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振兴巴中肉牛产业的思考

2020-12-30 01:36李倩曾德彬
四川畜牧兽医 2020年12期
关键词:巴中市母牛肉牛

李倩,曾德彬

(1.四川省巴中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巴中 636000;2.四川省巴中市畜牧工作站,四川 巴中 636000)

近几年来,受非洲猪瘟及国际环境影响,猪肉价格保持高位运行,与此同时,草食牲畜肉牛饲养成本相对可控,牛肉价格基本稳定,高蛋白营养需求走坚。在市场效益驱动下,巴中市肉牛产业悄然崛起,逐渐成为民间资本产业投资转型的重要选择。

1 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种源不优 巴中市特有地方品种空山黄牛,作为杂交母本,其后代肉品品质优良,生产性能明显提升。但目前该品种资源总体开发利用程度低,杂交改良等工作相对滞后。此外,全市养殖有大量杂交牛,以西门塔尔杂交牛居多,其中约40%为市外引入,养殖户购牛时重点关注价格,对牛只品种、体况、防疫等不够重视,购入牛只体况不均、质量参差不齐,生产效益易受影响。

1.2 技术不精 农业机械现代化进程加快,直接推动了农户役用牛养殖传统退出历史舞台。伴随牛肉市场需求增加,许多规模养殖场应运而生,但经济效益却难以体现集约化效应,其根源就在于缺乏科学饲养管理技术,仍旧停留在以单一饲料长时间慢养的状态,对圈舍建设标准化、日粮调制精细化、良种繁育规范化、疫病预防制度化、适时出栏效益化等技术的认知与应用少之又少。

1.3 链条不全 近年来,受利益驱动,母牛资源被掠夺性屠宰导致存栏数量急剧下滑,加之,能繁母牛养殖周期更长,见效更慢,专业养殖能繁母牛的极少,从根本上导致了全市牛源难以自足,必须依赖外域引入,一旦因疫病或其它原因禁调将面临无牛可养的境地。全链发展是将产业效益最大化的基本手段,但巴中市肉牛产业屠宰与精深加工环节仍处于空档,没有充分开发利用产业价值,更没有深入挖掘产业品牌化发展的附加值,直接限制了产业效益。

1.4 政策支持不足 肉牛产业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在政策保险扶持、引导金融投入、产业项目支持等政策方面都缺乏足够的支持。

2 振兴发展建议

2.1 科技支撑,助产业提质

2.1.1 破解种源瓶颈 加强与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实施本地品种改良与良种资源本土化,全面提升良种率,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一是抓空山黄牛开发利用,通过杂交改良、分子育种等手段,充分挖掘其优势遗传特性,改善生产性能,切实提升养殖效益。二是抓肉牛良种繁殖基地建设,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引进优秀肉牛种质资源,科学制定繁育计划,扩充良种繁殖群体,通过胚胎移植、人工授精等技术手段,提升良种肉牛数量,充实优质牛源。

2.1.2 提升科技含量 充分利用农民夜校、农技推广、职业培训等政策、平台,加强现代化养殖技术推广普及。一抓成熟技术推广应用,包括规划建圈、环境控制、人工授精、日粮配制、阶段化育肥、饲草青贮、程序免疫等技术。二抓本地资源利用研发,主要集中在本地饲草料等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牛肉精深加工及其副产物利用方式研发等。切实推动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保障产业安全,提高产业效益。

2.2 龙头引领,助产业增效 按照“一个产业一个龙头”的发展思路,通过龙头培育,充分发挥产业引领带动作用。一是注重科技投入,吸纳人才,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实践及实用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提升产业发展技术水平。二是构建“龙头+专合社+大户”、肉牛联合社、产业发展协会等利益联结体制,加强技术交流协作、信息共享、风险同御,增强业主抱团发展、拓展市场的合力。三是补全产业链。引进优质肉牛种源,建设基础母牛专业化、规模化养殖基地,繁育良种肉牛,保障牛源。四是拓展肉牛屠宰及精深加工业务,培育创建品牌,构建冷链物流体系,全链协同推进,提升产业价值。

2.3 政府支持,推产业突破

2.3.1 解决用地难题 在遵照区域发展规划、符合环保等政策要求下,简化程序、加快审批,尽力保障养殖用地。

2.3.2 提供资金扶持 统筹安排农业生产发展、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等资金,切实用于肉牛政策性保险、圈舍标准化建设、基础母牛养殖、饲草生产加工、秸秆资源化利用及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项目支持。

2.3.3 强化金融支持 通过协调对接金融机构、成立平台担保公司、贷款贴息等途径,探索开展养殖设施设备、资源产品等抵押贷款,有效满足产业发展资金需求。

2.3.4 加强宏观调控 使市场信息监测常态化,做好预警预报,引导养殖场户适时出栏,保障收益。

猜你喜欢
巴中市母牛肉牛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母牛常见产科病及治疗措施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老挝肉牛输华实现突破
肉牛口炎咋防治
初产母牛的饲养管理
母牛产犊后瘫痪该咋治
公共图书馆与全民阅读的几点思考
巴中市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
巴中市油菜花期低温连阴雨灾害损失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