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后”高校体育教学变革优化路径探析

2020-12-30 18:42齐宁张颖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17期
关键词:疫情体育课程

齐宁张颖

(1.河北大学体育教学部 河北 保定 071000;2.保定市第三中学教育处 河北 保定 071000)

2019年12月,我国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大疫情(简称新冠疫情),对公众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新冠疫情传染率高、辐射面大,学校教育阵线作为人群密集场所深受影响。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要科学、精准打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在党中央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统筹部署下,各高校积极开展网络体育课程,在特殊时期不忘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身体免疫力。同时对家庭成员,社会成员产生积极影响。起到了科学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重要作用。高校体育关乎亿万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战疫后”如何更有效的提高大学生体质,培养终身体育习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探讨研究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对优化大学生身心健康,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1、明确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社会化功能

体育是国民健康的重要保障,疫情期间,全民健身受到重大冲击,国民体质健康受到重大影响。在居家隔离期间有效保护学生生命安全的同时,也导致高校体育教育迟滞,学生居家练习成为疫情中的锻炼方式。高校体育介入家庭、社区当中,活动场地由学校中的体育场馆转移至家庭、社区,无形当中为社会体育发展形成积极影响。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社会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伸,家庭成员体质健康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础。新冠疫情给高校体育造成教学不便的同时,促使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社会体育产生更加密切的关系。受惠者不仅是学生,还有家长,社区成员,充分体现出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体育功能是教学目标确立的基石,只有建立在体育功能基础上的教学目标才具有合理性和操作性。建立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不仅要考虑个体的培养,从长远目标出发,更应该考虑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体现到社会功能层面。战疫后国民健康意识处于空前高涨的阶段,在素质教育和健康中国理念的推动下,建立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社会化功能,与社会体育融合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制定和确立具有实效性和适应性的高校体育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的核心,是提高体育教学社会实用价值的关键环节。对于实现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链接,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时,对于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高校学生作为我国青年的优秀群体,无论是理解能力、认知能力、把握能力、还是自身的体育理论与技能体系,都具有成为社会体育所需人才的潜在优势,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在坚定健康第一、终身体育、身心全面发展的个体目标同时,要考虑让学生将所学体育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社会体育指导层面,提高学生对疾病,突发事件等社会问题上的应对能力,助力健康中国,全民健身的开展。因此,建立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化功能势在必行。

2、重视网络体育课教学模式运用

2.1、社会发展需求

新媒体和互联网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有效促进了在线体育教学的实际应用。新冠疫情期间,全国大、中、小学开起了网络授课的教学模式,高校体育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开始网络教学初体验,积极参与到网络体育课的教学中,真实感受到新媒体和互联网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广大教师利用电脑,手机编制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方案,录制教学视频,组织教师备课,以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将体育课程资料发布到学生学习群并组织实施教学,或者通过一些常用APP软件开展在线直播、录播等形式的室内体育课程。在线体育教学模式保障了疫情期间高校体育课的开展,课上经常出现家长和学生共同锻炼的场景,有效的帮助学生及家庭成员参与体育锻炼,提供了有效的健身平台,体现出良好的的社会实用价值,助力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建设。高校体育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包含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提供体育健身资源,随着社会发展得到广泛应用。因此,课程的开发和应用应明确社会需求,迎合社会发展趋势。

2.2、学生的实际需求

网络体育教学模式符合当代大学生展示自我个性的心理需求,网络互动的自我满足,日常生活娱乐化的轻松心态。以学生为主的互动性更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可以通过网络设备实现教学。学生学习行为、方式发生变化,从灌输走向互动,有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慢的同学心理上会产生波动,教师及时通过语音视频进行单独或分组指导,维护学生自尊心,提高练习积极性。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录制教学内容,学生可结合视频反复观看动作要求和细节,练习过程中采用慢放、暂停、回放功能提高练习质量,录制自身动作视频进行对比参照,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动作。网络教学获得的资源更加丰富,教师和学生可以同时在网上查询和收集教学内容的相关资料,并第一时间导入课堂,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技术动作,内容辐射面广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网络体育课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模式下体育课堂的限定,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新媒体和网络开展体育活动。随着高校课程数量的增多,学生要在有限的体育课时中掌握更多的学习内容,课下锻炼渴望得到正确的指导,以新媒体特别是短视频可以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提高课余锻炼质量,促进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是课外体育锻炼的有力补充。在特殊时期可以替代常规教学,为学生体育锻炼提供保障。

3、提高体育教师非专业技能水平

3.1、加强网络技术学习

高校体育师资队伍是学校体育教育,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担负着学生体质健康、素质教育,高校体育教学创新,健康中国的重要责任。新冠疫情,导致教育和全民健身阻滞。国民体质健康受到严重影响的状态下,高校体育教师制作体育课件、健身视频,利用互联网设备,结合各类APP软件,开展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练的网络教学,不仅对学生居家体育锻炼进行有效的指导。同时也影响到家庭成员参与其中。可以说是开展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体育公开课。高校体育教学以网课模式积极融入国民体质健康事业,也是对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的一次检验。同时,也要求高校体育教师要树立科学的网络教学观,提高网络教学素质和能力,积极学习、掌握网络知识、网络技术等一系列非专业技能。

3.2、加强医疗知识学习

疫情后的国民健康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头等大事。《“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推动体医结合,充分发挥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所谓“体医融合”,是“在医疗中加入体育元素,通过运动手段促进身体健康”。将健康风险治理前置,要充分利用体育健身以达到疾病预防的目的,加强体育与医疗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应认真学习深入了解体医融合的概念和积极意义,转变传统的体育教育理念,将体医融合思路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加强理论知识的再学习,科学整合体育和医学资源,开发实际运用的教学模式,真正推进体育和医学的有机结合。新冠疫情后,高校体育更应该积极发挥健康教育价值,为体育教师创造网络,医疗学科的继续教育平台,优化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辅助教师加大科研积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4、开发疫情体育专项课程

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卫健委)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和检疫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和检疫传染病管理。新型冠状病毒对人体危害大、传染性强、持续时间长。高校属于密集型场所,学生涉及寒暑假流动性广,持续防控形势严峻。高校体育教学部门在疫情期间开发的一系列网络体育课程,有力地保障了学生居家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反映出高校体育人的应变能力和社会担当,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生命教育有效融入体育课程之中。把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基础性的社会适应能力纳入体育教学体系,传播应对重大呼吸性传染病的专门的体育保健知识和科学系统的防疫锻炼方法。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有必要在非疫情时期完善高校体育课程标准,增设专项疫情体育教学内容,开发专项疫情体育课程,并建立长效教育机制。

结合高校体育教师资源,鼓励教师在完成学校教学任务后,利用假期时间到校外开展防疫课程,为大众解决体育锻炼中出现的难题,提供健康咨询服务,打造面向幼儿、中小学生、老年人、残障人士等不同类别人群的专项体育健身课程,开展防疫健康知识、科学锻炼方法、特殊时期的全民健身活动。高校充分利用体育场地和设施,把大众请进来,发挥学生体育社团功能,组织开展体育健身活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促进防疫课程的完善,提高学生自身体育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将疫情体育教学作为常规时期一项重要教育工作。更好的为学生储备健康知识,提升体质健康水平,发挥社会体育功能打好基础。以防患于未然。

新冠疫情是对国家体育事业的一次考验,体育健身,健康生活是民众所需,社会所需。高校体育担负学生体质健康、素质教育,促进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重任。面对时代的要求,应不断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加强管理水平,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立疫情防控课程。积极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为学生、家庭、社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疫情体育课程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战疫情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