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上来。同时,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自觉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恪守职业道德,提高自身修养,从思维、视野、素质、修养等方面,使自己得到不断提升、不断充实,不断增强驾驭新闻采写的能力,适应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对新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3.2 养成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是练就“新闻眼”的基本功

记者的知识,一要博,二要专。也就是记者要对自己采写的范围以外的知识要博,对自己采访范围以内的知识要专。专和博是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缺一不可。那么怎么才能掌握相关知识呢?本人认为,除了读书外,记者还有一个更大的学习课堂,这就是社会。社会中各行各业的人员,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各类专业人士,他们既是记者的采访对象,也是记者学习、了解、熟悉各个行业知识的老师。记者要有较强的独立作战能力,要一专多能。这里所说的独立作战能力,主要表现为记者的采访能力和写作能力,较高的专业修养是记者做好新闻报道工作的关键。一篇好的新闻稿件不单纯是写作问题,它是记者的政策水平、理论水平、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的综合体现。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只有坚持不懈地磨炼、提高,才能永葆情怀和担当,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参考文献:

[1]刘文峰.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采访技巧的思考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16,000(009):66-67.

[2]别晓静.对电视新闻采访技巧的分析及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7,008(008):241.

[3]尹雪.电视新闻采访技巧的分析及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2017,000(01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