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型学生社团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探究
——以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为例

2020-12-31 22:41李晓飞谭应红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5期
关键词:社团学术专业

李晓飞,谭应红

(1.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重庆 402167;2.永川昌南中学校,重庆 402167)

学生社团是作为继学生会之后的又一学生组织,是高校学子以兴趣爱好为基础,自发组织的群众组织。 关于社团的分类,从构成主体可划分为4 类,即思想政治型社团、文体娱乐型社团、实践服务型社团和专业学术型社团[1]。而学术型社团是体现学生主动求知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促进学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 学术型社团概述

学术型社团的定义是指以满足社团成员对知识的需求为基础, 以提高学术水平合乎实际能力为共同目的而建立起来的自发性学生组织,与专业学习、学术研究紧密结合,带有专业实践性质和多学科交流的社团。其目的是通过各类学术活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理论水平,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理论与实践经验,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将来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基础[2]。 其意义为提升校园的学术气氛,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扩张学生学识维度; 加强师生课下交流, 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2 学术型社团的发展现状

目前的情况是学术型社团受到文艺和体育类社团的冲击,数量偏少,即便是已经成立的社团,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参与面不广[3]。 以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为例,该校现有社团46 个,其中学术型社团6 个,占比总数12.0%;成员人数占比全校学生总人数4.3%。 市外其他高校以华东政法大学为例,其学术类社团占比总数为17.0%,总体比例偏低。此外笔者还对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200 名不同年级的学生做了关于学术型社团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有60.0%的学生加入社团的目的想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分析处理问题等综合能力;75.0%的学生加入社团是为了让自己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可以参加多种娱乐活动;学生在选择社团偏向时,30.0%左右的学生选择学习考证方面和就业指导方面; 超过60.0%的学生选择了文体娱乐类社团,只有15.0%的学生选择了学术型社团。数据表明学生对学术型社团的认知度不高,对学术理论的热爱程度也普遍较低,学生觉得学术社团的活动会很死板、乏味。同时通过调查还得出目前现有的学术型社团自身问题较多,其中经费不足、会员少是最常见的问题,制度不完善、管理薄弱、文化氛围不够等问题也较为突出。综上所述,目前高校社团发展现状为:实用热门或文娱体育型社团备受学生青睐,而学术型社团却因各类因素影响导致学生参与度偏低。

3 社团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3.1 参与主体匮乏,认知度不高

会员是社团的主体,社团每年纳新的主要对象为大一新生,而大一新生刚进入高校,对专业的认知度不高,同时他们加入社团的主要目的是想给自己一个放松的平台。 所以学术型社团纳新人数普遍低于艺体类社团。 以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学术型社团——法学社为例,该社团建社10年,是该校最早成立的学术型社团之一,但目前在团成员仅62 人,其中80.0%为法学专业的学生,20.0%为非法律专业的学生,虽建社10年成员还不满百人,对于2 万余人的高校而言,这个主体参与比例就非常低了。其次学生对学术理论的重要性认知不足,缺少主动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课外活动中更不愿意再去学习理论学术内容。 同时,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大学生把更多的课余精力投入考各种职业证书中,从而忽视自身学术水平的提升。

3.2 社团缺乏优秀人才

首先优秀管理人才短缺,社团指导教师的师资不足是影响学术型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如果没有对指导教师的配套激励措施,会导致指导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下降。再次由于社团活动的形式单调、乏味,导致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降低,加之大一新生对学术社团的认知不足,不注重自身理论水平提升,最后使得社团在纳新、推广时失去竞争力,从而导致优秀人才的流失。

3.3 活动形式和内容单一

目前学术型社团活动形式通常为报告、 讲座的形式开展,活动内容缺乏新颖和实践指导性,会导致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下降,出现来参加一次后就再也不来参加社团活动的情况。 如果学术活动单纯以讲座的形式开展,学员就会感觉很枯燥,也不愿持续参加。如果讲座的讲授者本身学术研究层次不高,指导力度不够,活动参与度也会大打折扣。

3.4 政策的不完善及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

在社团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活动经费和活动场地两块。 目前学生社团活动经费的来源主要由学校拨款、会员费、社会赞助3 部分组成。 首先学校拨款和会员费相对较少,社会赞助是目前社团活动经费的主要筹集方式。 然而学术型社团开展的活动形式相对单一,社团人数又少,社会影响力小,造成吸引企业赞助活动的经费较少,经费不足,又致使学术性社团活动难以正常开展,长此以往形成连锁的恶性循环。其次是活动场所的缺乏。学术性社团一般都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长期处于游击状态,社团成员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平台,影响了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在制度政策方面,就学校而言,如果校方对学术型社团没有足够的重视,配套政策不够,会导致此类社团丧失发展空间。

基于上述4 点,可以看出制约学术社团发展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认识上的不足,有些是体制的不完善。学术型社团若需健康良性发展,就必须准确定位并通过客观分析其管理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

