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维度,德的温度

2020-12-29 12:06王郁
新课程·上旬 2020年37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法治核心素养

王郁

摘 要: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初中使用已有三年多了,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在使用中的教育价值、教学效果和教学中教师存在的困惑,学生存在的不适及疑惑等问题,庆阳市初中政治名师工作室成员深入教学一线,进行了大量的听课、评课,发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令人担忧。

关键词:法治;核心素养;道德教育

教材的变化带来新旧版本内容之间的交错与更迭,带来了课程核心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怎样适应课程名称更改下的新标准、新要求,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既是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上的一种挑战,又是提升教师核心素养的集结号。

一、目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课程标准、教材体系研读不够,忽视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的教育价值

道德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生命,抚慰灵魂,为万世开太平。而当下一些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操作仅仅限于——教学即考试,在课堂上非常生硬地让学生划重点、背诵。在教材解读时过于随意,偏离了教学主题,忽略了道德与法治深层次的教育意义,这样的课堂,学生没有来自生活实践的体验感悟,没有激烈的思维的碰撞乃至生命的对话。课堂上既见不了课,更见不到人,无趣、无味与无情。

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和形成,必须在社会情景中生成、发展,有丰富的生活资源作为载体,让学生在感悟、体验中思考升华。当前的课堂教学,部分教师只注重知识的记忆和内化,很少直抵灵魂深处的有生命意义的教育和价值观的激扬,但因为所教学生考试成绩好还被树为典范,令人惊叹不已!

2.学科素养不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及体系掌握不全面,没有吃透道德与法治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调研中,还发现部分教师学科素养严重缺失,教学观念陈旧,注重知识的单一灌输,学生缺少观察、思考、辩论、体验与领悟的过程,除了一大堆记忆的作业与记忆的答案外,学生感受不到课堂的快乐。这种无趣与浅层次的教学,足以让我们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深感忧虑。例如,在“法定义务”这节课,教师仅仅带领学生勾画了知识点,解读了重点,然后背诵知识点。如果设计一个归还失物要求物主“请客”的活动,引导学生围绕“拾物归还,索取报酬该不该”展开讨论,让学生“自我反思与自我修正”,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促进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学科思维的发展,明确了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做法,教学效果就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众所周知,国家管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学既彰显法律的强制作用,又体现道德滋润人心的温润作用,以良法善治传导正确的价值导向,把法律的约束力量、底线意识与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紧密结合,使学生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尊崇公序良俗,从而实现法治的育人功能。

3.教学创新能力不足,课堂没有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教学要走向深度,需要倡导超越表层符号知识的高阶思维的问题教学,将符号知识的教学提升为深层意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开放的情境设计,引发思想碰撞,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只有将课本知识用于解决复杂问题和处理不可预测情境时,才有可能形成学生的关键能力。倡导高阶思维的问题教学,就必须建构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教学。

如在教学“孝亲敬长”时,让学生再现家庭生活片段并反思:你是怎样孝敬父母的?当父母和你产生矛盾时,一般怎样化解矛盾冲突?在教学“维护人格尊严”时,小组交流:你的人格尊严受到过他人的侵犯吗?你是怎样进行维护的?真实情境的问题教学,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的问题中加以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现和提取到有道德价值的新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在“不明是非、无法应对”时产生问题探索的欲望,最终实现在生活化的场景中深化和扩展对问题的认识。

二、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感悟与思考

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课程主旋律,凸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意义和核心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地渗透在教学的字里行间。例如在“树立国家安全观”教学中,一定要渗透“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这种家国情怀;在“感受生命的意义”里,引导学生感悟平凡的工作就是对生命最诚挚的关切;教学“网上交友新时空”时,用大量的生活资源让学生进行同伴之间、师生之间、生命之间都隐含着诚信及其复杂性的探讨,力争让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照亮学生的生命,引领他们的精神世界。按照显隐结合的教学原则,由学生身边的成长困惑推及社会生活,渐次展开,从而使道德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教师要强化学科核心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将道德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

孔子就曾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法律强制力约束国民,只能在短期内减少犯罪,但无法从内心生出建立以犯罪为耻的理念。以道德良俗渗透、感化引导国民,他们会在内心深处根植以犯罪为耻的理念,从而会自觉地改正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我们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自觉地把道德教育功能和德育作为自己的使命。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对一节课堂的评价以及课外的践行,我们都要思考道德因素。这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初心和终极目的。

在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时,一定要尊崇法的维度,渗透德的温度,在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融合中,始终要以感化、渗透、引领等方式让人们自觉自愿地尊崇道德良俗,从而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的道德化的法治教育和法治化的道德教育的有机融合。

3.与时俱进,注重建构课堂对话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课堂的开放性

以学生成长中的困惑、冲突、矛盾为教学的出发点,从“理论灌输”转向“生活道德及价值取向”的探寻,运用对话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课堂互动的实效性。例如:某体育公司私人健身教练将会员黄某微信朋友圈所发健身前后胖瘦对比照片擅自转发,用以宣传体育公司健身效果。其中包括了黄某配偶怀孕时照片及不满一岁儿子的照片。黄某以体育公司侵犯其肖像权、隐私权为由起诉。提问:教练有没有转发会员黄某照片的权利呢?同学们通过激烈的争论认为:未经黄某同意,擅自选取黄某发布的含有其孩子、妻子的三张瘦身前后对比照片转发至其朋友圈,为体育公司进行商业宣传推广,其主观意图较为明显,利用黄某信息进行牟利,客观上造成黄某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传播扩散,该转发行为有一定过错,并对黄某造成一定影响,破解了课堂争执的“我在自己的朋友圈扩散照片,不等于我的朋友也可以转发我的照片,我自己的隐私,是否可以任意公开”这个问题。

课堂上生生、师生及自我对话,可以解决学生的道德疑存进而在行动上做出正确选择,达到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水乳交融,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展示、彼此分享、相互质疑等形式,增强课堂实效性,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引领学生将枯燥的知识与生动的实践有机统一起来。这既是教材编写的目的,又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追求,更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应有的情怀与使命所在。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走进校园已有三年了,我们的课堂应向何方行走,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应不断深入思考的问题。追求润物无声的课堂教学,是教育的本质使然,更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应有的情怀与使命。

参考文献:

[1]王存貴.让法律教育绽放道德之花[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5):20.

[2]吴曦菁.引领思辨课堂 点亮智慧之光: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之思辨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18(10):22.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法治核心素养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