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素养·评价
——2020年全国卷Ⅲ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分析与备考策略

2020-12-30 03:01云南王兆林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0年6期
关键词:论据原文观点

云南 王兆林

一、命题分析

2020年全国卷Ⅲ论述类文本摘编自振甫的《谈谈〈古文观止〉》,属于书评。近年来,全国卷Ⅲ论述类文本的阅读素材更多选用评论和学术论文,如2017年陆邵明的《留住乡愁》,2018年陈忠的《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2019年李荣启的《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素材内容以文化领域为主,体现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主题,总体上体现了“坚持稳中求新、稳中求变,尽量保持与往年试题有衔接照应”的命题原则。

振甫的《谈谈〈古文观止〉》,文本简易通俗,观点鲜明,内容简洁而丰富,文章层次清晰,评论充分有力。文章采用分点评析的逻辑结构,分别从文学主张、思想性和艺术性、体制、编选体例对《古文观止》“备受读者喜欢”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没有过多的分析论述,而是以事实为依据,通过事实的比较突出观点,通俗易懂;无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便于有效检测高中生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分析2020年论述类文本阅读题不难发现,试题命制以学科核心素养立意,延续往年理念、思路和考查目标。选项设置以要求考生读懂文本为前提,充分检测考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重点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以及逻辑推断能力。

二、试题分析

2020年全国卷Ⅲ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重要词语、重要句子、重要细节)的能力,重点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就选项内容的设置与原文的关联而言,选项与原文对应的不是单一的句子,而是内容(多个句子所涉及的内容),侧重考查考生对一组或一群句子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对关建信息的理解判断能力。题干要求理解和分析原文内容后选择正确的一项,与2017年、2018年全国卷Ⅲ的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题的题干要求相同,与2019年相比提高了难度(2019年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2020年全国卷Ⅲ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题答案为C。A项涉及原文第二、三段首句及相关内容,侧重考查考生对关键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项对原文第三、五段相关内容进行了筛选概括,选项用了“时代范围窄、道学气息重、分类复杂”等概括性词语。C项涉及原文第五段相关内容,重点考查考生对重要句子的理解概括能力,其中概括性词句“篇幅较为适当,并不浩繁”就是对原文“这个选本得以广泛流传,跟它的篇幅也有关”这句话的理解分析,也与后文“篇幅太多了自然不易推行”这句话有关联。D项涉及原文第六段第二、三句相关内容,考查考生对关键信息的理解把握的能力。选项中的“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于文无据,原文最后一段只是说《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并未说《古文观止》的作者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

第2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即分析作者如何提出观点,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论证观点及其所用材料的有效性。在论证分析方面,选项表现为对论证有效性的评价和剖析。选项设置内容主要有:对论证思路(整体、某一方面、某一段落)的分析;对立论前提的分析;对论证观点的分析;对整体论证方法或局部(某个段落)论证方法的分析;对论证目的(写作动机)的分析;对论据与论点关系的分析;对论据有效性的分析;对重要论述细节的分析;对论证思维的分析等。A项是对原文论证的逻辑思维的分析。选项中“体现了作者的分寸感”是对作者分析观点的逻辑性、严谨性的判断。B项是对第三段所用论据的分析。分析了论据用意及其与观点的逻辑关联。C项是对全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的分析。原文在论及《古文观止》的缺点时,只作了举例分析,没有与其他选本比较。D项是对全文整体论证思路层次的分析。

第3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和整合文中信息、对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直接指向对思维能力的考查。本题要求考生选择说法“不正确的一项”。对考生的整合信息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难度有所加大。

推断,就是推理和判断。一是对文本内容的推理。分析近三年高考全国卷可知,选项设置的推理内容主要有:由立论前提做出的推理;由某个内容(语句内容、细节内容、语段内容)做出的推理;由观点做出的推理。推理方式主要有:假设推理,用“如果……那么……”“如果……就……”等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表述;条件推理,用“只有……才……”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表述;因果推理,用“因为……所以……”“因此”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表述;递进推理,用“不仅……而且……”等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表述;结论推理,用“可见”“说明”“可知”“也会”等词表述。二是对文本内容的判断。分析近三年高考全国卷可知,选项设置主要有:对原文观点做出的判断、对段落内容做出的判断、对重要句子做出的判断、对关键细节做出的判断,主要用“是”“应该”“不是”“有”等词语表述。

