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之不可承受之重

2020-12-30 14:16季毓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留痕手抄报德育工作

○季毓

“五一”假期,晓楠(化名)的妈妈有点崩溃,孩子的作业中又有手抄报制作这一项,而且多达5份。晓楠没有绘画天赋,画简单的图都很吃力,每逢有这样的作业,都要晓楠妈妈帮忙,而晓楠妈妈画得也不咋地。最要命的是,这些手抄报作业都有主题要求,需要根据主题来构思画面及文字。若是简单些的主题——比如保护动物,还好办些,若是宪法教育、传承家乡文化等较为抽象的主题,就困难得多。小学生知识量有限,想象力也必有限,构思一个画面可能会觉得好玩儿,有兴趣,让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往外“挤”灵感,还要限时完工,那就是受罪了。

如今,手抄报制作是许多学校推行素质教育或是搞德育的一大“法宝”:纪念某某节日,进行某某主题教育,或是搞个什么活动,都要求做一张手抄报,做得好的,挑出来放到德育档案室,做展品及德育工作汇报资料之用,以增强说服力。一所学校若没有几张拿得出手的手抄报,似乎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进行了素质教育、做了德育工作。

手抄报为何这么受追捧?

原因有二。一是表现力强,就像前文所说,无论是什么主题的教育,都可在手抄报上展现。二是留痕功能强大,有这份手抄报,就足能证明已按要求进行了某项教育或是做了某一工作。

除此之外,还能“赚”一个开发学生思维、锻炼动手能力的附加值,何乐而不为?

凡事过犹不及。手抄报的确有显而易见的优势,但让它承载过多的德育内容,布置得太频繁,就会导致负面效果。

首先,做手抄报牵扯大量精力,而学生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有不少学校、教师把手抄报作业当成附加作业——并不减少各学科原有作业量,这让学生、家长叫苦不迭,经常在交作业的头天晚上熬夜赶制。一来二去,做手抄报在学生那儿成了负担,如此,还奢望什么开发思维、锻炼能力?

其次,限时交“稿”和“比稿”导致弄虚作假的现象。学校资料室展出的那些图美文俊的手抄报,都是学生的原创吗?我看不见得,有些作品明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阈值,显然是家长积极参与之功,没准还是家长一手包办的产物。而学校和教师一方,尽管心知肚明,却也堂而皇之地将那些大作展出,用以表功。这等于在纵容作假。

手抄报“泛滥”折射出一种留痕即达目的、为留痕而做工作的心理,本质上是形式主义。有些学校,把某些主题教育或专项德育工作干脆“简化”为做手抄报。

这种形式主义在某些上级机关也存在:只要搞全民参与的教育、宣讲活动,就利用权力让学生参加,并要求学校上交手抄报作品,以证明工作不虚。学校遂投其所好,你要,我便给,几张纸而已。不知不觉间,手抄报“文化”已然形成。

教育的使命是立德树人,而最有价值的德育恰恰是无痕的:课堂上不经意的几句渗透性点拨,教师言谈举止风范对学生的引领,在劳动基地常态化的耕种、劳作,有什么痕迹呢?“痕迹”却会留在学生心里。

让手抄报少一点、含金量高一点,让素质教育、德育真一点、走心一点吧。

猜你喜欢
留痕手抄报德育工作
我的手抄报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手抄报展示
手抄报也可以这么玩
刘孔喜岁月留痕系列作品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