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高中生实现精神成长
——以疫情下的写作教学为例

2020-12-30 14:16刘文文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周国平灾难人性

○刘文文

(作者单位: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高中阶段是价值观即将塑成、精神底色愈加饱满的关键生长期,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格外关注学生思想、精神的成长。语文是人文色彩极其浓厚的学科,特别是作文教学,对学生的价值观有巨大的引导作用。教师要利用好每一次作文教学课,让学生通过作文实现自我教育,引导他们的精神成长。

2020年是令全人类难忘的一年,每一个人都置身于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灾难中。灾难面前,生命是脆弱的,然而生命也是坚强的,它在与灾难一次次抗争的过程中不断完成自我救赎。从这个角度讲,这也是一次难得的思想教育契机。

笔者尝试通过写作实践课,引导学生全方位思考灾难,促进他们对品性、情感、行为取向等生命属性的深入认知。

一、对生命的重新认识

疫情当下,“生命之再思考”是必作之题。学生的习作,反映出他们对生命的深入思考。

有学生写道:“灾难来临前,我们更多地看到差异和不公,但在灾难中,我们关注的是自己的不幸和他人的不幸。”

蒋勋曾说,如果灾难对人类有意义,便是重新使人类领悟——救赎的意义,不在于神的慈悲饶恕,而是人类自己彼此学会靠近。

灾难足以打碎一个人的骄傲自大。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平等,平等的生命观体现了人类最高的爱和尊重。

可喜的是,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并未止步于“平等”,而是又有上升。有学生写道:“……在此时,我们不再执着于得到,而在于如何渡过难关,甚至如何去付出。”

对于一个亟待成长的现代人而言,经历灾难有助于精神蜕变。教师要肯定学生认识的进步,并予以升华:欲强健精神,不需要去占有更多资源,而是回归生命的本真。正如古时先民,冒着危险将猎物打回后分给部落里的成员,分享收获。

二、对无私和善良的珍视

疫情中,大部分人是受益者——受益于政府的宏观协调、以医务工作者为首的战疫者们的无私奉献。人类本性中的良善凸显在公众目光中,发人深思。

有学生写道:“真正善良的人大多不会因为是否受到敬意而决定是否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但从长远来看,从各个群体、社会、国家的精神建构的角度来看,让善良无私得到应有的肯定极为重要。”

看到善良的传递和凝聚对共同体的巨大价值,这种认识令人鼓舞。教师要乘势点拨:善良、无私可以自发,但要形成公共信条,还需要我们每一成员予以支撑、维护。当那些坚守在武汉的医护人员受到无端苛责时,无偿提供蔬菜粮食的农民被质疑动机时,当那些捐赠资金的企业被网民列表比较金额大小、遭到诘问时,我们要清醒而坚定,珍惜别人的善良,向英雄心、公益心致敬。

三、对苦难的正确态度

周国平先生在《不美化苦难》一文中说:“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

苦难不是言辞描绘一下那么简单。笔者指导学生阅读周国平的这篇文章,要求学生结合疫情写读后感,旨在让他们认识苦难,品味苦难,进而不惧苦难。

学生在写作、思考中提炼出自己的认知,不乏亮点。

“只要有生活,就一定有苦难。苦难其实根本不美,它本来就会吞噬我们弱小的心灵。那些经历过苦难的人,都知道历经苦难的不易,表面装作勇敢、不惧,心中其实也是畏惧、颤动的。就像周国平所言——唯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苦难总会带给我们不幸,意味着邪恶、危险、黑暗的出现,我们因为苦难而失去朋友、亲人、财产。然而,也正是因为有了苦难,通过对比,才更渴望、珍惜和平、健康、美好的生活。”

“在苦难面前,人性一览无遗。一个人是愿意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还是在苦难来临时踩在别人的尸体上作恶多端,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教师指导、总结:人类的一切努力都不会令苦难与我们隔绝,个体幸福也不是永远远离苦难,人类的蓬勃延续、个人的幸福与内心的安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苦难的态度和在苦难中的作为。

四、诚实地看待人性

疫情期间,47岁的肖贤友因感染新冠肺炎而不幸离世,离世前一天,写下了11个字:我的遗体捐国家,我老婆呢。《长江日报》在报道时却只有前7个字。针对此事件,笔者要求学生针对媒体的做法发表自己的评论。

有学生写道:“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肖贤友在生命垂危之际,做出将遗体奉献祖国的决定,无疑是一份大爱,引得不少网友感动泪崩。但不少网友还注意到,在这份遗书最后面还有歪歪扭扭的4个字——我老婆呢?我相信,《长江日报》选择性地将遗书前七个字作为标题报道并非想隐瞒什么,否则也不会将遗书照片原图登出。然而媒体刻意完美化肖贤友的人格,试图塑造一个爱国舍己、无私奉献的患者形象,老百姓却并不买账。相反,被选择性舍去的四个字更为敏锐地触动了无数人的心……”

教师点拨:长期以来,媒体对英雄、高尚者的“包装”都指向“全人”,却偏离了老百姓的情感线。这使得英雄高高在上,反而不利于弘扬英雄精神。医护英雄、志愿者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点,无疑让人动容,但他们同时也是一个个跟大众相差无几的凡人,食人间烟火,有七情六欲,他们身后也有一个个鲜活而真实的家庭。能成为英雄,是因为在特定时空中,人性中的“英雄气”迸射而出,但与此同时,凡人气也并未消散。更何况,一个弥留之际的丈夫对妻子心心念念,本也是可贵的情愫。人性中的质朴情感不应被忽视,它们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粘合剂”。让英雄由空中落至地面,回到我们身边,才更有亲和力、有典范意义,这样的英雄能带动更多的凡人激发自己的英雄气,行英雄之举。

人性是比“主义”更高级的评判标准,无论鼓吹什么观点,如果所言所行有违人性,或者看不到人性,必然可疑。就像疫情肆虐时,以特朗普为首的美国政府,置公众生命、健康于不顾,抛出各种维护经济繁荣、维护美国国际地位的惊异论调,只会招致唾弃。

文以载道,道蕴于事。这次灾难是历史留给人类的一个大事件,也是一个宝贵的“自省包”。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正确打开它,引导学生正视灾难,透过灾难看到生命的本质、人性的真色,确立正确的生命存在方式,找到人生的意义,实现精神的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周国平灾难人性
雷击灾难
好梦何必成真
在水边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
各得其所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