再回到第3题,A项是对原文第一、二、三段内容的推断。第一段谈到了“观止”的用意,可推知编选者的自信,第二、三段是作者对“观止”所选古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境界的肯定性分析,可推知作者对此持赞赏态度,该选项正确。B项是对原文第二、四段内容的推断。第二段说“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可推知选项前半句正确;由第四段首句可知,编选者没有完全遵从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由“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可推知选项后半句所说的“变通”正确。C项是对原文第六段第二点缺点“不免受到八股文的影响”内容的联想推断。D项是对原文第一至五段内容的推断与概括,阅读《古文观止》,“也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错,从原文可以看出古代文章演变的迹象,并不能看出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

综上所述,2020年全国卷Ⅲ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在保持选文的规范性、连续性、原则性上坚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标准,但在文本内容上求新求变,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试题在选项的设置上也在朝着核心素养方向求新求变,不断发展完善,更加突出对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考查,突出对学生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思维的考查,突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选项不仅关注对某一点内容的理解分析,更注重对整体内容的把握,点面结合,全面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备考建议

1.培养四种意识

第一,考点意识。第1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句子、句群、句段中的关键词,把握关键信息。第2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分析出作者是如何提出观点的,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论证观点及材料的有效性。第3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实际上要求考生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整合文中信息、对文本内容进行推断。

第二,读文意识。一是读懂全文论述的话题(议题)、核心概念(核心词)、重要概念(重要词)的含义。准确辨识论述的中心(中心论点、作者观点),明确论点提出的背景或前提。二是读懂每个段落的中心(段意、段旨),准确辨识段落中心句、作者观点句、作者阐述分析观点或分析论据(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的句子。三是读懂每个段落中作者观点句、作者分析句与论据之间的关系(证明与被证明,分析与被分析的关系),明确哪些句子表明作者观点,哪些句子分析论据。四是读懂全文或每一个段落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五是读懂全文的论证思路、论证顺序、论证层次、论证结构。

第三,比对意识。试题中的选项内容都来自文本,理解、筛选整合、判断、分析都要与文本一致,要认真比对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推理要符合客观性、科学性、逻辑性。

第四,理解、概括、分析、判断、推理意识。理解,即领会、了解。理解就是对事物及其相关内容的认知。如对某一概念的认知,对某一句子含意的认知等。概括是把事物的共同点归纳在一起。分析,即分解、剖析,就是把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解成较简单的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或彼此之间的关系。判断,就是对文本内容的认知、识别、确认。推理,就是对文本内容进行逻辑判断和推想。

2.强化四个训练

第一,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参照近年高考真题现代文阅读的选材特点,选取相似度较高的几类文章,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训练:一是训练准确判断文章核心话题、核心概念的能力;二是准确理解作者观点态度、文章主旨,训练整体阅读能力;三是关注首尾句、中心句,概括段意、段旨,训练厘清行文思路的能力;四是准确理解观点句、分析论证句、论据句,训练把握观点、论据、论证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能力。

第二,谙熟命题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解题指导训练。

研究近三年高考题,笔者发现,现代文阅读设题体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注重对句子、句群、句段关键信息的提取与整合;二是注重对作者观点、他人观点、作者对观点和所用论据的分析的分析,对所运用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论证思维等逻辑论证的分析;三是注重压缩语句、句群、语段。针对这些设题特点,我们可以选择相应的阅读训练题,进行解题指导训练。

第三,训练读懂文章的技能。

一是训练关注文本中的重要词语(关键词),如概念词、范围词、动态词、时间词、代词、总括词、因果词等。二是训练理解和分析文本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段落中的首尾句、过渡句、中心句、总领句、总结句、观点句、主旨句等。

第四,强化重点考点。

猜你喜欢
论据原文观点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观点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观点参考
论据选择“四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