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毒性腹泻的诊断和防控

2020-12-31 13:43
兽医导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细菌性圈舍病毒性

猪病毒性腹泻是猪肠道的传染性疾病,全年均可发病。本病多为病毒混合感染,病情进展及感染源传播快速,若未能加以及时防控,可能使养猪户承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1 流行特点

春、秋、冬三季是猪病毒性腹泻的高发期,随着养猪规模化发展,本病在夏季的发生率也有一定上升趋势,故而应时刻予以重视。猪病毒性腹泻有地方性与暴发性流行之分。多数情况下,生猪第一次感染基本上呈现为暴发性流行,而在污染相对较严重的区域,以地方性流行为主。本病易混合感染细菌性、病毒性等疾病,其中以轮状病毒、大肠杆菌较为常见,且会增加猪传染性胃肠炎发生的风险。有关资料记载,国内部分区域猪场混合感染率高达40%[1]。

2 临床症状

腹泻是大多数患病猪只的主要临床表现,粪便颜色以灰黄或黄色为主,散发着较为浓烈的臭味,脱水现象较为显著,体温通常未见异常,但病情发展至后期时,病猪体温缓缓降低,并发生程度不一的呕吐。哺乳期仔猪患病毒性腹泻时,呕吐在早期就出现,多发生在吮乳以后,呕吐物呈黄白色且带有胃容物,而后排出水样腹泻,将肛周糊满,较长时间后会引起肛门下部皮肤有红肿表现;脱水极为频繁且严重,站立及行走难度明显增加,食物摄入量降低,持续腹泻4d左右就会陆续有病猪死亡,母猪疫苗接种情况直接影响仔猪病毒性腹泻发病率高低。一些保育猪感染本病后,呕吐为首发症状,多数病猪会在短时间内腹泻,早期排出黄色水样粪便,而后便样逐渐转为灰黄色如稠状,发病率基本是100%,但病死率较低。种猪、大中猪染上本病后有呕吐表现,精神萎靡,进食量明显减少,猪群陆续出现程度不一的腹泻症状,发病率为10%~95%。免疫、饲养管理水平等均是影响仔猪病毒性腹泻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患病猪死亡率偏低,约为1.5%,大部分病猪在染病后5~7d可自愈,极小比例的病猪症状会持续到10d左右。

3 诊断

针对猪病毒性腹泻的兽医诊断,主要是辨识致病因素,明确其是病毒性还是细菌性,或是由其他致病因素诱发的,在此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实验室诊断是当下判断病原体较为准确的方法,但部分基层兽医站实验室检查条件不完善,在没有得到确切的检查结果前就需要对病猪施治。针对以上情况,笔者介绍一种较准确、简易判断致病原的方法,即检测病猪粪液pH值,进而获得初步判断。大部分情况下,病猪腹泻液呈酸性,致病原以病毒性感染为主;若腹泻液呈碱性时,一般是感染细菌性疾病诱发的。

4 防治措施

4.1预防

4.1.1 做好养殖管理针对圈舍内外储留的粪便、污染物,要求养猪户及时予以清除;使用火碱溶液等定期消毒圈舍、通道等区域,利用双链季钱盐消毒剂依照1:2000配比对生猪身体消毒。圈舍每天定时通风、换气,维持环境干燥性。针对母仔猪,推行分离饲养,仔猪要加强防寒保暖,保证饮用水的充足、及时,保证充足的光照[2]。为仔猪提供易于消化的饲料,结合仔猪不同时期对营养的需求,添加适量维生素、微量元素,加强仔猪自主采食能力的训练。针对母畜,建议投喂全价饲料,在夏冬两季,加强猪舍内部温湿度的调控。尤其是针对妊娠期母猪,更应该提升饲养管理的精细度。

4.1.2 免疫接种这是防控猪病毒性腹泻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国内常用的免疫方案是在母猪分娩前30~35d,将三联弱毒苗或二联弱毒苗2头份在后海穴注射,而母猪每产次前1个月左右进行1次免疫。针对哺乳期仔猪,则在娩出后第3d时肌注1头份疫苗,以预防病毒性腹泻。

4.2 治疗措施针对猪病毒性腹泻病,国内尚未研制出特效根治性药物,对本病的防控,以预防为主,庆大霉素、恩诺沙星等抗菌类药有预防继发性感染的作用。针对本病的治疗,症状危急的病猪可给予蹂酸蛋白、次硝酸泌等药物缓解症状表现;脱水严重的病猪,建议先补液,而后肌注“病毒灵”100mg/kg,通常能取得较理想的成效。

综上所述,病毒性腹泻病是生猪养殖阶段高发病之一,养殖户应予以一定重视,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规范日常饲喂管理活动,密切观察生猪表现,及时发现临床体征,对症防控,从而将因病毒性腹泻引起的死亡率将至最低水平,获得更为理想的养殖效益。

猜你喜欢
细菌性圈舍病毒性
历史上那些骇人的细菌性传染病
棚菜出现各种“烂” 重防细菌性病害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一种畜牧养殖圈舍的设计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调查研究
一种新型肉鸡圈舍的研究和应用
冬季种猪蹄裂的防治方法
治病毒性感冒
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