4 学术型社团的发展对策

4.1 加大宣传力度,培育浓厚的校园学术文化

校方应充分认识到学术型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将学术型社团建设纳入教育教学的长期规划中,加大对专业学术氛围及校园学术文化的宣传力度。尤其是在每一学期,社团纳新之前、新生入学教育时融入学术宣传教育,指导并鼓励大一新生提升自身学术理论水平,充分认识学术理论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各级宣传平台加大对学术活动、学术竞赛的曝光度。 通过专业教育、专业课教师积极引导让学生意识到加入学术性社团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而培育浓厚的校园学术文化。

4.2 内培外招,扩充人才储备

一方面,加强对社团现有管理人才的培训,通过定期举办学术活动,锻炼社团骨干的组织管理能力,做好干部储备。 另一方面,转变管理机制,把教研室学生术社团紧密联系起来。 把学生自发的组建社团转变为由学科教研室负责、 以指导教师为中心构建专业学术社团,扩充社团的智力资源,保障社团有充足的师资力量。 若学术社团能与该学科实践成绩挂钩,那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管理人才的加入。

从社团的长期发展考虑,应定期组织社团骨干和指导教师进行培训。 并规定担任社团的指导教师应有较强的专业学术背景,最好是相关专业的学科带头人。 以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资产评估学会和人力资源管理学会为例,两个社团均为相关专业的教研室主任任社团指导教师,这样在社团指导方面更能体现专业性和权威性,学生对社团的认可度也会提升,便于引导社团向专业和科研方向发展。另外在指导教师的待遇方面,学校可给予指导教师工作量的认定等激励措施;在学术研究方面,可设立学术研究专项资金给予科研支持; 在社团的规范化建设方面,上级主管部门应出台政策引导、规范和监督学术性社团活动的开展,以保证活动效果。 此外校团委、 人事和财务部门可以联合出台政策对于社团的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例如,可以在全校范围评选“优秀社团指导教师”等荣誉、给予指导教师一定工作量的补贴以及实施聘任制时量化加分等激励措施[4]。

4.3 准确定位,丰富活动形式,扩充活动内容

学术社团应把握自身学术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准确定位,活动形式上要大胆创新,要打破现有的单一学术活动形式,减少学术讲座等枯燥的活动。建议多增加竞赛类活动、实践类活动,达到以赛促学、教学相融的目的。若以专业教研室为中心建立学术社团,那么相应的竞赛资源和平台就非常丰富。 学生加入学术社团经常可以参加各类专业竞赛,这样对社员的吸引力度相当大。 学术型社团的发展方向应定位在指导实践和应用上,研究成果应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应用性,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资产评估学会联合学校资产处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对校内办公资产统计活动,该活动创新了组织形式,让学员全面参与到实践活动中。通过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协助学校资产处完成了对校内办公资产准确的统计;另一方面,会员在参与的过程中,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有了一次实践检验机会。会员通过活动参与,将所学的资产统计知识运用到了实践当中,不仅激发了社员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及时弥补自身理论的不足。同样,人力资源管理学会与学生校人事处达成实践协议,让人事处增设了多个学生实践岗位,让该社团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的人事管理当中,增强了理论联系实践的运用,提高了学员的参与兴趣。另外,学术型社团还应加强内部文化的建设,凸显出学术性社团的品牌和特色,努力打造专业的品牌学术社团,社团的品牌活动、精品活动。

4.4 建全评价机制,创新管理机制

就管理层面而言,社团管理部门应建立学术型社团独立的评价机制和激励办法,融入学术成果、学术科研论文的发表和学术竞赛获奖等加分奖励机制来激励学术型社团的发展[5]。以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为例,在现有的社团评级办法中应对学术型社团的评级做出修订,使学术型社团的评级标准不同于其他文娱性社团的评级标准,取消现有的以开展社团活动的数量来作为评定社团的等级的唯一标准。在对学术型社团评级的基础上,校方可根据评定等级,给予学术社团下拨专项的科研经费和竞赛奖励,鼓励教研室、 社团指导教师带头创造更多的科研成果和学术竞赛获奖。 给予学术社团指导教师相应的课时量认定,使其有相应的课时来指导社团。同时学校的其他部门也应协助院、系为学术性社团服务,为学术社团举办各种学术比赛、研讨会、实践活动提供有力的场地、物资等条件保障[6]。

5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学术型社团作为大学生自我完善发展的重要平台,作为课堂之外的重要补充形式,已经呈现出重要的存在价值。 它是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能力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是校园学术氛围形成的重要手段; 是良好校风、 学风形成的重要举措。 学术类活动的开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提升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虽然由于诸多原因致使社团发展过程中还现存诸多问题,但只要我们抓住学术型社团的特点,找准问题,认真研究,积极寻找对策,在对学术型社团进行管理和规划时,慎重地考虑社团自身性质,在尊重其理论性和专业性特点的基础上,准确定位及时调整发展策略,就能促进学术型社团的稳定持续的发展。

猜你喜欢
社团学术专业
缤纷社团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