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让父母再次获得生命的成长

2020-12-30 14:16姬璐璐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父辈园丁花园里

○姬璐璐

(作者单位:河北教育出版社)

孩子18岁时是什么样的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弗雷德里克·坦普尔

《成为更好的父母——写给原生家庭影响下的“70末、80后”》,是《三联生活周刊》所做的一期内容结集成的书。本书共三章:第一章,错置的童年——养育孩子,像是一场对原生家庭的拨乱反正”;第二章,成为更好的爸爸——父职的消解与再发现;第三章,成为更好的妈妈——请先爱自己,再爱孩子。

十年前,我家孩子成为一名小学生。在过去的十年,我一步比一步清晰地感受到时代的变化带来的育儿焦虑。除了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多元社会带来的多种教育类型的选择,信息时代带来更多育儿理念等外部原因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我们想成为“完美的父母”,想让下一代的成长避免再重复父辈的缺憾。

人的成长受制于他所处的时代,受制于父辈的学识和经验。要成为好父母,需要后天的学习,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会表达爱,需要反思自己。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家庭结构和社会文化的产物,需要打破自身成长环境造成的局限,在反思和学习中成为合格的父母。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发展心理学教授艾莉森·戈普尼克认为,当下育儿文化是“木匠思维”。为人父母,应该充当园丁的角色,而不是做木匠。孩子不需要按照木匠的想法、品味和要求成长,也不需要按照世俗的成功标准被评判优劣,而应像花园里的花草那样生长。园丁并没有期望这些花草按照他的设想生长,他喜欢它们、爱它们,为它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于是,这些花草能以独一无二的方式生长。孩子也是如此,在生命花园里,每一个孩子终会找到自己的路,绽放自己的美丽。

我身边有很多热衷于学习各种育儿理论的人,但为人父母,重要的不是学习木匠技巧,而是像园丁种花,源于一种热爱——不刻求回报、无条件的爱,尊重、和善而坚定的爱。为人父母,不是让孩子按照我们设定的蓝图成长,而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合适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成为自己,拥有快乐生活的能力。

为人父母,如果把养育孩子的责任推给老人或者保姆,他们就很难处理孩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父母共同、全程参与育儿的一切琐事,父母和孩子之间才能建立信任和情感的纽带,孩子才会兴致勃勃地跟你分享生活的点滴。在孩子3岁之前,父母要全身心爱孩子。3岁到6岁,父亲是孩子最好的玩伴。6岁到12岁,要倾听孩子,关心、接纳孩子的一切,并一如既往地让孩子感受到爱。12岁以后,要相信孩子。父母的信任,是孩子成长中最强劲的力量。

在理想社会中,无论父亲还是母亲,都应该是独立坚强、温柔相伴,既能保护孩子,又能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父母,也不存在完美的孩子。但爱、反思与学习,可以让父母再次体验成长、宽容、纯真与温情,可以让父母“努力变得越来越像他们”。

猜你喜欢
父辈园丁花园里
父辈们
My Country, My Parents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父辈和祖辈的情感故事,分外美丽
小熊当当聆听花园里的声音
让我怎样感谢你——谨以此诗献给辛勤工作的园丁们
快乐迷宫
我是小园丁
花园里的芬芳
两只小猫
园丁vs采花大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